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公案

[拼音]:shijing

中國古代刻於石碑、摩崖上的儒家經籍和佛、道經典。自漢以後,各代有石經多種。明清之際顧炎武的《石經考》,清萬斯同的《石經考》,近人馬衡的《漢石經集存》,以及張國淦的《歷代石經考》,對石經的源流、文字均有考釋。

迄今有文字可考的刻儒家經籍的石經有7種:

(1)熹平石經。漢靈帝熹平四年(175)下令刻石經。 由蔡邕等人用隸書書寫上石,共刻成46碑而立於洛陽太學。又稱《一字石經》。經文包括《易》、《書》、《詩》、《儀禮》、《春秋》、《公羊》、《論語》。

(2)正始石經。曹魏正始二年(241)在洛陽刻成古文、篆文、隸書3種書體的石經,又稱《三體石經》。經文有《尚書》、《春秋》(見漢魏石經)。

(3)唐開成石經。唐文宗大和七年(833)至開成二年(837),用楷書刻《易》、《書》、《詩》、“三禮”、“春秋三傳”、《孝經》、《論語》、《爾雅》十二經於長安太學。又稱《唐石經》,至今全部儲存下來。今在西安碑林。

(4)蜀石經。五代時後蜀主孟昶於廣政七年(944), 用楷書刻《易》、《書》、《毛詩》、“三禮”、《左傳》、《論語》、《孝經》、《爾雅》十經於成都。後來宋人又補刻《公羊》、《穀梁》、《孟子》、《尚書》。蜀石經經文下有雙行小字的注,這是歷代石經中僅有的一例。在南宋時,蜀石經是經書的通行本。1938年,成都出土蜀石經殘石十幾方,現大部分存於成都、重慶博物館。

(5)北宋石經。宋仁宗於嘉祐六年(1061),刻《易》、《書》、《詩》、《周禮》、《禮記》、《春秋》、《論語》、《孝經》、《孟子》九經於汴梁(今開封)。經文用篆、楷二體。北宋石經又稱為《汴學石經》或《二體石經》。

(6)南宋石經。宋高宗於紹興十三年(1143),刻《易》、《書》、《詩》、《左傳》、《論語》、《孟子》、《禮記》(僅五篇)於臨安(今杭州),又稱《宋高宗御書石經》,共二百石。今尚存七十餘石。

(7)清石經。乾隆五十六年(1791)刻十三經,共一百九十石。今存北京國子監。

刻佛經於石約始於北魏之末,盛於北齊、北周。今泰山和河南響堂山都有北朝所刻的佛經,而以北京房山雲居寺的石經為最有名(見房山石經)。刻道經於石約始於唐中葉,盛於宋、元。刻得較多的是《道德經》,還有《消災護年經》、《昇元經》等。

參考文章

房山雲居寺塔及石經的簡單介紹建築與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