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京雜記
[拼音]:Changchun Dianying Zhipianchang
[英文]:Changchun Film Studio
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下建立的第一個大型綜合性電影製片廠。1945年日本投降以後,中共長春地下組織派劉健民、趙東黎進入滿洲映畫株式會社,組織愛國電影工作者保護廠房裝置,當年10月1日,推舉張辛實為經理,成立了東北電影公司。1946年4月,長春解放,中共中央東北局派田方、錢筱璋、許珂等接管了東北電影公司,隨後,舒群、袁牧之,擔任了公司的領導工作。為了適應當時即將爆發內戰的緊急形勢,公司於 5月由長春遷往黑龍江興山市(鶴崗),並於10月1日改稱東北電影製片廠,袁牧之任廠長,吳印鹹、張辛實任副廠長,田方任祕書長,陳波兒任總支書記。當時東影幹部主要來自延安,還有原“滿映”和其他解放區的進步電影工作者。東影建立時條件極為困難,裝置簡陋、又處於戰爭環境,但為反映和配合當時的解放戰爭,組織了數十個戰地攝影隊深入前線,拍攝了大量新聞紀錄片(編成《民主東北》共17輯,總長 23697米),真實紀錄了東北地區解放戰爭的情景,留下了極為珍貴的歷史文獻資料。為了拍攝這些影片,3位攝影師(張紹柯、楊蔭萱和王靜安)在遼瀋戰役中獻出了生命。與此同時,東影還積極進行各類片種的試製:1947年11月拍攝了第一部木偶片《皇帝夢》;1948年夏拍攝了第一部科學教育片《預防鼠疫》;1948年12月拍攝了第一部動畫片《甕中捉鱉》;1949年5月完成了第一部故事片《橋》,這部影片以工人階級為主要角色,在新中國電影史上具有深遠意義。同年,又完成了第一部譯製片《普通一兵》。在興山時期,東影還建有修理科和化工組,後來發展成專業的電影機械廠和感光材料研究所。當時東影還建有發行放映機構,獨立發行放映本廠的影片。這些,都為建立未來的中國電影工業和發行放映事業做了準備。1949年4月,東影遷回長春市,1955年正式改名為長春電影製片廠。
1947年5月~1949年5月,東影先後舉辦了4期電影訓練班,共培訓了各類專業幹部650多人,為後來向全國各地區各部門輸出幹部創造了條件。據不完全統計,近40年來,東影和長春有各類幹部千餘人先後支援各兄弟單位,有些人成為中國電影事業的骨幹。1960年9月,長影曾創辦長春電影學院,設有導演、表演、文學、攝影、美術 5個系;1962年學院撤銷,學員有的併入其他院校,有的陸續分配到有關部門工作。
長影廠設有總編室、導演室、攝影室、美術室、音樂創作室、 製片室、 編刊室、洗印廠以及美工、照明、錄音、服裝化妝、道具、剪輯、特技等工作間;直屬單位有演員劇團和電影樂團。長影樂團是中國最早建立的專業電影樂團,建於1947年8月1日,當時稱東影音樂組樂隊。1949年10月改稱東影音樂科樂隊;1955年8月始稱長影樂團。多年來,它除為長影生產的影片配錄音樂外,還為西安、 內蒙、 天山、科影等兄弟廠代制錄音;共為400多部故事片和900多部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等配錄了音樂。
80年代中期長影年產故事片達19部以上。從建廠到1986年,共生產故事片374部、紀錄片和科教片691本。長影拍攝的影片,題材廣泛,形式多樣。在描寫革命戰爭題材方面,成功地塑造了各個時期革命戰士的崇高形像,描繪出中國革命歷史的壯麗畫卷;在反映農村生活題材方面,塑造了從翻身農民到80年代以來新經濟政策下一系列新一代農民的形像;驚險片、武術片,故事曲折生動,引人入勝;歷史題材、體育題材以及戲曲片也都有過一些水平較高的影片。長影還特別重視反映少數民族生活題材的影片。歷年來長影有30部影片在國內、國際獲獎。
長影在完成第一部譯製片《普通一兵》之後,建立了專門的譯製機構,開始大量譯製蘇聯影片,50年代最高平均年產量為40多部。隨著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不斷髮展,譯製片從數量到國別不斷增加,到1985年共譯製了38個國家的728部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