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有關“我國農村人民醫療保障問題”調查報告

2022年度有關“我國農村人民醫療保障問題”調查報告

  在人們素養不斷提高的今天,報告十分的重要,報告具有雙向溝通性的特點。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報告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2022年度有關“我國農村人民醫療保障問題”調查報告,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1:有關背景及實地調查情況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程序中,新農村建設逐漸成為最重要的工程之1。其中,發展並完善農村醫療保障制度已成為建設新農村的最重要措施之1。自20xx年以來,我國1直提倡並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衛生體制進1步完善,農民的醫療保障問題得到很大程度的解決。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援,農民自願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也是農村醫療保障的重要方面。

  為了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家鄉的推行情況,借“101”長假之機,我回到老家橫河村,作了1次有關農村醫療保障的調查,透過走訪、同村民交談、填寫問卷等調查形式,我對全村的醫療保障有了更直觀的瞭解。每到1戶,村民們都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對我的提問是有問必答。但由於種種條件的限制,此次的調查人數較少,共計47人。但以點蓋面也充分表明了橫河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的現狀。以下是調查的基本情況:

  1、村裡共有1100多人,其中95%以上的村民都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從被調查的47戶農戶看,已參加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有45戶,佔調查戶的95.74%。

  2、大部分參加農戶覺得繳納的費用可以承受得起。在被調查的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45戶農戶中有44戶覺得繳納的費用可以承受得起;只有1戶覺得勉強承受;沒有1戶覺得繳納的費用不能承受。

  3、81%的參加農戶認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設定很合理,8.1%的參加農戶認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設定程式過於複雜,10.8%的參加農戶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設定不瞭解。在被調查的47戶農戶中有38戶認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設定很合理,佔被調查戶的81%;有4戶認為設定程式過於複雜,佔被調查戶的8.5%;有5戶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設定不瞭解,佔被調查戶的10.5%。

  4、86.5%的參加農戶知道身邊確實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中明顯受益的典型事例,只有13.5%的參加農戶表示不知道。

  2:20xx年至今“新農合”在本地的推行與發展

  除了走訪村民之外,我還向村委諮詢了下有關情況,並特地查閱了本市及橫河村隸屬的飛雲鎮的有關具體政策和醫療設施,以及從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以來的點滴變化。

  本村從20xx年開始推行農村合作醫療保障制度,至今已推行4年。20xx年之前,統籌資金標準為每人每年繳納25元,各級財政補貼25元;20xx後,統籌資金調整為每人每年60元,其中個人繳納30元。參合者,住院醫療費用補償核銷下有起報點、上有封頂線,採用“當年累計、分段計算、累加支付”的方法。對於5種特種病,補償比例為20%,全年每人報銷最高總額為20xx元。並且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報銷比例從20%—50%不等。門診醫療費的小額補償採取即鄉鎮衛生院對本鄉鎮的參合農民憑證看病給予門診所有費用10%的優惠。此外,參合者每兩年還可到當地衛生院免費常規體檢1次,併為其建立健康檔案。

  據瞭解,20xx年,本地的的合作醫療報銷政策發生了1些變化:瑞安市為有效提高受益面及補償水平,根據“以收定支,保障有力,略有節餘”的補償原則,對住院補償方案進行完善:

  ①市外醫院住院可報費用按70%標準計入市人民醫院補償基數

  ②中醫中藥住院可報費用同段別補償增加20%。

  3門診優惠定點單位為鄉鎮(街道)衛生院、中心衛生院和片區醫院,目錄內藥品鄉鎮衛生院優惠20%,中心衛生院和片區醫院優惠10%;

  提高門診優惠基金為人均8元(按門診刷卡人次,每次最高補助8元)。特種病按25%補償計算,年度封頂額3000元……

  透過各種調整政策,抱愧普通門診的優惠,特種病門診的報銷,尤其是起報線的下降,直接擴大了受益面,提高了農民群眾的參合積極性。此外,近段時間,瑞安市不斷地健全結報網路,積極服務群眾,使參合人數又有很大增長。為了提高結報時效,市農醫辦在全市設立7個片區臨時結報點。這1措施,也直接方便了村民的報銷。據最新資料統計顯示,橫河村新型農村合作醫療20xx年1季度補償共有25人次報銷,報銷金額累計達20653.05元。可見,這1醫療制度的實施還是真正落實惠及於民的。

  3、“新農合”在推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農民們對這1新型農村醫療保障呼聲很高,但在調查過程中我還是聽到了1些消極的聲音。下面,我把被調查的農戶中反映最強烈的極大問題列舉出來進行探討:

  1.在政府與農民之間的關係上,很多農民基於過去的經驗,對政府的信任度不高。在橫河村的第1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施過程中,籌資這1環節出現了1定的困難。儘管村中幹部將宣傳做到每家每戶,仍存在很多盲區無法將資金統籌到位。目前大部分農民比較現實,今天用了30元參加了合作醫療,就想著能不能得到實際的利益,許多農民認為交了錢沒有生病就吃虧了,也有的.覺得這個制度交了錢連資助誰都不知道=白交。

  2、政策宣傳不夠深入,農戶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1知半解。從調查和座談中我瞭解到,只有52.5%的農戶知道報銷醫藥費是有條件限制的,有11.5%的農戶明確表示不知道。農民對報銷住院醫療費用的限制條件,如何計算報銷的醫療費用,醫藥費報銷的手續等知之不詳,導致農民普遍覺得報銷手續10分繁瑣,有的農民原本自認為能夠報銷的醫療費用得不到補償。

  3、存在“交錢容易要錢難”的問題。從被調查的47戶情況看,有10戶覺得存在“交錢容易要錢難”的問題,佔被調查戶的21.3%。其他農戶雖不這麼認為,但從座談中我們瞭解到,他們在村衛生所看病後立刻就能得到報銷,但去鎮裡或區裡看病後報銷醫藥費就沒那麼容易了。

  4、定點鄉鎮醫院少,農民就醫不方便,並且費用高,服務水平差。調查顯示,農民就醫大多數選擇村衛生所,因為他們覺得村衛生所離家近,就醫方便,藥價便宜。農民普遍反映:在定點的鄉鎮醫院就醫,因醫藥費偏高,即使能得到補助,自己也要支付相當多的部分,得不償失。

  5、基層醫療機構基礎薄弱,衛技人員缺乏、素質普遍不高,醫療設施陳舊,農民群眾不能從鄉鎮衛生院得到正常醫療保障。這也是農民群眾反映最為迫切的問題。而且根據農村合作醫保的政策規定,鄉鎮衛生院作為農民群眾第1級醫療保障機構,定點的鄉鎮醫院報銷幅度最大。由於基層醫療機構基礎薄弱,農民群眾不但沒有地方看好病,而且也不能享受醫保政策帶來的優惠,減輕醫藥負擔。

  4:對進1步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對策建議

  1、深入宣傳發動,進1步提高農民群眾參合積極性。可以從以下3點做到:

  1抓住典型並以多種方式宣傳農民受益事例。

  2要透過補償公示來宣傳,特別在村1級要定期向農民公佈補償兌現情況。

  3要透過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宣傳醫保政策(如:參保辦法、參保人的權利義務、稽核結算流程等)。透過宣傳能夠使醫保各項規定家喻戶曉,提高農民的自我保健意識和互助共濟意識,打消各種顧慮,提高參加新農醫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2、進1步完善制度設計。

  1是加強政策支援力度,加大對貧困農民的覆蓋面。

  2是拓展融資渠道,提高賠付上線標準。多方面拓展融資渠道,提高賠付上線標準,才能真正有效解決農民因患大病出現的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現象,提高農民的醫療保障水平。

  3、簡化報銷途徑。及時、足額地領取到醫療補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農民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認同感和參與程度。尤其是在制度開始初期,取得農民信任顯得尤為重要.及時報銷小額費用,可以透過把補償過程轉入管理部門的內部迴圈系統完成.如由財政統1撥款建立合作醫療資訊系統,在各個定點醫療機構實現計算機聯網,對參保農民建立家庭名冊、健康狀況、結算補償金額等基礎性資料,農民可隨時檢視。當農民住院看病時,直接按規定實行電腦結算.補償部分由醫療機構定期彙總統計上報,簡化農民的報銷手續.

  4、加強對“農醫”的培訓,提高其服務及技術水平。鼓勵優秀的醫學院校畢業生到鄉鎮衛生院工作,提高村衛生機構的醫療服務能力和水平,讓更多村民能在村就診醫治,既降低了醫療成本,又能保證村民及時就醫,努力做到讓農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鄉,疑難重病不出縣,從而減少農民群眾醫療費用負擔。

  5:本次調查的感想

  在幾天的社會實踐調查中,我感受到了農村醫療制度建設給農民帶來的切實利益,尤其是新農村合作醫療的在廣大農村地區的嘗試以及其取得的偉大成果,這也是1個非常值得我們研究探索的問題:新農合與社保並軌;新農合屬於大社保,並軌執行,可以利用其社保網路、人力資源、管理技術,做到資源共享,完善整個農村的社會保障制度。

  同時,在調查過程中,我發現了“新農合”在實施中遇到的1些困難和問題,也深刻體會到農民們在實際生活中所面臨的種種困難,許多參合者尚未真正地享受到或不知如何享受這1政策帶來的優惠……當然,每1項新的政策的實施總會不可避免的會出現1些問題。出現了問題並不可怕,重要的是要充分的認識到問題,瞭解存在的困難,要想方設法去更好的解決好問題。農村醫療制度建設需要各級政府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農村公共衛生的投入,也需要全體農戶提高自身醫療意識,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的解決農村落後的社會保障問題,早日實現農村小康社會。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