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什勒庫勒

[拼音]:shehuizhuyi shehui de shichang

[英文]:market in socialist society

以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為主體形成的商品流通的場所和領域。

同資本主義市場的區別

主要有:

(1)市場的範圍不同。資本主義市場,是在生產資料私有制基礎上的自由市場,商品的範圍無所不包,勞動力是商品,甚至名譽和良心也成為商品。在社會主義市場上,勞動力不再是商品、土地、礦山、銀行、鐵路等等也都不是商品。

(2)市場的目的不同。資本主義市場是為資本家實現剩餘價值服務的,獲取利潤是唯一的目的。社會主義市場是為促進工農業生產發展,滿足人民生活需要服務的。

(3)市場的活動方式不同。資本主義市場是私人企業之間的完全自由競爭,爾虞我詐,你死我活,存在著極大的自發性、盲目性、欺騙性。社會主義市場是以計劃市場為主,同時存在著自由市場,自由市場要受計劃市場的制約,價值規律對市場的作用是自覺地運用和自發地調節二者有機的結合。

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

特點

以全民所有制商業為主導的多種商業形式組成,有計劃的流通是市場的主體。對全民所有制商業的主要經濟活動,要求自覺地運用價值規律,接受國家計劃的管理、指導和調節。在國家計劃外的商品,實行完全的市場調節,發揮價值規律的自發調節作用,為進一步發展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服務。

流通體制

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實行以全民所有制商業為主的多種所有制形式、多條商品流通渠道、多種經營方式並存的流通體制。在社會主義市場內部有多種不同的形式:

(1)按所有制劃分,有全民所有制商業、集體商業、個體商業和私營商業;

(2)按商品流通所經過的環節劃分,有產銷合一的直接流通渠道,產銷分離經過流通環節的間接流通渠道;

(3)按商品流通管理方式劃分,有計劃渠道和非計劃渠道;

(4)按流通的組織形式劃分,有專業化流通渠道(如百貨、食品、油脂、土產等專業公司)和綜合性流通渠道(如集市貿易、貿易貨棧、批發市場、大中城市貿易中心等)。這些渠道縱橫交錯,織成網路,促進農副產品集散和工業品購銷。其中全民所有制商業是主要渠道,起主導作用。它對於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公有制,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有重要作用。全民所有制商業資金雄厚,點多,面廣,有一定物質技術裝備和經營技術,多年來在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穩定市場物價,保障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需要以及樹立社會主義經營作風等方面都起了積極作用。集體商業也是社會主義商業,有投資少、見效快、安置待業人員多、經營管理靈活方便等特點,它是社會主義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個體商業有拾遺補缺的作用,是社會主義市場的必要補充。私營商業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的有益的必要的補充。

開放式的商品流通

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實行開放式的商品流通。通過經濟體制改革,將以大中城市為依託,按照經濟區域和商品合理流向組織商品流通。在這種開放式的市場上,企業不分大小,地區不分南北,所有制不分公私,都是平等的,能夠獨立自主地自由購銷。這樣,有利於減少流轉環節,促進產銷結合;有利於減少商品損耗;有利於及時反饋市場資訊,引導生產,指導消費;有利於改善企業的經營管理,提高服務質量,為消費者服務。

鞏固、發展和完善市場機制的措施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從總體上來說應當是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經濟執行機制。國家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調節市場供求關係,創造適宜的經濟環境,來引導企業正確地進行經營決策。為了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需要採取以下措施進一步鞏固、發展和完善市場機制:

(1)實行政企職責分開。商業行政部門不直接管理企業,主要加強對整個社會商品流通的組織、管理、監督和調節,指導社會主義統一市場。商業企業都成為相對獨立的經濟實體,按照國家的政策和計劃,獨立自主地進行經營活動。相應地建立大中城市貿易中心,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促進交易機構、商業信用、倉儲運輸及資訊交流的發展。同時,計劃、物價、勞動人事、工資制度等同步進行改革,以充分調動企業和職工的積極性。

(2)合理地改革和發展商業結構。根據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經濟合理、經營有利的原則,改革批發體制,進一步發展批發企業,以適應社會專業化生產和零售小批量、多品種綜合經營的要求。要發展集體和個體零售企業和飲食服務業,不斷提高商業服務業人員佔全社會人口的比率,提高服務質量。

(3)加強商業服務業的營業設施、物質技術裝置、資訊設施,促進商業經營管理的現代化。大力發展商業科技和教育事業,培養專業人才,以適應商業現代化的需要。

(4)建立和健全經濟法制,加強市場管理,正確運用價格、稅收、利息等經濟槓桿,積極引導和促進生產,指導消費,保證整個市場在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前提下,不斷髮展和繁榮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