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馬裡諾夫,Д.А.

[拼音]:xinziyouzhuyi

[英文]:neo-liberalism

以宣揚經濟自由主義為特徵的西方當代資產階級經濟思潮。

產生和發展

經濟自由主義原是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代的一種經濟思潮。18世紀和19世紀初,主要代表是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家A.斯密和D.李嘉圖。他們對內主張自由放任,對外主張自由貿易,反對國家的干預和保護。他們的經濟自由主義具有反封建的性質,適合社會發展的要求。但是,自從法國和英國的資產階級奪得政權以後,階級鬥爭採取了日益鮮明的和帶有威脅性的形式,資產階級經濟學家J.-B.薩伊、F.巴師夏等的經濟自由主義,成了單純為資產階級謀取私利和為資本主義制度辯護的工具。

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表明了生產社會化與私人資本主義佔有形式之間的矛盾已經達到非常尖銳的程度,以經濟自由主義的老辦法對付這次大危機完全不行了。因此,一方面,許多資產階級經濟學家轉到強調國家干預的凱恩斯主義立場上,另一方面,也有不少資產階級經濟學家主張修正經濟自由主義思想體系,首先是修正關於國家的經濟作用,以及國家干預和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機制的關係的理論,這樣就產生了新自由主義。

新自由主義的理論體系,是在20世紀30年代形成的。1938年,在巴黎舉行了新自由主義者的第一次國際性會議,確定了新自由主義派的經濟綱領,這次會議被稱為“李普曼學術討論會”,W.李普曼

(1889~1974)是美國資產階級政論家,在他的著作特別是在《自由城市》一書中,制定了既符合經濟自由主義,又有利於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原則。他的論點對新自由主義的形成有一定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尤其是20世紀60年代以後,新自由主義日益取得廣泛的影響。當代新自由主義有幾個中心,它們是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新奧地利學派,英國倫敦大學的倫敦學派,美國芝加哥大學的芝加哥學派,聯邦德國弗賴堡大學的弗賴堡學派。新自由主義的最重要代表人物F.von哈耶克與上述幾個學派都有密切聯絡。

各學派的共同點

主要有:

(1)以薩伊定律(“供給創造它自身的需求”)為理論基礎,認為通過市場供求作用的自動調節,能夠達到充分就業均衡,使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否認普遍意義的生產過剩經濟危機和凱恩斯所確認的“非自願失業”;

(2)信賴市場供求的自動調節作用,認為通過自由放任可以達到經濟均衡的發展,反對凱恩斯主義的政府幹預,斷言經濟危機是由於政府過度干預引起的,即使要有所幹預,也應降低到最低限度;

(3)堅持傳統的健全財政原則,量入為出,開支力求節省,稅收力求其小,收支平衡,反對赤字財政;

(4)主張穩定物價,反對通貨膨脹。

新自由主義不同於早期的經濟自由主義,它並不認為自由競爭能夠自動地得到保證,並且承認資本主義存在一系列“弊端”,如壟斷統治、比例失調等,正是這些弊端損害了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導致資本主義社會動盪不安。因此,新自由主義認為:為了使資本主義競爭順利進行,國家必須在一定程度上參預經濟活動,但反對國家直接干預企業的生產和經營,反對規定價格的政策。新自由主義提出,國家參預經濟活動的主要目的是保證競爭,限制壟斷。但實際上,新自由主義者否定壟斷與競爭之間的內在聯絡,在提出反壟斷的主張時,把矛頭指向工會。

各學派的區別

新自由主義各派在基本理論上雖然是一致的,但由於所處國家及民族條件的特殊性和方法上的特點,它們之間的差別和分歧也是較明顯的。

貨幣主義認為貨幣是唯一的重要因素,強調抑制通貨膨脹的根本措施就是控制貨幣供應量的增長率,使其同經濟增長率大致相適應。

供給學派除了重視貨幣因素外,更強調生產。認為單靠貨幣主義所主張的控制貨幣供應量的增長率,不足以使美國經濟擺脫目前的困境,只有大幅度降低稅率,削減政府開支,才會刺激供給,使資本主義經濟穩定增長。供給學派斷言,降低稅率可以刺激人們多投資和更加勤奮地工作,從而可以增加總產量和總就業量,而且最終仍將導致政府收入的增加。

合理預期派由貨幣主義衍化而來,主要是針對通貨膨脹率的預期而提出論點和政策。他們認為,人們在進入市場以前,已經充分了解以往的價格變動情況,進入市場以後,又把過去的資訊同現在的資訊綜合在一起,然後根據這種資訊對未來的價格變動作出預測,採取有依據的對策。但政府的決策不如公眾的靈活和及時,政府的資訊也不如公眾的完備和詳細,因此,政府的政策可能被公眾的合理預期所抵消,從而變得失效。或者政府因公眾已採取預防性措施,而不得不放棄已經制定的政策。可見,合理預期派在看待政府政策上,得出了比貨幣主義更加悲觀的結論,認為任何形式的國家干預都是有害無益的,它反對政府幹預私人經濟的一切措施。

弗賴堡學派鼓吹“社會市場經濟”理論,即主張儘可能地讓市場力量來自行調節全國的經濟活動,而在某些被認為必要的場合,則應由政府進行某些干預。弗賴堡學派的這一理論實際上是把經濟自由主義同凱恩斯主義調和在一起。

哈耶克先後在維也納大學、倫敦大學、芝加哥大學和弗賴堡大學擔任過教授,這些大學的新自由主義派都把他引為自己這一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但是,哈耶克的新自由主義更具有奧國學派傳統,反對任何形式的國家調節,要求給予私人經濟以最充分的自由。在哈耶克看來,“理想”經濟的實現,要有以下前提條件:物價穩定,靈活的貨幣工資政策(靈活降低工資),國家預算平衡,取消國家印發鈔票的壟斷權(即“貨幣的非國家化”),恢復金本位制,把國家作用縮小到最低限度等。

同凱恩斯主義的分歧

一般說來,新自由主義同凱恩斯主義之間的分歧,實質上不在於國家干預經濟這一原則本身,而在於干預的程度和形式。凱恩斯主義認為,國家所以必需干預經濟,是由於自動發生作用的市場機制受到破壞而引起的,不用國家干預來代替市場機制,資本主義經濟就不能正常執行。新自由主義則認為,國家干預經濟是為了恢復市場機制,並使之在資本主義經濟中繼續起作用。凱恩斯主義公開主張對經濟實行調節,新自由主義則打著“自由企業精神”、“社會市場經濟”等旗號,以掩蓋它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辯護的實質。凱恩斯主義和新自由主義同時存在,使得國家干預經濟的理論和政策更加靈活多樣,以求適應各國經濟週期不同階段的特點和要求。

反社會主義傾向

新自由主義具有反社會主義的思想傾向,這突出地表現在哈耶克和聯邦德國新自由主義者的著作中。

哈耶克堅決反對科學社會主義,把生產資料公有制和國民經濟計劃化誣衊為“通向奴役”的道路,把社會主義國家詆譭為“獨裁者”、“極權政治”、“擁有極大壟斷權的國家”。哈耶克歷來被認為是“極右翼的”、“保守的”資產階級思想家。聯邦德國新自由主義者則提出了一整套“理論”來同社會主義相對抗,其基礎就是W.歐根的兩種“理想經濟型別”學說。在歐根及其門徒看來,在古代羅馬,中世紀各國以及現代歐洲、亞洲、美洲各民族中,曾經有過的,而且現在還存在著的只是兩種可能的形式,即兩種“理想經濟型別”:“市場經濟”和“集中管理經濟”。認為歷史上一切經濟秩序莫不是二者在不同程度上的體現。所謂“市場經濟”,系由市場價格機制的自動調節作用來影響經濟;所謂“集中管理經濟”,則是通過政府的計劃和命令來調節經濟,其實質乃是排除市場、私有制和價格形成。屬於前者的是一切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特別是現代西方國家的經濟制度,而屬於後者的則有希特勒法西斯主義經濟,封建采邑經濟,埃及法老奴隸制經濟。聯邦德國新自由主義者把社會主義計劃經濟也歸屬於“集中管理經濟”,並且認為,“市場經濟”是美好的,“集中管理經濟”是邪惡的。

80年代以來,在西方世界,凱恩斯主義由盛而衰,而新自由主義卻頗為得勢。資產階級經濟學內部各種思潮的興衰交替必將繼續下去。不過,無論哪一種經濟思潮得勢,都不能從根本上消除經濟危機、失業、通貨膨脹等資本主義痼疾。

參考書目

胡代光、厲以寧編著:《當代資產階級經濟學主要流派》第4、5章,商務印書館,北京,1982。

劉滌源、譚崇臺主編:《當代西方經濟學說》第12、13、14、17章,武漢大學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