劉牢之(?~402)

[拼音]:Zhongguo chuban de Waiwen kanwu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用外國文字在國內外出版發行的刊物。創始於抗日戰爭時期的抗日民主根據地。1941年3月,由張聞天主持,邀集馬海德(祖籍黎巴嫩,本人美國籍,1950年加入中國籍 )、巴蘇華(印度籍)、黃正光( 越南籍)等外籍人士,在延安編印了用英、俄、法3種文字刻寫的油印刊物《中國通訊》,主要報道抗日戰爭的情況,介紹中國共產黨的主張,在外國記者和中外人士中散發。共出10期。抗日戰爭勝利後,在中共代表團與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期間,於1946年5月在上海創辦英文刊物《新華週刊》,由喬冠華任總編輯,龔澎負責出版發行,以報道中國解放區的情況,介紹中國共產黨的主張以及國共談判真相為主要內容。出版 3期後,被國民黨當局查封。1946年12月31日喬冠華、龔澎又在香港創辦《中國文摘》雙週刊,刊載中國共產黨的重要檔案,介紹解放區的情況,反映國民黨統治區的民主運動。1950年2月1日出至第7卷第9期後停刊。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領導下,大批新的外文刊物相繼創刊。其中,用英文出版的有《人民中國》、《 中國畫報 》、《北京週報》、《中國文學》、 《中國建設》、 《中華醫學雜誌》、《中國科學》、 《中國對外貿易》、 《中國工會》、《中國婦女》、《中國體育》、《萬年青》、《中國銀幕》,用世界語出版的有《人民中國報道》(後改《中國報道》)。上述刊物在出版過程中,有的逐漸增加了不同文版,如《中國畫報》增出俄、法、日、德、西班牙、越南、印地、印度尼西亞等文版,《人民中國》增出俄、日文版。“文化大革命”中, 外文刊物大部停刊。1979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相繼恢復出版。有的在國外印刷出版,如《 中國建設 》出版了北美版、開羅版,《中國畫報》、《中國建設》海外中文版在香港印刷發行,《北京週報》出版了北美版。有些單位與國外有關單位合作出版刊物,如《國際貿易》、《中國商品資訊》、《中國市場》等。1988年,中國共用16種外國文字出版各類外文刊物20種。與1950年相比,種數增加17種,文版增加47個。外文刊物總髮行量1300多萬份,發行到世界上 182個國家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