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多,J.E.

[拼音]:guwen

古漢字字型的名稱。古文有廣狹二義。廣義的古文名稱起於漢代,後世繼續沿用,泛指秦統一文字前所有的文字,時間地點皆無限制,沒有一定的字形。狹義的古文指《說文解字》中所見的古文。

許慎作《說文解字》,所收正字是小篆,有9353字。另外列出兩種異體字,一是古文,一是籀文,許慎稱前者為“孔氏古文”,稱後者為“史籀大篆”。古文和籀文的分別是地區性的差異。古文出於壁中書,古人尊經所以放在籀文之前 ,其年代不一定比籀文早。 許慎說:“至孔子書六經,左丘明述春秋傳,皆以古文。”又說:“壁中書者,魯恭王(公元前155~前129)壞孔子宅而得《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孝經》。”《禮經》的《記》是戰國晚期的作品。古代典籍皆用竹簡,經過無數次的閱讀和傳抄,會“韋編三絕,漆書三滅”,使用時間是不長的。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 213)下令焚書,各地掩藏不一定都有極早的寫本,一般總是當時的通行本。 即使有孔子所書六經也不過公元前500年。許慎說他所用的資料“其稱《易》孟氏,《書》孔氏,《詩》毛氏,《禮》周官,《春秋》左氏,《論語》、《孝經》,皆古文也”。大約都是漢代古文經學家輾轉摹寫的。它和小篆有差別,許慎從中採用了500多字,約合小篆的1/18。古文的特點,如一、二作弌、弍,增加不必要的繁飾,禮、作禮、棄,作出大膽的省簡,都不是原始漢字的形式,是應時代需要而產生的。

王國維作《戰國時秦用籀文六國用古文說》,有很好的意見。籀文行於秦可考而信。古文經出於鄒魯儒生之手,流傳於東方,也是事實。但是說有“六國古文”則未免武斷。當時“諸侯力政,不統於王,分為七國,田疇異畝,車塗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政治上沒有統一的政權,經濟上沒有統一的市場,不可能有六國共同使用的文字。王國維習於戰國縱橫家言,以“合縱”與秦對立,不知道軍事聯合是一時的,語言文字自發地統一則需要較長的時間和一定的條件。近年來,各地發現戰國文字資料很多,如長沙繒書、侯馬盟書、溫縣盟書、江陵信陽長沙簡策,以及平山縣中山國銅器、新鄭縣韓國兵器等各種文字資料,但是找不出和《說文》古文相同的“六國古文”。許慎所謂古文大約就是鄒魯(也許還有齊)儒生習用的文字。

魏正始(240~248)三體石經中,首列古文,只刻成《尚書》、《春秋》(見圖),即許慎所謂《書》孔氏、《春秋》左氏,和《說文》古文來源相同,字形偶有不同,可能是古書抄寫中的訛誤。這是研究古文的寶貴資料。唐代陸德明《經典釋文》、宋代郭忠恕《汗簡》、夏竦《古文四聲韻》等,都儲存一些古文經中的古文。

參考文章

刑法第328條[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罪;盜掘古人類化石、古脊椎動物化石罪定義、量刑]如何解釋?刑法玄幻根源細說遠古的“盤古文化”素材《古文觀止》的由來文學帶“古文”的詩句大全(21句)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