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研究法

[拼音]:Chaoxian meishu

[英文]:Korean art

朝鮮位於亞洲大陸東部,有數千年的文明史,其美術史可追溯到朝鮮半島的新石器時代(公元前5000~前1000)。

新石器時代至樂浪時代

這一時期的美術遺物主要為篦紋陶器,遺址有130多處,代表性遺址有:今平安南道弓山裡、黃海北道智塔裡、漢城市巖寺洞、釜山市東三洞貝冢、咸鏡北道雄基貝冢和農圃裡貝冢。公元前11世紀至前108年,是古朝鮮時代。在這一時代前期(公元前300年以前),素面陶器廣為流行,還有少量黑陶、紅陶和彩陶。後期(公元前300~前108),青銅器技術急速發展,製作出精緻的多鈕細紋鏡、動物形帶鉤及細形銅劍。其青銅器形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國周朝的影響。

公元前108~公元313年,朝鮮半島北部屬於中國漢至晉的郡縣統治範圍。這一時代史稱“樂浪時代”,其美術也主要為一些遺址和遺物。樂浪郡治遺址在平壤市大同江南岸的土城裡,殘留的城牆呈不規則矩形,東西約700米,南北約600米。1935~1937年間,城內發現建築基石、甬道、 井、下水道等遺蹟,出土有磚、 瓦、陶器、銅器,還有“樂浪大守章”、“樂浪大尹章”的封泥。從“樂浪禮官”、“樂浪富貴”的瓦當推測,城東北角的建築遺址可能為孝文廟,反映了當時的建築規模。樂浪郡南郊有漢墓2000餘座,其中正式發掘了約50座。其中石巖裡的9號墓、王盱墓、貞柏裡的1號墓、221號墓、王光墓、高常賢墓、梧野裡25號墓、南井裡119號墓、彩墓在墓制和隨葬品上有代表性。樂浪漢墓因內部結構不同而分成木槨與磚室兩種。前期(公元前1世紀~公元1世紀)多為豎穴式木槨墓,也有少量橫穴式;後期(2~4世紀)主要為磚室墓。出土的大量隨葬品,有金屬器、陶器、布帛、木器、玉石器,許多來自中國本土。木槨墓中的漆器尤其豐富多彩,史稱樂浪漆器,種類有杯、盤、勺、壺、硯、案、枕、鏡奩、櫛、笄、沓。器面多用紅、黃、綠3色,繪有人物、動物及各種圖案,筆致精巧。有銘文的漆器達57件,上刻有年號、產地和人名,可知其製作年代始於西漢始元二年(前85),訖於東漢永元十四年(102)。漆器質地為木、草、夾紵等。它可與中國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漆器媲美,併為研究東方工藝美術史的寶貴資料。磚室墓中有畫像磚,有的是表現神仙思想的動物圖,有的是程式化了的木口紋,與漢畫像磚一脈相承,上面亦有人名和年號。

從樂浪時代中期起,朝鮮半島興起3個國家──高句麗、百濟、新羅,668年由新羅統一。

高句麗美術

高句麗是鴨綠江流域的一個古代國家。公元前 1世紀,通古斯系貊部族崛起於渾江邊桓仁地區,是為高句麗的起源。公元3年高句麗移往洞溝(今中國吉林省集安縣),建立九都城,2~3世紀與中國東漢、魏晉發生衝突。以後,高句麗勢力延入朝鮮半島北部,313年滅樂浪郡,427年遷都平壤,668年被中國唐朝滅亡。高句麗在廣開土王(391~412年在位)與長壽王(413~491年在位)時期最為強盛。372年,佛教傳入高句麗。高句麗美術主要吸取中國兩漢、魏晉及北朝美術的內容與形式而成,再融入遊牧民族的氣質,其突出成就是墓室藝術。它對百濟、新羅、日本都有一定影響。

建築

洞溝與平壤都有高句麗都城遺址,周圍的丘陵還建有戰時避亂或防禦的山城,安鶴宮城代表當時建築成就。王宮與貴族居室是中原樣式,墓室壁畫中多有描繪。393年,平壤曾建有9個佛寺,今平壤東北的清巖裡與上五里、大同郡元五里尚有佛寺遺址。前二者以八角堂或八角塔為主體,左右與後方都有殿址。伽藍布局與日本飛鳥寺相同。

墓室壁畫

高句麗繪畫僅存墓室壁畫。朝鮮的高句麗墓集中於今平壤等地。墓制原為積石冢,很快便出現中原式的石室土墳,5世紀後便取代了石冢。此外還有橫穴或石室。高句麗壁畫墓在平壤有30餘座,還有黃海南道的安嶽3號墓(俗稱冬壽墓,357年銘)、(見彩圖)、

大安市德興裡壁畫墓(1978年發掘,409年銘)。壁畫以墨筆畫輪廓,著色豐富。有的是畫在粉刷了的壁面上,少量的直接畫在石壁上。它採用了原始繪畫的反透視法與並列法等表現方法。從題材上看,一般四壁畫人物像、風俗圖、四神,藻井畫日月星辰。早期作品中具有高句麗民族特點,以後逐漸受到中國漢朝美術的影響。墓主人的肖像畫在前室側壁或玄室內壁上,還出現了中國漢墓中常見的雲氣紋。後期壁畫色調豐富,筆致流麗,呈中國魏晉北朝風貌,四神圖成為主體,還出現了山水畫、忍冬唐草紋,如江西三墓裡古墓,真坡裡古墓群的4、9號墓。

佛教雕塑

高句麗的佛像製作可追溯到 4世紀末。但現存最早的是1963年在慶尚南道宜寧郡發現的金銅如來坐像(漢城國立中央博物館)。這尊如來佛像通高17釐米,上有延嘉七年(539)銘文。此外還有黃海道谷山郡出土的辛卯(571?)銘文的金銅三尊像(漢城私人藏)、平壤平川裡出土的金銅半跏思唯像、平壤元五里寺址出土的泥佛。這些佛像以北朝樣式為基礎,流露出高句麗素樸的民族特色。

工藝美術

平壤真坡裡古墳出土的金銅透雕冠與平壤清巖裡出土的透雕忍冬紋金銅冠,標誌著高句麗工藝美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慶州壺杅冢出土的銅缽,從其乙卯(415)銘文上可知是廣開土王陵的祭器。陶器主要出土於古墳,極薄,輪制而成,包括四耳壺、三足坩、獸足盤、灶形或龜形的明器。這些陶器有的施黃褐釉,有的繪夾白夾紅的彩紋,有的刻波狀紋、蓮花紋,有的將表面磨研成白色或黑色,大都和中國兩漢陶器類似,似乎尚未產生新羅那種具有民族特色的陶器。高句麗的瓦當土,放射狀地佈滿了蓮花紋、唐草紋、鬼面紋、渦紋的高浮雕,特徵鮮明。

百濟美術

百濟是朝鮮半島的古國之一,公元1世紀由高句麗移民建國於今天的漢城一帶。它處於朝鮮半島西南部,通過黃海接受中國南朝文化的影響,通過高句麗間接受到中國北朝文化的影響,同時成為中國南北朝與日本聯絡的橋樑,它的文化對日本有一定影響。660年,百濟在唐朝與新羅聯軍夾擊下滅亡。

建築

百濟與高句麗、新羅同樣築山城以禦敵,如公州的公山城、扶余的扶蘇山城,但漢城風納洞土城及其附近的夢村土城卻是建築於平地或低山丘上。佛寺遺址多在扶余,已經發掘的達20餘處,主要有定林寺址、軍守裡寺址、金剛寺址、東南里寺址。佈局一般為四天王寺式,南北中軸線上排列著中門、塔、金堂、講堂。軍守裡寺址則與日本的飛鳥寺相同,3座金堂橫列東西。塔最初為木結構,以後發展為仿木石結構。彌勒寺址石塔、定林寺址石塔,使用了大量石料仿造木構建築的外形與細部,基臺矮,軒口輕薄上翹,整體上有輕快感,可謂百濟石塔的代表作。

雕塑

百濟的佛像,在以中國北朝樣式為基調這一點上,與高句麗相同,但它還深受南朝樣式的影響,性格溫和,面帶微笑,被稱為“百濟式微笑”。現存佛像幾乎全出土於扶余地區。軍守裡寺址出土的金銅菩薩立像(漢城國立中央博物館),是6世紀末葉百濟佛教造像的典型。同地出土的石刻如來坐像(漢城國立中央博物館)的衣褶屬於中國龍門石窟體系,但圓臉上綻開“百濟式微笑”。忠清南道瑞上郡龍賢裡的雲山摩崖三尊,成於7世紀前期,為百濟最早的摩崖佛像。

陵墓

漢城地區有橫穴式石室墳,另有高句麗式的積石冢,但幾乎都被盜掘一空。公州宋山裡古墓群有許多穹窿頂的橫穴式石室墓,6號墳(俗稱四神冢)與武寧王陵兩座則是磚築成,都有券頂。四神冢被盜後僅存《四神圖》壁畫。武寧王陵在近年的發掘考察中出土了包括墓誌在內的許多遺物。扶余地區主要為大石塊構築的箱形石室墓,陵山裡古墓群是其典型。其中一座在水磨石壁上畫四神,天井上畫蓮花紋。

工藝美術

《新唐書·百濟傳》記載:百濟之冠以絹製成,國王飾金花,群臣飾銀花。其例項已從武寧王陵發現。所謂金花,是透雕的忍冬紋折枝立飾,冠的前後各飾一朵。全羅南道羅州出土有附著 3顆樹狀立飾的金銅冠。武寧王陵出土的耳飾為金制,形制近似新羅耳飾。首飾不是新羅式的玉器,而大都是將短金棒串起來,有的是將金鑲玉、炭化木鑲玉串起來。武寧王妃的銀釧,外表浮雕著兩條龍,內面陰刻銘文。此外,武寧王陵出土的銅杯、銅碗的內外壁也陰刻著各種紋樣。百濟陶器與新羅的一樣,主要為無釉灰陶,其中也有赤褐色的瓦器與施釉陶器,器型為中國式的三足杯、器臺等。

新羅美術

新羅是朝鮮半島的古國之一。公元前後,韓族辰韓十二部中的斯廬部在今天慶尚北道的慶州盆地崛起,建斯廬國。350年前後,斯廬一躍為辰韓的盟主,改國號為新羅。以後,新羅逐漸排除來自高句麗與日本的壓迫。6世紀中葉,其勢力北抵漢江流域,西越洛東江進入迦倻地區,在半島西部奪得出海口,與中國唐朝發生關係。為了與高句麗及百濟爭奪半島統治權,它與唐朝結成同盟,唐朝與新羅聯軍660年滅百濟,668年滅高句麗,由新羅統一了朝鮮半島。935年新羅為高麗所滅。新羅以668年為界分為兩個時期,以前稱古新羅(約350~668),以後稱統一新羅(668~935)。古新羅美術有民族特色,統一新羅美術帶有顯著的唐朝色彩。

古新羅美術

古新羅美術保持著北方遊牧民族的遺風,又通過高句麗、百濟間接攝取魏晉南北朝美術,形成了獨自風格。

古新羅國都稱徐羅伐,或稱金城,在今慶州南部仁旺洞一帶。傳說建國始祖赫居世(公元前57年~公元 4年在位)曾營建宮殿。17代的奈勿王(356~402年在位)曾修建外有羅城、內有條坊的都城。汶川畔的月城是王宮的遺址,周圍山頂築有用於禦敵的山城。佛教518年傳入新羅後,受到統治者的提倡,被奉為護國之法。國都中興建了興輪寺、永興寺、皇龍寺、芬皇寺、靈廟寺等。皇龍寺從553年動工,費時12年才完成,規模巨集大,645年又建成9層木塔。古新羅的佛塔原為木構,以後變為磚結構,在百濟影響下又出現石塔。芬皇寺石塔是其代表作,建於634年,原為7層,今僅存3層,仿磚塔而成。

古新羅墓墓制分兩大類:以積石包木槨,外被封土的積石木槨墓或豎穴式或橫穴式的石室墓。石室墓分佈廣,散見於慶州以外地區,隨葬品少。積石木槨墓集中於慶州,多為王侯貴族陵墓,隨葬品豐富精美,出土有墓主人的飾具、馬具、器皿等。壺杅冢、金冠冢、瑞鳳冢、金鈴冢、天馬冢、皇南大冢富有代表性。已知的壁畫墓有古衙裡圓墳、榮州壁畫墳。

從6世紀初起,大量製作佛教雕塑。574年,皇龍寺鑄造過大型金銅佛(無存)。慶州西南斷石山神山寺的摩崖佛像群,可追溯至6世紀,為最早的石佛。慶州南山的三花嶺三尊石佛(644?漢城國立中央博物館)、松花山半跏像(慶州博物館)、拜裡三尊立像等是 7世紀中葉的作品,反映了中國隋朝至初唐的風貌。同時代的金銅佛──塔形冠彌勒半跏像(漢城國立中央博物館)、漢城三陽洞出土的觀音立像,則可窺見新羅樣式的形式過程。

現存的古新羅工藝品,幾乎全是從慶州古墓中出土的隨葬品。服飾有金冠、耳飾、首飾、腕環、絝帶、腰佩、履飾等,採用了金、銀、銅、玉等材料。金制器物豐富多采,尤其是金冠樣式獨特,在樹木、鹿角圖案的立飾中綴步搖、勾玉等。金耳飾分粗環與細環,還有心形金板或其他垂飾,工藝製作緻密精巧。絝帶連著雲氣紋透雕絝板,吊有藥籠、香囊、刀具等佩飾,是古代北亞廣泛流行的樣式。由硬玉、瑪瑙、水晶、琥珀、琉璃、翡翠的圓管或圓珠穿成的首飾,也很流行。琉璃器皿出土有酒杯、碗、把手瓶等優秀工藝品。馬具中有金銅透雕的前輪、後輪、鐙,有的以玉蟲翅膀為地紋。冥器中數量最多的是新羅陶器,灰青色,無釉、硬質,主要為高杯、長頸壺、器臺。金鈴冢出土的騎馬人物形容器與鴨、馬等動物形容器,獨具匠心。

統一新羅美術

在唐朝美術的強烈影響下,8世紀時新羅美術達到全盛,以後衰落。

統一新羅建築成就主要體現於佛教寺院上。它的佛教寺院一般建於平地,伽藍配置為雙塔式,慶州的四天王寺、佛國寺、感恩寺是代表作品。佛塔多為石結構,典型的新羅石塔有感恩寺三層塔 (682)、佛國寺釋迦塔、多寶塔。9世紀的石塔裝飾纖細,多有佛、十二伎浮雕,如慶尚南道山清泛鶴裡的三層石塔、全羅南道的華嚴寺三層石塔、慶尚北道多磚塔。還大量建造八角的石構浮屠以作為高僧墓,現存最早的是興法國師廉居和尚塔(844)。統一新羅的墓葬形制,與古新羅的積石木槨墳不同,採用高句麗、百濟系統的橫穴式石室墓,還設定有墓道。慶州一帶有傳為王陵的石室墓,仿唐陵雕刻了石人、石獸。護石上有十二伎的浮雕或圓雕。

統一新羅佛像雕塑8世紀開始新羅化,以慶州為中心發展了民族風格。四天王寺址出土綠釉磚像,慶尚北海軍威三尊石佛非常似新羅人,但仍殘留有7世紀後期雕塑中的生硬感。 8世紀初葉,佛教造像大量使用了花崗岩,新羅樣式在8世紀中葉達到了頂點,代表作有慶州石窟庵的釋迦如來坐像。但從9世紀起,雕塑本身開始衰落,石佛的頭、肩膀萎縮,狀如團塊,也沒有發揮出花崗石的長處。這時,可能因銅材不足而開始造鑄鐵佛,然而一般面貌醜惡可憎,失去了8世紀盛期風貌。

由於流行火葬,統一新羅工藝美術品幾乎無存,只遺留少量的梵鍾、舍利容器等佛教器物。梵鍾,又稱朝鮮鍾,形式獨特。鐘頂上有龍形紐,鐘身上部有四組乳釘紋,還裝飾有飛天浮雕。著名的梵鐘有:江原道平昌郡上院寺鐘(725)、慶州奉德寺鐘(771)。舍利容器以感恩寺、佛國寺發現的為代表作。著名的統一新羅陶器留有許多骨壺,與古新羅的不盡相同,它有高臺,紋樣上有許多模製的祈文。磚與瓦當,紋飾華麗,計有蓮花紋、唐草紋、寶相花紋等紋樣,還有佛像、瑞獸、樓閣等影象,內容豐富多彩。

高麗美術

高麗是朝鮮半島上的古國,由新羅末期的豪族王建(高麗太祖,918~943年在位)建立,定都開城,以佛教為國教,官僚制度仿唐宋而立。高麗美術早期繼承新羅傳統,以後受到中國北宋、遼、金的影響。12世紀中葉至13世紀中葉,發展了高麗民族樣式。高麗末期,因與中國元朝關係密切,出現過藏傳佛教美術。元朝滅亡後不久,高麗被親明派武將李成桂推翻(1392)。

高麗王宮在首都開城北面的滿月臺,殿址儲存完好,只是半月城、南大門的建築為李朝太祖年間所建。高麗還大建寺院,開城郊外有敕願的興旺寺、佛日寺。木構建築仿南宋傳來的樣式而成。早期的石塔繼承新羅式,以後在宋元塔建築的影響下,出現了六角塔、八角塔。

開城附近的王陵貴族墓,仿新羅體制在封土周圍配列十二支神像浮雕護石,以石欄圍著,還在陵墓前方立石人、 石獸、望柱。隨葬品主要有高麗青瓷、高麗鏡、金銀器。恭愍王陵、水落巖洞古墳、法堂坊古墳、居昌古墳還有壁畫。

始於新羅晚期的鐵佛在高麗早期仍流行。石佛充滿體積感,富有生氣,如江陵神福寺、五臺山月精寺的菩薩像。中期以後,雕塑逐漸衰落,除小型作品外,沒有多少藝術價值。

高麗宮廷中的繪畫,幾乎沒有作品流傳下來。因此,佛畫被當作高麗畫的代表,許多泥金彩色的觀音圖以唐宋的水月觀音圖為摹本,慧虛的《楊柳觀音圖》(東京淺草寺)是其代表。此外現存的高麗畫還有《羅漢圖》(漢城國立中央博物館)、海涯《歲寒三友圖》(京都妙滿寺)、高然暉(傳)《夏冬山水圖》(京都金地院)。著名的佛寺壁畫有修德寺的《野花圖》、浮石寺的《仁王圖》等。

高麗於10世紀產生了一種稱為翡色青瓷的精巧瓷器,12世紀達到盛期,還創造了具有民族特點的鑲嵌青瓷,通稱高麗青瓷,14世紀後風格頹廢。新羅以來的螺鈿漆器獲得發展,紋樣有獨創性。此外,金銅製的舍利塔、淨瓶、金鼓、香爐也不乏精品。

李朝美術

1392年,高麗的親明派武將李成桂(1392~1398年在位)推翻王氏高麗王朝,在朝鮮半島上建立新的封建政權,國號朝鮮,因國王李姓,一般稱為李朝。李朝不久遷都漢陽(今漢城),15世紀前期推行發展民族文化的政策,排斥佛教而以儒教為國教,有關文化方面的事皆由兩班擔任,美術逐漸脫離中國影響。李朝晚期內亂與外侵併起,1910年被日本吞併,淪為殖民地。

李朝的國都最初在開城,今存南大門、半月城遺構。近郊尚有以太祖陵為首的許多王侯貴族陵墓。1395年,太祖李成桂執意遷都漢陽,動員壯丁11.8萬餘人修建景福宮及城廓。接著,二代定宗(1398~1400年在位)、三代太宗(1400~1418年在位),先後修建了德壽宮、景德宮。可惜,這些宮殿於16世紀末的戰亂中全被燒燬,17世紀後才獲重建。 僅南大門是世祖三年(1458)的建築。由於排佛政策,佛教建築較少且建於山間。又因尊崇儒教,主要都邑都建立文廟(孔子廟)。文廟以大成殿為中心,附設鄉校──明倫堂,前有大門、紅箭門。在儒家住宅中,兼兩班子弟養育所的書院建築較有特點。木構建築的代表性遺構有:早期的永川銀海寺、江陵文廟,中期的昌德宮,晚期的景福宮、德壽宮。

李朝前期,出現了仿中國宋朝畫院的宮廷畫院──圖畫署。其中活躍的畫家有學中國李成、郭熙畫風的安堅,學院體與浙派的姜希顏、李上佐、崔涇。中期的繪畫逐漸民族化,出現山水畫家李禎,花鳥畫家申思任堂、李巖。17世紀以後,經趙湅至鄭鄯,以獨特的構圖、筆法、畫題,形成典型的民族繪畫──朝鮮畫。其間的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受清朝文人畫的影響,並起了三大文人畫家──所謂“士人三齋”,即尹鬥緒(號恭齋)、沈師正(號玄齋)、鄭鄯(號謙齋)。18世紀,姜世晃、金弘道發展了朝鮮畫,後者成為典範作家,還出現美人畫家兼風俗畫家申潤福。19世紀,金正喜、田崎能書善畫,名重一時。

李朝陶瓷工藝發達。早期在南部燒製的一種粉青青瓷,大約由高麗青瓷轉化而來。白瓷始於早期,中期廣為流行。它純白無紋,象徵著當時儒教倫理觀。還有一種青花白瓷,受中國明朝青花瓷的影響,發展為朝鮮的獨特藝術。它以大塊空白為底,略施紋樣,17~18世紀達到極致。白瓷或青花白瓷遠銷外國,幾乎成為李朝的代名詞。鐵砂、辰砂為青花白瓷的代用品,風格粗獷。李朝的瓷窯,以早期的雞童山窯、中晚期的廣州窯為著名。此外,李朝的漆器、木器、骨角器工藝也很發達。

日本統治時期(1910~1945),由李朝末期的畫家趙錫晉、安中植繼承民族畫風。西方美術廣為流傳,日本畫通過殖民當局每年一度的展覽滲透半島,但無突出成就。

戰後美術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朝鮮分裂為南北兩部分。

在北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成立於1948年9月9日,40年來一貫堅持主體社會主義民族文學藝術建設方針,以朝鮮畫為基本民族形式全面發展朝鮮美術。它反映的主要內容是:20世紀前期,朝鮮人民為爭取民族解放而進行的艱苦和光榮的鬥爭;共和國成立後抗擊美帝國主義的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

朝鮮畫《親自打機槍》、《一代打敗了兩個帝國主義的百戰百勝的鋼鐵統帥金日成元帥》,油畫《普天堡的火炬》、《在進攻的路上》,雕塑《普天堡戰鬥勝利紀念塔》、《萬壽臺大紀念碑》(見彩圖)

及平壤地下鐵道各站牆壁上的鑲嵌畫等作品,都生動地描繪了革命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勝利。朝鮮美術的代表作還有:朝鮮畫《高城人民支援前線》、《南江村婦女》、《洛東江的老大爺》、《降仙的晚霞》、《鍊鋼工人》,油畫《女兒》,水彩畫《比比誰個子大》。《千里馬銅像》高聳於平壤市中心,成為社會主義朝鮮的象徵。歌劇《血海》、《賣花姑娘》和話劇《城隍廟》的舞臺美術,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建築藝術上,國際友誼展覽館、萬壽臺藝術劇院、人民文化宮等具有紀念碑性質。此外,工藝美術如刺繡工藝、工業設計也取得了發展。

朝鮮美術家同盟成立於1946年3月,現屬朝鮮文學藝術總同盟,在團結朝鮮北方美術家和指導創作上,起很大作用。

在朝鮮南方,50年代有許練等傳統畫家,李象範、卞寬植等新派畫家活躍畫壇。由於美國及西方美術的影響,60年代出現使用傳統材料的非具象畫。7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對民族畫的需求增大,促進了朝鮮風格的發展。每年一度的現代美術展覽中分為具象、非具象兩部門,藝術水平有所提高。工藝美術以陶瓷工藝為主,分為傳統派和現代派兩股潮流。傳統派繼承高麗、李朝作風,現代派以傳統為基礎兼學西方。

參考書目

三上次男、小山富士夫:《世界美術全集·朝鮮》,角川書店,東京,1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