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覺法師關於《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解
淨覺法師關於《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解
漢傳佛教通行版為玄奘譯。這部經在佛教三藏中的地位殊勝,就相當於釋迦牟尼佛的心臟一樣。收於大正藏第八冊。
心(梵hrdaya ):核心,中心。整個佛法的中心、核心。含有精要、心髓等意。本經系將內容龐大之般若經濃縮,成為表現‘般若皆空’精神之簡潔經典。全經舉出五蘊、三科、十二因緣、四諦等法以總述諸法皆空之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語,即是出自本經。
中國歷史上,至宋朝為止,可考的至少有11次漢譯,現存9本。
《摩訶般若波羅蜜咒經》 吳·支謙譯 缺
《般若波羅蜜多那經》 唐·菩提流志譯(693年)缺
《摩訶般若髓心經》 唐·實叉難陀譯(695-710年)缺
《佛說波羅蜜多心經》 唐·義淨譯(695-713年)略本存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別本 唐·法月譯(初譯)(738年)廣本 存
《普遍智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法月譯(重譯)(738年)廣本 存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般若共利言等譯(790年)廣本 存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智慧輪譯(847~859年)廣本 存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唐·法成譯(敦煌石室本)廣本 存
《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宋·施護譯(980~1000年)廣本 存
《到達彼岸終極智慧心經》 現代·元吾氏譯(1965~-)存
《心經》全名《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它的中心思想就在經名體現出來。充分流露觀世音菩薩的大慈大悲的精神。摩訶,大也;般若,智慧也。波羅蜜。到彼岸也。多。定也。經。徑也。言此經乃定心之徑路也。此經以單法為名。實相為體。觀照為宗。度苦為用。大乘為教相。此五者。經中所說之旨也。單法者。即般若波羅蜜多也。實相者。即諸法空相也。觀照者。即照見五蘊皆空妄也。度苦者。即度一切業報苦厄也。大乘者。即菩薩所行甚深般若也。
一:摩訶,大也。菩薩教授我們要有廣大心量,有包容的心。
二:般若,智慧也。菩薩教授我們用智慧去辦事,用智慧去利益人民。
三:波羅蜜多,到彼岸也。度生死苦海,到涅槃彼岸。菩薩教授我們做事要有頭有尾,才會圓滿。要幫助苦難的人,從苦難此岸帶到快樂彼岸。
四:心,自性,如來德性也。菩薩教授我們要從心地遠離貪嗔痴等煩惱,學習如來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五:經,契機契理也。菩薩教授我們自學或教人,要符合佛菩薩的道理,也要有觀機說法的方便。使大家都得益安樂。(方海權著)
譯者簡介:
絕大多數的佛經,都是佛與弟子問答、互動而成的。心經同樣如此,只是互動的內容,在玄奘的譯本中不知是什麼原因而沒有記錄,大部分的內容是觀世音菩薩闡述,而釋迦牟尼佛預設——如此則與佛說並無差別。另外,玄奘這個版本是觀世音菩薩親授給他的,所以通常認為這個譯本加持力最大。此事在玄奘大師的《大唐西域記》 中有記載,唐太宗時,有一位國師名玄奘法師,在家姓陳,十二歲時跟隨哥哥出家,出了家後,讀一切經典,有些經典是鳩摩羅什法師翻譯,有些經典是別的法師翻譯,他對有些語句生疑,很想到印度取經,後來在四川成都掛單,遇到一位老和尚,身生疥癩,人不敢近,惟有年輕的玄奘法師,以一顆同情心侍奉他,為他洗膿血,塗藥,不久,這老和尚的疥癩病痊癒,老和尚感他調治之恩,無以為報,惟有一部經,可以口傳給他,就是這一部心經,一共二百六十字,唸了一遍,玄奘法師便記在心內,後來把它譯出來,一個字也沒有更改;鳩摩羅什法師也有翻譯這部心經,名叫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有如是我聞等語,但不及老和尚傳給玄奘法師所說的那麼簡潔流利清楚,那位老和尚又是甚麼人呢?他就是觀音菩薩。
玄奘法師後來到印度取經,經過八百里沙漠,上無飛鳥,下無走獸,中間無人,惟多鬼怪,念任何經也不能降服,一念心經,所有邪魔鬼怪隱藏,仗這心經的功德神力,成功到印度取經,十五年後回中土,成為國師,專心翻譯經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雖然各個譯本不同,但其各自所說的內容基本一致,理義沒有差別,文字上雖有不同。但其所表述之義理是一致的。
在各個譯本中以玄奘大師所翻譯流傳最廣,其原因在於玄奘大師在翻譯時,略去了序文和流通分,只保留正宗分,且文詞通順,容易讀誦,故流傳最廣,日本通行的漢譯本共262字,比中國通行本多了2字,即“遠離一切顛倒夢想”中的“一切”。和唐代窺基大師的版本一致,可見中國人由於戰亂等原因,幾百年甚至千年來流傳的般若心經,都遺漏了2個字。即遠離一切顛倒夢想,的一切兩字(“戰亂...遺漏了2個字”這點不敢苟同,歐陽詢在唐貞觀九年寫的小楷《心經》拓本上為“遠離顛倒夢想",應為採用不同譯本的原因)。
唐玄奘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心經》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古漢語版
《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
觀世音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時,照見五陰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弗,色空,故無惱壞相、受空,故無受相、想空,故無知相、行空,故無作相、識空,故無覺相。何以故?舍利弗。非色異空,非空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如是。舍利弗。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空法。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薩依般若波羅蜜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離顛倒夢想苦惱。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是大明咒、無上明咒、無等等明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咒。即說咒曰:“竭帝竭帝 波羅竭帝 波羅僧竭帝 菩提僧莎呵。”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釋解
凡人要度苦厄,了生死,成大覺,非從自心下手不可。但要明白自心,只依這二百六十個字,已經夠了。但空的道理不明白,自心的相貌也難徹了。這個經,最主要是說性空的道理,不是世人所說的空,那是斷滅空,他們誤解佛法是消極自了的。今把此經判分七段,用白話來逐字逐句解釋,使世人明白空的真義,不至誤會造業。由此斷一切苦厄,並可發大悲平等心救世,證明佛法在社會上的大用,實是開發世界大同唯一的法寶。
【般若】這是梵文,我國名為大智慧。因為中國文字難盡其義,所以仍用原文,並且尊重這幾個字,所以不譯。這個般若,全是說心的妙用。上自佛,下至眾生,無不由此而成佛道,了生死,度苦厄。論其性體,是不生不滅的金剛;論其相貌,卻是無形無狀的實相;論其妙用,乃是不可測知的圓通神妙。這個般若,是人人有分的,佛和眾生都是平等的;不過佛是開了般若慧,眾生是有而不開,被無明所矇住了。至於般若兩個字,解釋卻有許多字,當雲“通達世間法出世間法,融通無礙,恰到好處,而又不執取諸法的大智慧。”才能盡其義。因為世間法人事等等,都是佛法。佛是覺義,能覺悟世上一切人情世故。盡了人道,才可成佛。總之,入世出世,只是一心,顛倒煩惱,貪嗔痴迷,是六道眾生的心;如能空淨自在,不固執,便是佛菩薩的心。所以離世法,便沒有佛法;離了般若,只有作孽受苦厄的分了。
【波羅】此言彼岸;因為有個度字,所以假定一條生死河,眾生在苦惱的此岸,要度過到清淨的彼岸,用來比喻,不是真有此岸彼岸。
【蜜】是到的意思,是到了果位了。果位是究竟涅盤,涅盤就是清淨。
【多】是上面的意思。到彼岸之上,才是究竟。現在假分五步:第一步在此岸;第二步入流,是下了渡船了,是初發心的人,亦是初果羅漢;第三步是中流,船在河中間,如聲聞緣覺;第四步到了彼岸,是十地以下的菩薩,終不是究竟;必第五步上岸,“多”捨去了船,即是捨去了法見,掃除了執心,斯是了無掛礙的等覺菩薩和佛。
【心】本心,本來,根本就是心。宇宙人生的根本,本質,本性。
【經】有許多意思:如“路”,指示我們回覆真心之路的;“法”,一切方法;“貫”,貫通前後的`義理;“契”,契合各人的機,各事的理,有這幾種解釋。現在二百六十個字,是文字般若,指示我們觀照般若的方法;照此去做,實證實相般若的究竟,總不出眾生心行中事,所以經是完全指我們自身而說的。
此經共有七個翻譯,這是唐朝三藏大師玄奘所譯,文是簡單的,義是深奧的。雖有七譯,意義是一樣的。讀經當重意義,不可徒在文字上死執。此經是替大乘菩薩登佛位說的,表至高無上的佛境,意境只有自己曉得,說不出的,所以叫做無字真經。並不是真的無字,願學人自己領會自己的境界,到了如何地位;至於佛的境界,卻不是二乘人或十地以下的菩薩可以測知的。我們東土人,大乘根器多而厚,所以不論男的女的,識字不識字,都喜歡讀這個經;譬如人聞香,個個人知道香味好,但多半不知道是什麼香;而受薰是平等的,所以不可思議。以上釋題竟。
【觀自在菩薩】我們凡夫的觀,就是煩惱,見色起貪,隨文生意,胡思亂想。所以不能自在。而這位菩薩是觀了之後自在,就是沒有煩惱。這個觀,是已證到果地圓成的妙觀,不是因地初修作觀的觀,是大自在觀,般若的大機大用已經啟發,心無能觀,亦無所觀,是能所雙忘的妙觀。所以他能自己自在覺悟,而且能讓眾生覺悟自在。
【行】心行,心中起種種妙觀妙行的大用,作種種自利利他二事業。
【深】不是深淺的深,是不可測量的意思,圓遍廣大,究竟無上的妙行。
【般若波羅蜜多】上面已經解釋過了,就說菩薩的功行,已到究竟地,登彼岸之上了。
【時】這時字關係甚大,顯明到了這個境界的時候,正是果位的時候,已經斷除一切煩惱,度盡苦厄,沒有掛礙的了。在下兩句“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之後的意境,點明大自在的光景,不可草草。
【照見】不是看見,不是想見,是猶如太陽一樣,照而顯見。朗然覺照,徹見無餘的意思,是無功用的功用,毫不著意的覺照,心神會通的了。
【五蘊】指色、受、想、行、識,這五事蘊結不分,叫做五蘊。蘊:覆蓋的意思,這五蘊把本來面目覆蓋住了。
【皆】統統包盡無餘,就是一切的意思。不但人空,法亦空,連照見亦空,因為照見亦是五蘊,所以稱皆。
【空】空是真空,清淨,本來無一物,我們的本來面目,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是虛空、玩空,虛空、玩空就是什麼都沒有,而真空是真有,無所不能。真空,就是宇宙大道規律,規律是空的。但他無時無刻不在。
【度】超脫的意思,度過。
【一切】包羅所有,淨盡無餘,凡有相無相,人我法我種種苦厄,盡包在內。
【苦厄】身上的痛苦,心上的不安,有相無相,粗細微細,都是苦厄。其實全由心起,我果無心,苦在何處?心果無見,厄在何處?不是不知,不是不受;因為有智慧知道本來空,能夠知而有若無知,受而等於不受;譬如兩個人同時受苦,一個擋不住,甚至苦上加苦,因苦成病;一個卻無所謂,心不著意,便無苦厄了。
【舍利子】 佛弟子的名字,即是舍利弗;在聲聞乘中,他是智慧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