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後壟斷財團

[拼音]:Guomindang

1912年8月25日,宋教仁為奪取國會多數議席,組織政黨內閣,鉗制袁世凱,以同盟會為基礎組織的政黨。

1912年6月,唐紹儀內閣因堅持行使責任內閣制的權力,不為袁世凱所容,被袁逼擠垮臺。同盟會決議組織政黨內閣,以抵制袁世凱把持中央權力。宋教仁認為組織政黨內閣的關鍵是聯絡同盟會以外各友黨,建立一個擁有國會多數議席的強大政黨。因此,他自退出唐內閣後,便積極主張並實際成為改組同盟會的主持者。

宋教仁首先謀求與統一共和黨合併,不久上海的國民公黨也派代表參加談判。統一共和黨和國民公黨先後提出四項要求,作為合併的先決條件:

(1)變更同盟會名義;

(2)廢去民生主義;

(3)改良內部組織;

(4)取消男女平權主張。宋教仁為求得合併成功,基本上接受了統一共和黨和國民公黨的要求,並於8月7日達成改組為國民黨的協議。與此同時,北京國民共進會、共和實進會和全國聯合進行會也同意合併。25日,六政團在北京舉行合併大會,正式宣告成立國民黨大會,選舉孫中山為理事長,黃興、宋教仁等七人為理事,胡瑛、胡漢民等二十九人為參議,溥倫等七人為名譽參議。全部黨務工作實際上由宋教仁負責。國民黨設本部於北京。又設支部於各省省會及海外各埠;設分部於各府、廳、州、縣;設交通部於省會以外各商埠,直隸本部。其宗旨為鞏固共和,實行平民政治。黨綱為:

(1)保持政治統一;

(2)發展地方自治;

(3)厲行種族同化;

(4)採用民生政策;

(5)維持國際和平。目標是組織政黨內閣,限制袁世凱專制獨裁。

國民黨成立後首先專注於國會選舉運動。經過激烈競爭,在正式國會選舉中獲勝。與此同時,它積極主張各省省長由國民選舉,堅決維護《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關於憲法由國會自定的規定,並堅持先定憲法後選舉總統,以防袁世凱操縱、干涉。此外,還提出了改革稅約、釐清地畝、開發產業、興辦鐵路、振興教育、厲行徵兵制度、統一司法和幣制等一系列政策。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以國會多數黨領袖的身分從上海出發赴京,謀求組織國民黨內閣,被袁世凱派人暗殺。宋死後,國民黨內部在反袁問題上開始出現嚴重分歧,多數人對孫中山的武裝討袁主張不感興趣,倡言“法律解決”。7月,李烈鈞、黃興等人在江西、江蘇等地發動二次革命。11月4日,隨著二次革命的失敗,國民黨也被袁世凱解散(見中國國民黨)。

參考書目

徐輝琪:《論武昌起義後同盟會的演變》,《近代史研究》1981年第3期。

參考文章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的由來中國史軍銜國民黨的軍銜制素材國民黨祕史:中統特務組織素材中國國民黨的由來中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