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爾-蘭開斯特製

[拼音]:muju

戲曲劇種。主要流行於浙江西部淳安、遂安、開化、常山和安徽屯溪、績溪以及江西婺源等地。原名“三腳班”(三小戲),因其活動中心淳安、遂安古屬睦州,1949年後定名為睦劇。睦劇與安徽黃梅戲、湖北花鼓戲、贛東採茶戲等均有淵源關係。清光緒年間,這些劇種傳入浙西,融合當地民間曲調發展成為富有特色的劇種。睦劇以演小戲為主,原無袍帶戲。傳統劇目分兩類,一類為大戲中的摺子戲如《安安送米》、《馬房逼女》、《山伯訪友》、《殺夫伸冤》等;另一類為民間小戲,如《南山種麥》、《王矮子牧牛》、《磨豆腐》、《補背褡》、《鏟菜》、《王婆罵雞》等。

睦劇唱腔豐富,有 100多支曲調,可分三類:一為民歌小調,專戲專用,戲名即曲名,如〔罵雞調〕、〔種麥平板〕、〔對花調〕等;一為從湖北一帶傳來的“湖廣調”,有“頭、平板、緊板、急板、煞板”一套可以互相轉接的板式唱腔,常用於摺子戲和某些小戲;另一類是吸取《婺劇》等其他劇種的某些唱調。睦劇原無管絃伴奏,以“長程”、“短程”等鑼鼓經為間奏和過門,後來逐漸配以胡琴、笛子、三絃等樂器。

睦劇充滿生活氣息,載歌載舞,深受當地人民喜愛。早期它有兩種活動形式:一種是與民間跳竹馬燈相結合,又跳竹馬又演戲,稱為“三腳戲竹馬班”;一種是擺脫竹馬專事演劇的“常班”。睦劇極盛時幾乎村村有班,後由於連遭禁演和農村日趨貧困,睦劇藝人星散,劇種幾瀕湮沒。1949年後,業餘睦劇團紛紛恢復,併成立了專業的淳安睦劇團。經過整理較有影響的傳統劇目為《南山種麥》、《牧牛》、《補背褡》和現代戲《雨過天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