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役保障
[拼音]:Kong Rong
東漢文學家。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靈帝時,闢司徒楊賜府。中平初(185),舉高第,為侍御史,與中丞不合,託病辭歸。后辟司空府為僚屬,拜中軍候,遷虎賁中郎將。獻帝初平元年(190),因忤董卓,轉為議郎,出至黃巾軍最盛的青州北海郡為相。興平二年(195),劉備表薦他領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袁紹之子袁譚攻青州,孔融隻身出奔,妻子被俘。曹操遷獻帝都許昌,徵孔融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在許昌,不滿曹操雄詐,多所乖忤,被奏免官。後復拜太中大夫,退居閒職,好士待客,座上客滿,獎掖推薦,聲望甚高。終為曹操所忌,枉狀構罪,下獄棄市。
孔融是東漢末年一代名儒,繼蔡邕為文章宗師,亦擅詩歌。魏文帝曹丕懸賞徵募他的文章(《後漢書·孔融傳》),譽為建安七子之首,嘆為“揚(雄)、班(固)儔也”(《典論·論文》)。文章以議論為主,內容大抵為申張教化,宣揚仁政,薦賢舉能,評論人物,多針對時政直抒己見,頗露鋒芒,個性鮮明。在藝術上,文句整飭,辭采典雅富贍,引古論今,比喻精妙,氣勢充沛。《薦禰衡疏》力薦青年才士禰衡,要求“令衡以褐衣召見”,稱讚禰衡“忠果正直,志懷霜雪,見善若驚,疾惡若仇”,盛誇他“飛辯騁辭,溢氣坌湧,解疑釋結,臨敵有餘”;《與曹公論盛孝章書》引經據典,反覆論證,從人情友道、宰相惜賢等方面諷諭曹操解救被孫權圍困的盛孝章,義不容辭;至於諷刺曹丕納袁熙妻為妾,比喻為“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與曹公書》);嘲弄曹操遠征烏桓,可以把從前“肅慎氏不貢楛矢,丁零盜蘇武牛羊”一併查究;反對曹操禁酒,則發怪論說“堯非千鍾,無以建太平;孔非百觚,無以堪上聖”(《難曹公表制酒禁書》)等;都可見文如其人,以才氣取勝。所以曹丕論其文“體氣高妙,有過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詞,以至乎雜以嘲戲”(《典論·論文》)。
孔融詩今存5首。《臨終詩》抒洩忠悃孤憤之情:“讒邪害公正,浮雲翳白日。靡辭無忠誠,華繁竟不實。”風格與無名氏古詩相近。題一作《折楊柳行》(《北堂書鈔》)卷一百五十八),亦可見當時古詩與樂府五言往往相混。其六言詩 3首敘漢末董卓作亂及曹操遷許史事,為詠史一類,而語言通俗,敘史簡明。此外,《古文苑》載有孔融《雜詩》2首,但《文選》李善注引屢作李陵詩,真偽莫定。而其詩亦近無名氏古詩一類,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系入《李陵錄別詩》。
孔融著述,《隋書·經籍志》載《孔融集》9卷,已散佚。今存其集都是明、清人輯本,通行本有《漢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 1卷。孔融文又見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後漢文》,其詩又見丁福保《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全漢詩》和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漢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