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書信手跡選

[拼音]:Qingdai wenxue

清代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古代文學史上最後一個重要的階段。詩、詞、散文、小說、戲曲都取得了重要成就。一般認為,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到鴉片戰爭(1840)以前告終。鴉片戰爭之後,開始近代文學階段。

順治、康熙時期的文學

清朝統治者在統一中國的過程中,鎮壓了以李自成、張獻忠為首的農民起義軍,消滅了南明政權,殘酷地屠殺反抗的漢人。為了鞏固統治,清王朝對於知識分子,嚴禁結社,大興文字獄。表面上,內閣六部,滿漢官員分設復職,實際上,權力掌握於滿族議政王大臣之手,最後裁決於皇帝,形成帶有種族歧視的封建專制。國內地主階級的剝削制度依然存在,初期又有朝廷親貴與旗兵的大規模掠奪漢人土地的“圈地”行動。這一切,形成了統治者和漢族及各族人民之間的尖銳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但同時,清朝統治者又採取一些緩和矛盾和懷柔籠絡的措施,如經濟上免除明末加收的“三餉”;獎勵墾荒,屢次豁免災區的多年賦稅;康熙親政以後,下令禁止“圈地”;改進明朝的“一條鞭”地丁稅收制度,宣佈“滋生人丁,永不加賦”,使農民減輕負擔。在政治、文化上,繼續推行科舉考試,另開博學鴻詞科,以功名利祿籠絡知識分子,提倡程、朱理學,宣揚綱常名教,以削弱人們的反抗意識。康熙後40年出現了安定局面,促進了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

清初的文人學者,不滿統治者的民族壓迫和專制統治,較普遍地存在反對清廷的民族思想,有些人還有進步的民主思想。這時期的詩文作家,即以抱有這種思想的明遺民為主體。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三人是這時期最傑出的思想家和學者。他們的散文,以深厚的功力,表現了強烈的民族思想和不同程度的民主思想,超越晚明散文的成就,顯示了嶄新的面貌;他們詩歌的風骨亦高。重要的遺民詩人,還有歸莊、杜濬、吳嘉紀、閻爾梅、錢澄之、屈大均、陳恭尹等。遺民詩的重要主題,是反映民族矛盾,表現愛國思想;閻爾梅、錢澄之、吳嘉紀又較多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和階級矛盾。在風格上,也各有特色。

以明臣而仕清的錢謙益和吳偉業,也是清初的兩個重要作家。他們的身分不同於遺民,而作品內容卻有相似之處。錢謙益學問淵博,文章氣概恢巨集,在黃、顧、王三家之前,已開始轉變晚明散文的格局,擴大其規模。其詩兼學唐、宋諸大家,入清後的作品,也好寫興亡之感,以自託“不忘故國”。吳偉業詩,多寫明末清初的史事,其七言歌行,詞藻綿麗,感情惻愴,音節諧美,有很強的感染力。

著名的散文作家,還有魏禧、侯方域、汪琬等人。魏禧是遺民,其文有較濃厚的民族感情和較強的形象性。侯方域文奔放有氣勢。汪琬文流暢簡潔。在錢謙益、顧炎武等人的影響下,清初文人,多博覽群籍,典實豐富,所以也多善於寫作駢文,以陳維崧所寫的才氣橫溢的駢文為最著。

康熙後期,統治鞏固,文士又多是在清朝成長的,其身世與明遺民不同。這時期的詩歌,就不再以表現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為主,而是致力於藝術技巧的追求,內容以抒情弔古和模寫山水為主。著名詩人有施閏章、宋琬、王士禛、朱彝尊、查慎行、趙執信等。王士禛為神韻派領袖。查慎行詩刻劃精工,成就較大。趙執信則比較注重反映現實。

清初詞壇,也呈振興之概。陳維崧效法蘇軾、辛棄疾的豪放詞風,作品數量多,為陽羨派詞的代表作家。朱彝尊編選《詞綜》,提倡南宋姜夔、張炎一派清空雅潔的詞風,為浙派詞的開山祖。納蘭性德詞擅長白描,神似南唐李煜。他們對後來都有較大的影響。

由於文學本身的演變和城市生活發展、市民階層壯大等原因,元明以來,新興的戲曲、小說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逐漸超過當時的詩歌、散文。清代文學,也還繼續著這種趨勢,戲曲、小說的成就比較突出。

清初的戲曲,如吳偉業的《秣陵春》、李玉的《牛頭山》等,抒寫國家衰亡之痛,是當時民族矛盾的曲折投影。李玉等人合作的《清忠譜》,揭露宦官當政的黑暗,把市民群眾的鬥爭搬上舞臺;情節人物比較集中,減少明代傳奇戲曲頭緒紛繁的毛病,內容和形式都值得肯定。朱(素臣)的《十五貫》、葉稚斐(時章)的《琥珀匙》,內容也有可取。接著出現了洪昇的《長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兩部傑出的傳奇。《長生殿》把唐玄宗李隆基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放在安史之亂前後的背景上描寫,抨擊了封建政治和李、楊生活的腐朽面,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矛盾;在歌頌真摯愛情方面貫注了作者的理想。雖在對主題思想和主人公性格的處理上有著自相矛盾的缺點,但此劇情節動人,具有濃厚的抒情氣氛,成就還是較高的。《桃花扇》以侯方域、李香君的離合之情為主線,抒寫南明福王弘光朝覆滅,以至明室300年隳敗的興亡之感,做到了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比較成功的結合。它直接寫到清兵入關前後的史事,和現實鬥爭的聯絡比《長生殿》密切。全劇結構緊密,表現了身居被侮辱、被壓迫地位而有高貴品格的李香君,塑造了一個堅守民族氣節的愛國婦女形象。它的主要侷限性是對於明末農民起義軍的敵視。

清初的長篇章回小說,如陳忱的《水滸後傳》、錢彩的《說岳全傳》,通過寫前代故事,反映了階級鬥爭、民族矛盾,表現愛國思想。但藝術成就較高的,還推蒲松齡的短篇文言小說集《聊齋志異》。它借花妖狐魅等故事,揭發封建吏治和八股取士制度的黑暗,歌頌青年男女對於幸福與愛情的追求。它用流暢的文言文來寫,想象豐富,情節生動,引人入勝;善於把非現實世界的人物,賦予濃厚的現實生活的人情味。

雍正、乾隆時期的文學

在康熙後期政治、經濟形勢上升的基礎上,雍正、乾隆時期就進入清朝的“盛世”。被破壞了的明中葉以來萌發的資本主義生產因素,得到恢復和發展,中國的封建經濟呈現最後階段的繁榮。但在清廷誇耀其文治武功都取得勝利的同時,土地集中,官吏貪汙,統治者奢侈腐化和窮兵黷武,又逐漸激化暫時緩和的社會矛盾。在文化、思想方面,繼續厲行鉗制政策:雍正朝的呂留良遺書,乾隆朝的胡中藻、彭家屏等文字獄,仍然株連廣泛,刑戮殘酷;統治者在提倡程、朱理學之外,又獎勵考據學,實際上起著引導文人學者鑽入脫離現實鬥爭的學術研究中去的作用;乾隆朝利用編修《四庫全書》的機會,大量銷燬、竄改不利於清廷統治的書籍。

這時期的詩文作家,屈服於朝廷的鉗制壓力,迷惑於“盛世”的表面承平,繼續康熙後期的傾向,創作上反映社會矛盾的內容薄弱。但詩說、詩派頗為活躍。著名詩人有持格調說的沈德潛,持性靈說的袁枚,還有與袁枚齊名和創作主張相近的蔣士銓、趙翼、張問陶;風格以幽秀取勝的厲鶚,以生新取勝的錢載,以奇峭取勝的黎簡,以清迥倜儻取勝的黃景仁;以及描寫人民疾苦的鄭燮等等。詩人眾多,風格多樣化,藝術技巧有不同程度的創新,形成了元明以來所沒有出現過的盛況。

散文方面,產生了以方苞、劉大櫆、姚鼐為代表的桐城派散文。方苞講求義法,姚鼐講究文章的陰陽剛柔。思想上守程、朱理學的正統觀念,風格以清真雅正為宗,適應當時的政治背景。他們的簡淡有風神的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但缺乏巨集偉的氣魄和規模。這時期的駢文作家也不少:接軌六朝唐宋,以才藻富麗取勝的,有胡天遊、袁枚、吳錫麒、孔廣森等人;效法魏晉,以風格高雅取勝的,有汪中、洪亮吉、邵齊燾等人。

詞壇則以浙派的影響為最大,代表作家有厲鶚等。

長篇小說在本時期放射出特有的巨大的光彩,這就是吳敬梓的《儒林外史》與曹雪芹的《紅樓夢》兩部鉅著的出現。《儒林外史》對八股取士的封建考試製度的摧殘人才,進行了全面的揭露和辛辣的諷刺,它雖採用誇張的手法,卻體現“諷刺的生命是真實”的深刻的現實性。它的具有幽默感而又樸素的語言藝術,也能做到“戚而能諧,惋而多諷”,富有含蓄性。它是中國古代成就最高的長篇諷刺小說。《紅樓夢》通過賈寶玉、林黛玉的愛情悲劇和賈府由盛到衰的故事情節,反映了官僚地主生活的腐朽,表現了具有叛逆性格青年的民主思想與傳統意識形態的衝突,揭示了封建統治階級和封建社會走向沒落的趨勢。它通過對日常生活瑣事和人物內心世界的提煉描寫,塑造了一大群具有深刻典型意義而又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刻畫細膩,氣氛濃郁,語言優美多姿。它以思想和藝術的偉大成就而成為中國古典小說的高峰。短篇文言的筆記小說,有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袁枚的《新齊諧》等,成就都不及前期的《聊齋志異》。

嘉慶、道光時期的文學

乾隆後期政治上的腐敗,使社會矛盾激化起來。從嘉慶初年到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之前(1796~1840),社會矛盾繼續發展,更加尖銳。清朝的“盛世”趨於沒落,中國的封建社會也日益走向衰亡。人民的反抗鬥爭隨著生活的日趨貧困而加強,爆發了白蓮教、天理教等的大規模起義。當時的文人,眼看“盛世”面貌的逐漸幻滅,又掙不脫思想上所受的鉗制,處在暴風雨前夕的沉悶、窒息的空氣中。文壇上有一些小的變化,但蓬勃的氣象則已不如前一時期。

在散文方面,有惲敬、張惠言、李兆洛等提倡文章要合漢魏六朝與唐宋之長,合駢、散兩體之長,想以健茂的氣格,救桐城派的薄弱,稱為陽湖派。陽湖派在寫作實踐方面的成就,並不能超過桐城派,其影響也不及桐城派的深廣。桐城派在這時期的代表作家,還有梅曾亮、管同等人。

張惠言與稍後的賙濟等,宣揚詞的比興意義和社會作用,宣揚詞要寫得深美閎約、質實厚重。在理論上有較大的貢獻,推動了清詞的進展,其影響直接延伸到近代,稱為常州派。但他們的創作,雖想“以國風、《離騷》之旨趣,鑄溫、韋、周、辛之面目”,實際上受溫庭筠、周邦彥、吳文英的影響較深,頗偏於穠豔,而且缺乏有深廣現實意義和積極精神的內容。比諸浙派和陽羨派,並沒有真正的高下之別。在常州派風靡詞壇的時候,有不為此派風氣所囿的詞人,如郭、項鴻祚,其作品寫得清雋哀婉,別有風韻,也為論者所推重。

詩的方面,著名作者有王曇、孫原湘、舒位等,被稱為繼袁枚、蔣士銓、趙翼“乾隆三大家”之後的“後三家”。舒位詩善於剪裁成語,富有奇氣;孫原湘詩寫得清麗,富於巧思,也有精采的作品。

以上詩、文、詞的作家,雖都在嘉慶時期去世,但有的創作活動,在乾隆後期已開始,所以文學史上,也曾把惲敬、張惠言、王曇、孫原湘等人放在上一時期的作家之列。預感暴風雨即將到來,期待迎接新時代的曙光的代表作家是龔自珍。他生活於本時期,但他的帶有啟蒙主義思想、富有瑰奇璀燦色彩的詩詞散文,開創新的風氣,對近代文學的影響更大,所以文學史上又常把他列為近代文學的先鋒。

小說、戲曲,在本時期走向低潮。長篇章回小說較著名的是李汝珍的《鏡花緣》。它在婦女問題上有一些進步見解,體現出民主思想,但也有不少封建說教和庸俗內容,藝術上也有明顯的缺憾。傳奇在《長生殿》、《桃花扇》之後,內容上已逐漸趨於宣揚封建道德和適應士大夫娛樂的需要;形式上也多冗長、堆砌,趨於僵化,優秀的作品少見。代之而起的比較有新的生命力的是各種地方戲曲。講唱文學如評書、鼓詞、彈詞等,品種多樣,在城市和農村都相當活躍,顯示了它們的民間色彩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