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與血液迴圈
[拼音]:lunhui
[英文]:sa╮s╣ra
印度唯心論哲學派別通用的術語。音譯“僧娑洛”。指死後“我”(靈魂)的轉生,即印度哲學所稱的來世界報論。
輪迴論形成於奧義書時期。在此之前,梵書尚沒有涉及系統輪迴之說,只講作祭祀善行者,死後昇天;作反祭祀惡行者,死後墮入無底深淵。
正統的婆羅門教,包括以後印度教和所有唯心主義派別,繼承奧義書的輪迴學說,固執靈魂轉生之見。認為“我”是一體二位,分“不滅之我”與“生滅之我”;後者是前者的幻現,也是承受輪迴轉生的主體。佛教標榜無我,反對有我;但在輪迴問題上,卻和婆羅門教持同一看法,並且進一步發展了輪迴論。奧義書認為,輪迴在時間上貫通三世,即過去、現在、未來;在空間上包攝三道,即天道、祖道(人間)、獸道(地獄)。佛教則擴充套件為六道四生。六道即天上、人間、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四生即胎生、卵生、化生、溼生。每類生物的肉體消亡之後,它的靈魂在它生前或善或惡的業力支配下,換取相應的新的軀體;如是三世迴圈,生復無已。此即所謂六道輪迴。然而,佛教的無我主張與它的輪迴立場是矛盾的。為了掩飾這一矛盾,它把輪迴的主體改稱為“中陰”或“中有”(亦作中陰身或中有體)。耆那教則把輪迴的主體叫做補特伽羅(個體)。但真正無我論者、輪迴的徹底否定論者是唯物論的順世派。六師之一富蘭那·迦葉亦是業報 -輪迴的否定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