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耶穌教會
[拼音]:Qi-Chu-Zhedang
明末官僚機構中因地緣關係結成的政治派系,浙黨、齊黨、楚黨的合稱。明中葉以後,嚴重的政治統治危機和財政危機,加深了社會矛盾,同時也使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日趨激烈。萬曆三十三年(1605)被罷官的吏部郎中顧憲成回到家鄉無錫後,與高攀龍等講學於東林書院(見書院),諷議時政,要求改良政治,以緩和統治危機,得到在野及部分在朝士大夫的呼應,形成了一種頗有影響的政治勢力,被代表大地主集團的反對派稱為東林黨。在顧憲成罷官同年,浙江寧波人沈一貫入閣成為大學士,幾年後任首輔,他糾集在京的浙江籍官僚,結成東林黨的反對派,被稱作“浙黨”。此外,朝中官僚組成的東林黨的反對派還有“齊黨”(以開詩教籍貫山東而得名),“楚黨”(以官應震、吳亮嗣籍貫湖廣而得名)。以及“宣黨”、“昆黨”等,也都是以地緣關係結成的黨派。浙黨勢力最大,齊黨、楚黨皆依附於它,聯合攻擊東林黨,以排除異己為能事,故合稱“齊楚浙黨”。東林黨與他們展開了激烈的鬥爭。黨爭始於爭國本,既而爭“挺擊”、紅丸“、移宮”三案,綿延數十年。對立雙方還都利用每六年一次的京察(見考察)作為排擠打擊對方的手段,使明末考核京官的制度成為黨爭的工具。萬曆三十三年東林黨人、都御史溫純和吏部侍郎楊時喬主持京察,貶謫浙黨官員錢夢皋、鍾兆鬥等,沈一貫從中阻撓。三十九年北京京察驅逐齊楚浙黨官員,而南京京察主持在齊楚浙黨人手中,又大肆貶謫東林黨人。四十五年浙黨主京察,也大肆斥逐東林黨人。浙黨當政時期腐敗無能,直接導致了薩爾滸之戰的失敗。天啟三年(1623)東林黨人主京察,又盡逐齊楚浙黨。宦官魏忠賢得勢後,齊楚浙黨大多投靠其門下,形成閹黨,慫恿魏忠賢殘酷鎮壓東林黨人,編造黑名單《點將錄》、《天鑑錄》、《同志錄》等,興起黨獄,企圖將東林黨人一網打盡。崇禎即位後,雖除掉魏忠賢,但閹黨勢力仍存於朝中,繼續排斥東林黨人,直至明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