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

[拼音]:Gongyang Zhuan

與《左傳》《穀梁傳》同為解說《春秋》的三傳之一。亦稱《春秋公羊傳》。舊說創始於子夏弟子齊人公羊高,傳五世至西漢景帝時得立於官學。其大師胡毋生、董仲舒等任博士,專門從事研習、講授之業。武帝時貧苦儒生公孫弘因通曉該書竟得官至丞相,其後學者益眾,遂為漢代顯學。該書援引前人解“經”成說頗多,如魯子、高子、子沈子、子司馬子等,子公羊子僅屬其中之一,未見處於特殊地位。但書中認為從春秋戰國之際的公羊高到漢景帝時的公羊壽,歷三百年僅傳五代,亦甚可疑。大約《春秋》曾作為孔門教材,傳習不絕,歷代儒生研討講述,遺說甚多,其中一部分經西漢初的公羊氏及其弟子胡毋生等整理,編著成書而行於世。由於它寫成於漢初,用的是漢代通行文字“今文”,故屬“今文經”,併為“今文經學”主要經典(見經今古文學)。

《公羊傳》用問答體解說《春秋》所記史事,著重從政治而非歷史學的角度闡述這些記載的是非觀,並把它看成孔子政治理想的體現,作為指導後世帝王行事的準則。由於其借對史事的議論發揮自己的政治主張,所以常有一些“非常異義可怪之論”。如齊襄公恃強兼併紀國,卻被肯定,以為是為其九世祖齊哀公復仇;宋襄公在泓之戰坐失戰機,喪師辱國,歌頌為“臨大事而不忘大禮,有君而無臣,以為雖文王之戰亦不過此也。”該書本文二萬七千多字,其中有三十七年無傳,可能已有殘缺。東漢何休依據胡毋生條例所作《春秋公羊解詁》,集兩漢公羊學之大成。北宋著錄有徐彥所作《公羊傳疏》。清人陳立著《春秋公羊義疏》,廣搜諸家解說,可供參考。

參考文章

《公羊傳》與《穀樑傳》等書對地名命名規律的探討中國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