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檔案館
[拼音]:Bulaike
[英文]:William Blake (1757~1827)
英國詩人、版畫家。出生於倫敦一個開設內衣雜貨鋪的家庭,一生靠刻製版畫度日。早年參加過國內的民主鬥爭。他的詩集《天真之歌》(1789)反對教會的禁慾觀點,肯定生活和人生的歡樂,這與他反對專制、同情民主革命的思想是有聯絡的;他對耶穌和天使的歌頌,則是出於他的基督徒的信仰。詩集《經驗之歌》(1794)揭露英國政府和教會對童工和青少年的摧殘,其中還有被驅作戰的士兵的嘆息和被賣為娼的女子的詛咒。
18世紀70至90年代,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革命的浪潮席捲歐美,英國國內也展開了反封建、反殖民主義的鬥爭。這時期布萊克寫了預言詩《法國革命》(1791)和《亞美利加》(1793)等,歌頌資產階級民主民族革命,痛斥封建專制,要求人類平等,後一首詩還抨擊英國的殖民主義政策。
1804年的長詩《四天神》揭露了英帝國的工商業繁榮是建立在剝削和奴役之上的。他把統治者描寫為一個建造帝國的大工頭,以工業支援殖民戰爭。工人們日夜勞動替工頭建立一座擁有12間房子(象徵一年12個月)的黃金大廈。工頭在這座巨宮中白天從事戰爭,夜間朝拜來歷不明的鬼神;無數人帶著腳鐐手銬在宮中呻呤。布萊克對磚窯工人的疾苦作了真實生動的描寫。
由於宗教信仰,布萊克也常鼓吹基督的仁慈和博愛。晚年的作品《彌爾頓》(1808)和《耶路撒冷》(1820)強調“溫和善良的救世主”能夠改造暴君,而理想的耶路撒冷城的“基石是憐憫,磚頭是溫情,油漆是愛和仁慈”。
布萊克的詩擺脫了18世紀古典主義教條的束縛,以清新的歌謠體和奔放的無韻體抒寫理想和生活,有熱情,重想象,開浪漫主義詩歌的先聲。但有些作品則運用神祕的象徵手法,寫得晦澀難懂。
布萊克還有一些箴言式的讀書筆記,近年來引起人們的興趣。他在這些筆記中直抒所感,發人深省。特別是他對於理性主義的批判,頗能一針見血。
布萊克是有獨特風格的詩人,被20世紀的學者們譽為英國文學史上最重要的詩人之一。中國有《布萊克詩選》中譯本。
布萊克的版畫創作也有進步的內容和宗教色彩,在英國版畫史上佔有較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