諜報偵察
[拼音]:yinhang
[英文]:bank
經營貨幣信用業務的特殊經濟機構。現代銀行的主要業務是存款、貸款、辦理匯兌、結算。
詞源
銀行一詞來源於拉丁文“banco”,原意是“櫃檯”,櫃檯是貨幣經營業辦理業務的最基本設施。中國的“銀行”一詞,是由英文“bank”翻譯而來,最早音譯為“版克”,後來根據當時中國的本位貨幣是“銀”,較大的商品交易機構叫“行”,故改意譯為“銀行”。
產生和發展
在前資本主義,商品經濟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出現了貨幣經營業。它們從事金屬鑄幣的兌換、保管、收付。隨著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貨幣經營業集聚著大量的貨幣,有了從事放款的可能;而工場手工業者和商人因擴大經營,在業務活動中往往貨幣不足,需要借入。為此,貨幣經營業利用積聚的貨幣對工商業者放款,這就開始了它向銀行的蛹化過程。現代銀行是在資產階級反對高利貸的鬥爭中產生的。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建立以後,企業對貨幣資本的需求日益增長;而高利貸者和貨幣經營業的利息都很高,甚至超過工商業的利潤,資產階級無法利用他們的放款。於是,在資本主義社會初期,出現了資產階級反對高利貸的長期鬥爭。鬥爭的方式,開始是用行政辦法──國家強行降低利率,後來則採取更有效的經濟辦法來取代高利貸信用,即創辦銀行。
最早以銀行名稱經營業務的是1580年建於義大利威尼斯的銀行,但它還是一個具有高利貸性質的信用機構。嗣後,1593年在米蘭,1609年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見彩圖),1619年在德國的漢堡等地都建立了銀行。但它們在實質上是處於向現代銀行轉化過程中的貨幣經營業,並不標誌著現代信用制度發展中的一個時代。直到1694年,英格蘭銀行的建立,才是現代銀行的開端。在近300年中,資本主義銀行開始是綜合辦理貨幣信用業務的機構;從19世紀後半期開始,西方各國陸續實行了中央銀行制度。
隨著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成功,出現了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的社會主義銀行。蘇聯1917年在沒收沙皇俄國的國家銀行的基礎上,建立了最早的社會主義銀行。
中國的銀行
1897年,中國建立了第一家民族資本銀行──中國通商銀行,它是商業銀行。中國最早的國家銀行是清朝政府於1905年創辦的戶部銀行,1908年改名為大清銀行,1912年改組為中國銀行。在此前後,還相繼成立了一些地方銀行和私營銀行。由於中國的資本主義商品經濟不發達,加之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銀行走的是畸形發展的道路,銀行偏集於東南沿海和少數大城市。在國民黨政府統治的後期,蔣、宋、孔、陳四大家族控制的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和中國農民銀行壟斷著存款(1946年的存款佔全部本國銀行存款的91.4%)和貸款(1947年的貸款佔全部貸款的90.1%),私營銀行則在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銀行的排擠、兼併中掙扎。(見中國近代銀行、近代外國在華銀行)
中國在建立社會主義銀行的過程中,走的是一條獨特的道路。它是在革命和建設中逐步建立和發展起來的:
(1)在革命戰爭年代,各革命根據地分散地建立了自己的銀行;為迎接革命在全國的勝利,1948年12月1日,在解放區華北銀行、北海銀行和西北農民銀行的基礎上成立了中國人民銀行。
(2)全國各地的解放,時間有先後,每解放一地,立即取消帝國主義在華銀行的特權;並接管設定在該地的官僚資本銀行。
(3)對待民族資本的私營銀行不是採取剝奪辦法,以區別於對待官僚資本;1952年12月,對私營銀行實行全行業社會主義改造,成立了在中國人民銀行領導下的公私合營銀行;後來則完全融合到國家銀行之中。
1978年以後,銀行體制經過一系列改革。1983年9月國務院決定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1984年1月成立中國工商銀行,加上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1949~ )、中國人民建設銀行、交通銀行(1949~ )及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等,形成了較完整的金融體系。
職能和作用
銀行的主要職能是作為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在資本主義經濟中,銀行作為信用中介,可以集中閒置資本和聚集小額貨幣供產業資本家使用,成為資本積聚和分配的有力槓桿;作為支付中介,可以節約流通費用,加速資本週轉,這兩種職能都能起到擴大生產規模,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但由於私有制帶來的信用無政府狀態,盲目追求利潤,銀行也有觸發和加深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消極一面。
社會主義銀行由於同公有制和計劃經濟相聯絡,能夠保留並擴大銀行在資本主義經濟中的積極作用而避免其消極作用。社會主義銀行的作用是:
(1)集中和積聚貨幣資金,調劑資金餘缺,加速資金週轉,使整個社會再生產順利進行;
(2)通過對貸款的投向和規模的控制,調節產業結構,協調國民經濟發展比例;
(3)調節貨幣流通,為經濟的穩定發展創造條件;
(4)總體反映社會經濟概貌,作為主要的經濟資訊源,為整個經濟生活的調節提供主要依據;
(5)通過信貸活動,對國民經濟發揮監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