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義識字法及小學語文教學改革論文

形義識字法及小學語文教學改革論文

  語文課是各門學科基礎的基礎。科學地研究它、發展它,其意義要說有多重大就有多重大。然而,長期以來,小語教育教學少慢差費,嚴重地阻滯著我國兒童素質的提高。世間最大的浪費莫過於此,實在是令人痛惜!要想從根本上使這種致命的落後狀況有所改變,至少要有三個前提條件:

  第一、 轉變觀念,對學齡兒童要刮目相看。要清醒地看到,當今學齡兒童的智力水平和知識水平已有相當程度的發展,已掌握近4000詞彙,能熟悉使用基本句型,是過去任何時候的同齡者無法相比的。尤其可貴的是,他們對學習新事物有強烈的動機與需求,並有著驚人的領悟能力和吸收能力,他們完全能夠適應,也迫切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突出主要矛盾,循序漸進地進行大容量、高難度、快節奏的自主學習。科學地進行“跳一跳才夠得到”的學習活動才最適合他們求知好學的心理品質。

  第二、要真正深刻理解,在教育教學領域裡,必須科研興教。重要的是把心理學、教育學、教學法、文字學等學科中的一些先進的科研成果實實在在地應用於教育教學的實踐中,並使之生根、開花、結果。

  第三、深刻變革現行的識字教學方法。遵照祖先用以形表義方法創造漢字的思路來教學漢字,漢字極富聯想的獨特優勢就定能得到充分發揮(世界上現行的其它文字都沒有這種優勢),漢字的難教難學就會轉化成易教易學,學生愛學,小語教育教學中這隻最大的攔路虎就能被消除。

  有了以上三條,再廢除某些容易造成誤導的考試,那麼,課堂教學效率必將出人意料地大大提高,發生質的飛躍,課內解決問題,課外作業少,在第二學年末就讓學生獲得了初步的獨立閱讀能力。小語教育教學少慢差費的狀況將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觀,呈現出煥然一新的面貌。

  本方案由九個部分組成,這九個部分最佳化組合、密不可分、互相補充、協同作用,發揮出極強的整體效應。以下扼要說明,側重實際操作,不展開論述。

  (一)文字處理

  “形義識字法”仿東漢許慎“解字必依據字形,就字形以說音義”之法,又解放思想,不拘泥於六書的解釋和造字的本義,依照兒童以形象思維為主的思維方式,用他們觀察事物的眼光和他們習慣的言語,將漢字這種智慧符號作一番新的“說文解字”,使很多漢字中已經支離破碎的形義音重新生動有趣地聯絡起來,這樣絕大多數漢字都成了一幅幅有理、有意、有情、有趣的圖畫,識字成了有理解性的活動,兒童學得活,記得牢,必然大大加快識字速度,提高識字質量,為提早順利進行大量讀寫鋪平了道路。

  具體處理方式有有三種:

  (1)有些漢字的解說符合或大體符合漢字源流,兒童又易理解,就照古說,如“日、水”,但這類字很少。

  (2)另外,大量的漢字形義音的聯絡已經演變得面目全非,就將這些字做一番新的“說文解字”

  (3)極少數字就編順口溜將其互不關聯的形音義在合拍押韻的語句中自然有趣地聯絡起來,如“贏”字,順口溜為“亡口月貝凡,下棋贏一盤”。

  漢字教學的步驟,以“冷”字為例:先正楷板書“冷”,教“冷”在課文中的字義、讀音,接著教筆畫筆順,讓學生書寫兩遍,書空一遍,教師只組一詞、造一句,也只讓一位學生組一詞、造一句。然後對學生說,為幫助記憶,把“冷”字變形成這樣,左邊兩點代表冰,屋裡的人冷得都捲縮起來了。不要求學生畫,但不制止。這就教完了一個生字。 經這樣處理的常用漢字已有3000個,可按所用教材的課文順序編排成《文字處理參考書》,任何教材均可。

  對於形義識字法的新“說文解字”,一些人會認為“牽強附會”、“不合正統源流”,實際上這才是真正適合兒童需要的。兒童入學啟蒙見到這樣處理的漢字是一些富有情趣的圖畫,有生動活潑的釋義,而不是死記硬背的符號,這樣漢字被統一起來的'形義音就會在兒童心理上被毫無障礙地認同和接受,並很快地在思維中建立起牢固的聯絡。所以這種教學法經常是在歡聲笑語中進行的,識記率極高。學生親身感受到漢字易懂、易學、易記、易用,由此對語文學習產生良好的第一印象。

  同時,要強調指出的是:形義識字法對漢字形象的解說,能帶來許多極具開拓和創新意識的思維活動,幾乎每認一字都對兒童的聯想力、想象力(這兩者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圖形感知能力、空間感知能力進行一次確有成效的培養、鍛鍊和提高。這種方法不僅適應兒童以形象思維為主的思維特徵,還能培養和提高兒童的形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這對主管創造性思維的右腦的發展特別有益,並能促進左右腦的均衡發展。孩子在這些方面得到的收穫遠遠大於識字本身,這樣識字就成了教育過程,不是為識字而識字。與之相比,使用拼音文字的國家的兒童在這些方面是得不到這麼多益處的。

  漢字看起來結構紛繁複雜,其實是繁中有簡、雜中有序。漢字筆劃只有八種,絕大多數漢字僅僅由150個部件分別組合而成,其中一百多個就是最常用的獨體字。單字中熟悉的部分越多,識字難度就越小。應用這種識字法,學了100多個基礎漢字之後,學生就比較熟悉漢字了。因此這種方法能極大地提高學生對字形精細辨認、確認和重現的能力,大大加快從熟字到生字辨認能力的遷移速度,這樣不單錯別字大為減少,而且教學漢字的難度在開學兩三週後就能明顯下降,之後下降幅度越來越大,一個月後,教學就很順利,非常輕鬆了。

  (二)充分運用迴圈記憶法

  迴圈記憶法,可促進學生對生字的短時記憶及時有效地轉化成長期記憶。做法是:在教學每課課文中的生字時,在學了第二個生字後,就從第一個到第二個認讀、書空一遍,學了第三個後,又從第一個到第三個認讀、書空一遍。總之,每學完一個生字,都要將當堂課所有學過的生字從頭到尾認讀和書空一遍。第二天和第三天要再各複習一遍。

  (三)課文教學主要以略讀的形式進行

  略讀就是從整體上對文章內容有概略的瞭解,其他的暫時不管。文章讀得越多,整體語境越豐富、越深厚,活學活用的詞彙和句型越多,遇到不能言傳之處,多數也能意會。此外,因為要做課文後面的練習,閱讀時注意力就必須高度集中,認真、仔細,讀中有思、思中有讀、讀思結合,所以學生學有所得,印象深刻,避免了粗枝大葉、一掃而過、讀後模糊的弊端。以略讀的形式進行課文教學就能集中精力和時間,抓住主要矛盾,在短短兩學年的課時內高效率地教學完第一冊至第十二冊小語課本,培養起學生的初步的獨立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這比傳統教法至少提前了三年時間。

  第一、二學年課堂教學的基本程式是:快速識字─大量略讀並作課文後面的練習─適當寫作(包括口頭造句、口頭作文),這是粗線條式的,不在枝節上精雕細刻。

  使用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教科書(人教版),從第一冊中漢字部分開始教學,教師配用一本按教材順序編寫的《文字處理參考書》。

  略讀教學的具體步驟(學生自學為主):

  (1)課文中的生字都用形義識字法進行教學,再用迴圈記憶法進行強化記憶,每天平均教學十個以上漢字。

  (2)一認識生字,就由學生自己一邊朗讀課文(不用唱讀),一邊在《小學生詞語手冊》(按課文順序編排的)中查生詞,接著又讀課文後面的問答題。最初學生識字不多,由教師領著查手冊和讀題,並掌握好時間。

  (3)教師範讀一遍課文,絕大多數不講解,要求學生邊聽邊思考問答題。

  (4)學生根據課文回答問題,互相補充、糾正,難題才由教師協助解答。

  (5)學生朗讀一遍課文,絕大多數課文不要求背誦和抄寫,不把屬於只須瞭解的內容當成記憶的材料。

  (6)在課外做課文後面的練習題,課內學生互相交換集體訂正,教師抽查。

  (7)全班學生各自用普通話把課文內容複述給自己聽。結束。這種略讀雖然快速、量大,卻是逐冊逐課,由淺入深,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進行的,兒童完全能夠適應、並且十分樂於接受。

  這種略讀能在第一、二學年內就使兒童的潛在智慧不斷受到刺激,由此被調動起來,發展放大,即兒童的“最近發展區”天天都得到前所未有的擴充套件和提高,學生一直都處於積極進取、樂學勤學的競技狀態之中。每天兒童都在生動活潑的教學活動中成長、並不斷呈現出更高層次的心理發展水平。相比之下,少慢差費的小語傳統教學對兒童智慧的壓抑與埋沒甚至於摧殘的狀況實在令人痛心疾首!

  (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習慣

  該教法在教育教學的每個環節中始終都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習慣置於戰略地位的高度來對待,變教為導、為學。認真實現教是為了不教,把要他學變為他要學。凡是學生力所能及的,儘量創造條件、提供機會,放手讓他們自己動腦動手去解決。鑑於滿堂灌輸式教學在不少地方根深蒂固,積重難返,現大體規定為:絕大多數情況下,每節課內,教師前後講話(組織教學、範讀文章、解答疑難、提示重點、表揚鼓勵等等)的時間限制在幾分鐘內。初期識字,教師講話的時間可以略多一些,其餘時間裡,在教師精心安排、耐心指導、熱情鼓勵下學生自主學習。根據教材內容的需要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課堂教學必須分別或綜合採用下面的形式:形義識字、朗讀、默讀、觀察、思考、查字詞典、查資料、討論、口頭作文、口頭問答、寫作、複述、演講、表演、習字、做練習、改作業、做實驗、做遊戲、背誦名言佳句、欣賞藝術作品等等。這就避免了因教師的包辦代替而鈍化學生思維、弱化學生能力的惡果,切實保證啟發式教學的實施。在一切活動中堅持激勵上進,表揚為主,萬不可使學生的積極性受到挫傷。

  這種教法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真正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樣,學生不但學會,也能漸漸地會學了。學生的“我能行、我能克服困難”的獨立人格意識和創造性才能在這樣的氛圍中得到科學的培養、鍛鍊和提高。

  (五)教學進度

  課堂教學必須快節奏,如一上課,學生向老師問好,就不能拖聲喊成“老─師─好─”,要用正常的語速。教學進度安排:第一學期學1-3冊,第二學期學4-6冊,第三學期學7-8冊,第四學期學9-12冊。

  第一、二學年在國家規定的課時內教學第一冊至第十二冊,生字約2800個,能聽寫80%,並略讀完由這2800個漢字以不同的出現頻度組合而成的這十二冊書中的全部文章,含練習,實際閱讀量45萬字左右,這還不算學生自主進行的課外閱讀量。以上安排可作適當調整。

  常用漢字在文章中的覆蓋率極高,只需認識約2000個,現代中文普通的書報中97%的內容就可讀懂,一般文章中99.5%以上的漢字就能認識。所以成人脫文盲的標準也只要求認識1500個漢字。(漢字的常用識字量比英文、俄文的少得多。)學生到第二學年認識2800個漢字是很適合的,負擔不重,又足夠使用。 這種教學法使學齡兒童在一二年級的課內就獲得驚人的識字量和閱讀量,在閱讀的實踐過程中學會閱讀,養成初步的獨立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而這一切又共同促使八歲左右的兒童知識增加、品德提高、能力增強、智力發展,其成效之顯著是傳統教法望塵莫及的。兒童早期獲得的這些寶貴成果不僅為下一步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基礎,更重要的是,將對他們一生素質的提高和前程的發展產生難以估量的促進作用。

  語文能力主要是透過親身大量的聽說讀寫實踐鍛煉出來的。所以,第三學年只用1/3的課時回頭分析性、綜合性地精讀四、五、六冊,精當地補上一些必需的漢語知識、文學常識。課堂上教師提供資料和問題,學生自己閱讀找答案,教師口頭提問抽查。另外2/3課時用來增加閱讀量和寫作訓練。第四學年用1/4課時對七、八兩冊作必要的補充,3/4課時用於擴大閱讀範圍和增加寫作訓練,並做1-10冊的配套練習,爭取做到12冊。第五、六學年的安排跟第四學年一樣。以上安排可根據當時情況作適當調整。課外閱讀內容要廣泛,活動的開展依具體情況而定,以確保德智體全面協調發展為原則。

  (六)作業及批改

  作練習、改作業是學生繼續自主學習的好機會和權利,教師應指導和協助,絕不能越俎代庖。

  (1)課文後面的練習題在課外作,學生互相交換後集體訂正,教師抽查。

  (2)教材中的基礎訓練(每冊中有九個左右)在課外完成,課內互相交換,集體訂正,教師抽查。

  (3)學生寫的句子、短文、放膽文等,教師用二步批改法改部分,即用符號(事先告訴學生)指出文中錯處,由學生自己改正,然後教師複查。

  (4)每年都保留部分作業,留到下一學年末來改,每次改後,教師抽部分複查,並評講指導。組織學生互相交換改正,能改正多少算多少,切勿求全責備,務必保護好學生的熱情和積極性。

  (七)考試

  到第三學年末才參加普通班三年級的統考。前五個學期單獨出題考試,題型:作文50%,閱讀理解50%。

  (八)增加名言佳句的學習

  名言佳句是語言精華、智慧結晶,言簡意賅、易於成誦,學生一旦融會貫通,定能出口成章,下筆成文。故需增加這方面的學習。增加數如下:第一學年增加20-30句,第二學年增加30-40句,第三學年增加40-60句,第四學年增加50-70句,第五、六學年各增60-80句。每節語文課開頭和結尾各用三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用普通話互相或各自背誦名言諺語幾句和做口頭作文。

  (九)每週學習1-2個漢語拼音符號

  漢語拼音在第一學年上期第十一週才開始教學,每週學1-2個符號,在一年內學會用拼音查字詞典和正音就行了。這樣既不影響漢字識字和閱讀的教學進度,又輕鬆地學會了漢語拼音,況且在妙趣橫生的漢字識字教學的氣氛中,教學拼音符號的枯燥乏味可以降到最低程度。注音識字實際上多了個環節(為了這個環節,一開學接連六、七週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思維價值很低的注音符號和拼音方法,更為可惜的是兒童初入學時高昂的學習熱情因此被大大降低了),轉了個彎子,增加了識字心理過程的複雜性,加重了教與學的負擔。注音識字是在課內外大量拼讀文章中漢字頭上的注音符號,從中才逐漸熟悉不斷重複出現的漢字。這種方式,比之以形表義的那種生動活潑、充滿智慧的識字方式,孰優孰劣,不言而喻。

  此外,課內外要有以下手工製作活動:橡皮泥捏物,廢紙盒製作,繩線結套法,細金屬線卷折玩具,摺紙,手勢成影等。這些活動用以增加手與腦的訓練,且經濟安全。

  這個教改方案很容易掌握,有責任心中等水平的教師經2-3天的培訓即可上崗。加之不另編教材、不增添裝置、故極便於各地推廣,該方法用於成人掃盲和外國人學漢字漢語效果同樣很佳。

  附:從第三學年起補充學習的內容提綱:

  (1)用同類型課文聯教法進行教學。

  (2)練習擴縮句、變換句式,理解長句、難句,改正病句。

  (3)學習劃分段落的方法和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

  (4)學習連句成段、擴縮段和片斷練習。

  (5)學習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6)適當學習一些對偶、比喻、誇張、排比等修辭手法。

  (7)學習記敘文、詩歌、童話、寓言、說明文和應用文等文體。

  (8)學習擴寫、剪裁縮寫、改寫、仿寫、續寫等方法。

  (9)對於一些知名度高的作者,可將其生平、作品的時代背景、文學價值、寫作特點等印發給學生,作為閱讀資料,不要求背誦,不作考試內容。(凡有補充資料,一律印發,不抄黑板。)以上內容,在一二年級集中力量略讀課文的時候,大多是一帶而過,學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隻字未提,現在來學,仍然是新知識,學生不會有“炒冷飯”之感而厭學。這些內容要在不同時期、不同課文內引導學生分別學習,還可依當時的具體情況作適當修改和增補。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