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丁雜記》讀後感
《門丁雜記》讀後感
自從愛上了文學,閱讀成為了習慣,尤其喜歡讀身邊老師、文友著的書和撰的文。因為人熟,文,也就感覺讀著親切,猶如與友人面對面聊天般愜意。
前不久,有幸收到趙群老師惠贈的文集《門丁雜記》。乍看到書名,一個大大的問號從腦門裡跳了出來。"門丁",舊時指專門給官府或大戶人家看門護院的人。而趙老,身為一名從縣委黨校副校長崗位上退下來的高階講師,給自己撰寫的文集命名為《門丁雜記》?我感到費解!
急急讀《序》,無果;又閱《後記》,始知趙老在2013年,替代突然患病的原縣委家屬大院門衛老楊工作,這一代便是四年,這些文章就是他在看大門的四年裡寫的.。於是,還未讀正文,便對謙虛低調的趙老心生敬意。 我驚訝我不是四、五十年代的人,我的老家也不在千嶺深處的廟嶺村,更沒有出生在陳家山。然而,捧讀趙老的《門丁雜記》,我卻分明回到了我的家鄉,回到了那"龍口奪食"的歲月裡,大人小孩齊上陣,頭頂烈日背朝天搶收麥子;下雨天和夥伴們跑到生產隊的場房裡用饅頭換麥客的炒麵吃;每年忙畢後,村裡請來了"平安戲"班,家家磨白麵炸油餅,接親戚,迎朋友,共慶豐收同祈福;農閒時一家人擠在冬暖夏涼的《土窯洞》裡的連鍋炕上,媽媽一邊納鞋底一邊給我們講她小時從她娘那聽來的《兒時躲土匪》的故事;講令她《難忘的農業學大寨》;爸爸用他一月的工資給我們買來了《第一臺收音機》,用讓鄰居羨慕的幾張《棉票》給我們扯來了花花布。
人到了一定年齡,都會回憶起往事,無論美好的、心酸的都會一股腦地湧上心頭,生出些許激動、憤慨、欣喜、感嘆。但能把這些情緒和美好畫面記錄下來的人卻不多,趙老做到了,這讓我不得不佩服趙老的有心和勤奮。
《門丁雜記》共收錄78篇文章,有仗義執言的《要面子,不要老母,"面子何在?"》,教人為善的《莫將婚姻當兒戲》,勸人莫忘根本的《莫忘吃糠咽菜的日子》,有憂國憂民、心懷天下的《撤併學校給農村娃上學帶來的極大不方便》、《再談學生負擔過重》、《莫要變成"手機奴"》、《保護歷史遺蹟,刻不容緩》以及社會發展中一些問題的思考,農民進城的利與弊,招商引資中涉及的環保問題等等。也有他為親友用心、傾情書寫的感人肺腑的悼文和碑文;更有眾多文友為他的前幾本文集書寫的觀後感,從這些文友的回聲裡進一步證明了趙老師的謙謙文風和孜孜不倦的創作精神,而趙老能為"文友迴音"開闢專欄,更是可敬可佩!
雖然趙老的文章平淡直白,卻通俗易懂,不藏拙露怯,不無病呻吟,貼近生活、接地氣,樸實無華,讀後讓人產生共鳴,悟出深意,引發深思……品讀趙老的文,讓人不由發出"純情樸句抒心語,勝似奧詞裹麗衣"的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