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形文字法
[拼音]:Shanxi Longshan wenhua
中國黃河中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1956年從統稱的龍山文化中區分出來予以命名。又因最初(1955)發現於陝西省西安市客省莊,也稱客省莊二期文化,或客省莊文化。主要分佈於渭河、涇河流域。西安客省莊、斗門鎮、米家崖、長樂坡、趙家灣,岐山雙庵,興平張耳村,武功趙家來等是其代表性的遺址。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約為公元前2300~前2000年。
文化特徵
最能反映陝西龍山文化特徵的是陶器。主要是灰陶,多為泥質,有大量籃紋、繩紋。三足類炊器中,鬲、斝較多,鼎、鬹少見;飲食器中,罐、碗較多,盤、盆稍少;特別是有一種折肩小平底甕,為其他文化所罕見,是代表性器形。在製陶工藝上使用了空心錐體形的陶內模,或以原有的陶器袋足為模子,外部敷泥拍打,製作出鬲、斝、鬹、盉等器物的袋足部分。客省莊有些陶鬲袋足的內壁,發現了由帶紋內模遺留下的“反籃紋”或“反繩紋”印痕。在斗門鎮發現一件長10多釐米的光面空心的內模標本。這種用內模製造陶器袋足的方法,目前只見於陝西龍山文化。客省莊出土的許多長方形石刀,穿孔的部位靠近刃部,同其他地區石刀穿孔多在背部的情況有別,這也是該文化的一個特點。
房址和窖穴
在客省莊遺址發現房址10座,雙庵遺址11座,趙家來遺址12座,都是半地穴式建築,分單室和內外雙室兩類,居住面有硬土面和白灰面兩種。單室房子平面呈圓形或方形,一般在10平方米左右。由內、外室組成的雙室房子,一種是“呂”字形房子,另一種是內室為圓形、外室為長方形的,中間都有過道相連。內室中部有一個燒灶面,是炊爨或取暖的地方。外室挖一個龕形壁爐,可能兼作儲存火種之用,有的還在外室挖一個儲存東西的窖穴(見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建築),築有一段斜坡或臺階式門道通向室外。這種雙室房屋的出現,可能是與父系氏族社會個體家庭的生活需要相適應的。在趙家來遺址發現了版築夯土牆遺蹟,最長的一堵在11米以上,寬0.4米,高0.62~0.8米。這顯示了建築技術上重大的進步。
陝西龍山文化有大量口小底大的袋形窖穴。還發現直徑近 1米的大盤形陶器,中心有一個20多釐米的圓孔,推測是袋狀窖穴的坑蓋。這些窖穴一般用作貯藏,但有的穴內有單膝跪伏、兩手前伸、側身而臥的散亂骨架,並伴隨有狗骨架,可能是在廢棄後成了亂葬坑。
經濟和社會生活
農業工具約佔全部工具的三分之一,證明農業已成為當時主要的經濟部門。梯形斜弧刃石斧、長方形扁平石斧和有孔石斧,是砍伐墾植的工具。骨鏟是翻土種植的工具。長方形有孔石刀和長方形有孔陶刀則是收刈作物的工具。從石刀數量之多,看出農作物的收穫量是較多的。在趙家來遺址的一些窖穴裡殘留有成堆的炭化糧食。家畜飼養也比較興旺,出土有狗、豬、羊、牛的遺骸。在客省莊發現的漁獵工具約佔工具總數的四分之一,有三稜、四稜的帶鋌骨鏃和石鏃,還有精緻的骨魚鉤,說明漁獵經濟佔有一定的地位。獐、野兔和螺,是狩獵和採集的物件。
在客省莊、雙庵均發現有陶窯。客省莊的陶窯在橢圓形窯室底部有“北”字形火道,火膛內儲存著很厚的草灰,說明是以草稈等作為主要燃料的。同時出土的有長方形和菌狀的陶壓錘。當時以泥條盤築的手製方法為主,少數的小罐已使用輪制,袋足器則採用了模製和手製相結合的新技術,既提高了工效,又使成品更為規整,可見當時的製陶業是比較發達的(見中國新石器時代的製陶工藝)。目前還沒有發現金屬器,但陶鬹的鉚釘形裝飾和口沿形狀,似都模仿金屬器的式樣;這一時期其他地區的文化中已發現有銅器,估計陝西龍山文化可能也有了銅器。
炊煮用的三足器種類很多,如鬲、斝、鼎、鬹等都是。鬲上部作深腹罐形,可容較多的食物;下部的三個袋形空足,正好放置在圓形的小凹灶上,與火的接觸面較大,便於煮沸;並且都附加一個把手,易於拿起倒出食物。還有多圓孔的陶甑,是蒸食的用器,由此豐富了食物的品類。食器中以罐、碗為多,也有盆、豆。有的罐上有煙炱,顯然也是一種煮沸器。裝飾品中有半環形的玉璜,還有用股骨圓頭刻成的人面,都是較好的工藝品。還發現有卜骨,系用羊的肩胛骨,不加修治,只在骨脊中間的平面上進行燒灼,燒痕從兩個至十幾個不等,沒有一定的數目和排列規律,是當時原始信仰的遺物。
與其他文化的關係
陝西龍山文化與齊家文化關係很密切,客省莊的高領折肩罐與甘肅永靖大何莊的同類器相似,客省莊的高領雙耳罐也與永靖大何莊、秦魏家、武威皇娘娘臺的同類器相似。與河南龍山文化聯絡也較多,客省莊的繩紋單把鬲便見於河南陝縣三裡橋。與山東龍山文化的關係極少,大概是由陝西龍山文化的地理位置所決定的。
在趙家來遺址,陝西龍山文化直接疊壓在相當於廟底溝二期文化的遺存之上,可作進一步探討兩者關係的依據。陝西龍山文化的直接發展去向目前尚不明確,有待通過深入工作解決。
參考書目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灃西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