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託瓦茨,J.

[拼音]:qixiangzhan

[英文]:meteorological warfare

將人工影響天氣和氣候作為武器的作戰手段。這類武器通常稱為“氣象武器”。氣象戰旨在造成對敵不利、對己有利的氣象條件,以達到預定的軍事目的。它是環境戰的組成部分,既可在戰略上運用,也可在戰役戰鬥上運用。

人為地對區域性天氣施加影響,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已在軍事上得到了某些應用。例如,為解決軍用機場有霧時飛機的起降問題,英國研製出加熱消霧裝置,對保障空軍及時出動收到一定的效果。1943年9月,美國第5 集團軍用飛機播撒造霧劑在義大利沃爾圖諾河上製造了一條約5公里長、1.6公里寬的霧層,成功地掩護了部隊渡河。40年代後期,人工影響天氣的科學技術取得了重要突破。人們開始用催化的方法進行人工降雨、人工防雹、人工消雲消霧等,同時一些國家積極從事人工影響天氣應用於作戰的研究,企圖通過這種手段造成不利於敵的天候條件,以破壞敵方交通,危害敵方人員,破壞生態平衡,削弱敵國經濟,或為己方的軍事行動提供有利的氣象條件。這就為氣象戰的產生提供了可能。

20世紀70年代,“氣象戰”一詞開始出現,文獻資料中亦稱“天氣戰”、“氣候戰”但一般稱為“氣象戰”。針對不同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徵,西方一些國家提出氣象戰的各種設想方案。如人工降水造成洪水氾濫和交通阻塞;人造乾旱以削弱敵國經濟;人工引導颱風使之襲擊敵軍港口和海岸設施;人工誘發閃電製造森林火災;以及採取各種辦法使某一地區的氣候發生災變,等等。美軍在侵越戰爭中用飛機向雲中投擲碘化銀彈,進行人工降雨作業,企圖造成區域性地區洪水氾濫,給越方部隊機動和物資運輸造成困難。從此,氣象戰問題被提了出來,引起世界上許多國家的關注。

目前,氣象戰處於試驗階段,在世界範圍內還沒有更多的實踐。由於人們對大氣過程變化認識的侷限性,自然發生的異常天氣變化掩蓋著人工影響天氣所造成的異變後果,因而使氣象戰具有隱蔽性的特徵,可能使被攻擊一方受害於不知不覺之中。氣象戰將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發展,人們也將在戰爭實踐中不斷認識它,戰勝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