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會(1837~1911)
[拼音]:Zhongguo Shelitaji
瘞埋佛舍利(釋迦火葬後的遺骨)的塔基。目前中國發現的時代最早的舍利塔基,是河北定縣的北魏太和五年(481)塔基。隨著時代和信仰的變化,瘞埋舍利的地宮的形制,盛奉舍利的容器及供養法器,以及施捨財物的種類等也在變化。近年發現的舍利塔基已有數十座,其中有些並有紀年。舍利塔基的發掘,是佛教考古的重要專案之一。
定縣北魏塔基
塔為北魏孝文帝在太和五年發願修建。塔基用夯土築成,瘞埋舍利的石函即埋於夯土之中。石函蓋的盝頂上刻銘記12行,敘述了造塔的緣起。舍利貯於葫蘆形小玻璃瓶內。石函內建有專用來揀取捨利的銅匙、銅鑷;還有由玻璃、瑪瑙、水晶、珍珠、珊瑚、紅寶石組成的串飾和銅錢、波斯銀幣,這些是被當作所謂“七寶”和舍利一塊瘞埋的;其他如金銀耳墜、鐲子、戒指、釵環等物是作為財寶施入的。至於印章、銅鏃、殘銅鏡片等,則是人們按照當時墓葬的隨葬習俗舍入的。早期瘞埋舍利比較簡單,沒有地宮,也尚未形成一定的制度。
耀縣隋代塔基
塔為隋宜州宜君縣神德寺塔。塔基形制與北魏的不同,在舍利石函的四周砌護石和磚牆,雖未形成地宮,但已不象北魏那樣直接將石函埋在夯土中。石函四周線刻舍利佛、大迦葉、阿難、大目楗連、四天王和力士等像。函內上口平嵌“舍利塔下銘”作為內蓋。舍利裝在銅盒內。一起埋入的還有銅淨瓶,也有以金銀環、玉環、瑪瑙、水晶、料珠、銅錢和波斯銀幣組成的所謂“七寶”。這是隋文帝在仁壽四年命全國30個州建的舍利塔之一,代表著隋代瘞埋舍利的制度。
涇川唐代塔基
塔為唐涇州大雲寺塔。地宮正式出現,同時還使用了金棺銀槨,這在舍利瘞埋制度上是一個劃時代的變革。地宮平面方形,磚築,券頂,門向南,門前有短甬道,甬道兩壁繪壁畫(已脫落)。宮門上部施半圓形門媚,刻香爐、寶蓋和飛天。門內兩側石壁上刻天王力士。地宮內建舍利石函,函身四周刻銘序,銘末有建塔官吏和僧眾的題名。石函內建鎏金銅函,銅函內銀槨、金棺相套,棺內玻璃瓶中盛舍利。銅函和銀槨、金棺上,都滿刻蓮花和纏枝忍冬花紋,特別是金棺的蓮花紋中還鑲嵌了白色的珍珠、石英和綠松石,更顯得華麗而精緻,反映了盛唐時期金銀細工的高度水平(見彩圖)。這種用金棺、銀槨瘞埋舍利的制度,是模仿中國傳統葬制的。在鎮江甘露寺宋代塔基中也曾發現過唐代的金棺、銀槨。
宋代塔基
在已發現的宋代塔基中,時代最早的是鄭州開元寺塔基。該塔基平面為八角形,用石條砌築。在塔基內再砌出方形地宮,頂用石條抹角疊砌7層,內收為八角形藻井,上有刻蓮花的頂石。地宮門南向,半圓形門楣上刻一佛二僧二菩薩像,門內外刻天王、力士像。地宮後部砌棺床,上置石棺。棺下四角雕出力士扛頂的棺座,棺座四周的壼門內雕伎樂和獅子。石棺前後刻版門和天王、力士,棺兩側刻佛涅槃後佛的十大弟子痛哭悲傷之狀,情態各異,極為傳神。棺蓋上刻紀年和施主、匠人的姓名,棺座上還刻著施捨物品的名稱。與開元寺塔基時代相近的是定縣靜志寺和淨眾院的塔基,它們的地宮四壁都畫有壁畫,又都出土了許多精美的定窯白瓷器和玻璃器,是宋代考古的重要發現。靜志寺塔基的地宮平面呈方形,磚築,四壁上都砌出仿木建築斗栱,並繪彩畫,頂部上收為盝頂,其上蓋一歇山式石屋頂。地宮四壁繪壁畫,南壁門兩側繪天王,東壁繪梵王,西壁繪帝釋,北壁中央繪“釋迦牟尼真身舍利”靈牌,兩旁繪佛的十大弟子。而淨眾院塔基地宮的壁畫,則在北壁畫涅槃像,並畫佛的家人和十大弟子悲泣哭號的情景,東西兩壁畫伎樂。壁畫的畫面雖然不同,但主題都是表現佛涅槃後的事。
從五代宋初以後,塔基中開始流行放置塔幢和各種佛像。密縣法海寺塔基出士的琉璃塔,金華萬佛塔塔基出土的石幢、金塗塔和60餘件銅佛像,都是很重要的佛教遺物。瑞安仙岩寺塔基出土的泗州大聖木雕像,則反映了宋代民間信仰的情況。
遼代塔基
在內蒙古和遼寧等地都曾發現過遼代塔基,儲存最完整的是北京房山遼代塔基,地宮未經擾亂,各種供養法器齊全。地宮平面方形,磚築,疊澀頂。中央置石函,函內裝石涅槃像,以及揀舍利用的銀匙、銀筋,還有銀幡、銀花、銀碗、銀碟、瓷碟和水晶串珠等。在地宮的石板蓋頂上立3.12米高的陀羅尼經石幢一座。宋遼時代的塔內,除塔基中瘞埋舍利外,還往往在各層塔身中也舍入塔幢、佛像、寫經和其他財物。
大理崇聖寺主塔出土的佛教遺物
維修雲南大理崇聖寺主塔時,在塔基和塔剎基座內發現遺物680餘件,是南詔大理時期(約當11~12世紀)最重要的佛教遺物。塔基內未築地宮,在塔基的牆洞中發現了泥佛像、泥塔和泥制的梵文咒等。重要的遺物都發現在塔剎基座內,有木經幢、各種佛像、觀音菩薩像、天王力士像和大黑天神像,有寫經,還有金剛杵、銅鈴、銅鈸、銅缽、念珠等法器。其中有各式金剛杵200餘件,有的杵上也飾有大黑天神像。當時密教的阿叱力教盛行,大黑天神為當地信奉的主神,在祟聖寺主塔中發現的佛教造像和法器,都反映了這個教派的特點。
參考書目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