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行車運動協會
[拼音]:jingji jichu yu shangceng jianzhu
[英文]:economic basis and superstructure
前者指同生產力相適應的一定生產關係的總和;後者指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政治、法律等制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社會意識形態。一定的上層建築是由一定的經濟基礎所決定的,並且是為經濟基礎服務的。兩者的統一,構成一定的社會形態。
馬克思所創立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這種科學概念,對於人們認識和研究歷史發展不同階段上的各個社會形態,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但是不應當簡單化,也不應當機械地運用這種科學概念,而不去分析現實經驗中的複雜事實以豐富這種概念的內涵。馬克思認為:按主要條件來說,相同的經濟基礎,“可以由於無數不同的經驗的事實,自然條件,種族關係,各種從外部發生作用的歷史影響等等,而在現象上顯示出無窮無盡的變異和程度差別,這些變異和程度差別只有通過對這些經驗所提供的事實進行分析才可以理解”(《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892頁)。對於現實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都應當進行這樣的分析。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辯證關係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是矛盾的統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一定的上層建築是適應一定經濟基礎的需要而形成的。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就會有什麼樣的上層建築。上層建築的性質是由經濟基礎的性質所決定的。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上層建築或快或慢地也會發生變更。無論是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它們的政治、法律等制度,雖說性質和形式各不相同,但都是由它們各自的經濟基礎所決定的,是為其經濟基礎的鞏固和發展服務的。隨著奴隸制經濟到封建制經濟的過渡,封建地主階級專政的國家制度、法律制度和封建的意識形態,便逐步取代了奴隸社會的上層建築;隨著封建制經濟到資本主義經濟的過渡,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制度和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便逐步取代了封建社會的上層建築。在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變革中,應當看到社會意識形態所具有的特點:
(1)舊的腐朽的意識形態總是緩慢地最後退出歷史舞臺;
(2)新的社會意識形態總是要從舊的社會中批判地繼承和發展改造許多屬於人類文明的精神財富的東西。
上層建築一經形成,就具有相對獨立性,對經濟基礎起著一定的反作用。當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相適應時,它能夠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發展;當上層建築落後於經濟基礎的發展要求時,便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一般說來,新的先進的上層建築是變革舊的經濟制度和幫助新的經濟基礎形成、鞏固和發展的強大力量;舊的上層建築則是維護過時的經濟制度、阻礙新的經濟基礎產生和發展的衰朽力量。任何一個社會形態,它的經濟基礎和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築之間都是有矛盾的。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貫穿於每個社會形態的始終,它是由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所派生出來的,屬於社會基本矛盾的範疇,是推動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動力。
社會主義社會中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的
特點
在社會主義社會,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仍然存在著矛盾統一的辯證關係。毛澤東對社會主義社會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之間存在著又相適應又相矛盾的情況作過深刻的分析。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和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相適應的。但是,除了舊社會意識形態的殘餘以外,上層建築中某些部分和某些環節也會存在缺陷,這又是和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相矛盾的。不過社會主義社會的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同舊社會的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質,它無需通過變革社會制度來解決,它能夠經過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身不斷加以解決。根據社會主義社會中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之間矛盾發展的具體情況,不斷調整和改革上層建築中不適合經濟基礎的因素、部分和環節,使上層建築不斷完善以適應經濟基礎發展的要求,充分發揮它為經濟基礎服務的積極作用,是促使社會主義經濟全面地迅速地發展、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保證。
參考書目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恩格斯:《反杜林論》引論,《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斯大林:《馬克思主義和語言學問題》,《斯大林選集》下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