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印度》優秀教案
初中地理《印度》優秀教案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初中地理《印度》優秀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中地理《印度》優秀教案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利用地圖說出印度的位置、地形特點。讀圖分析印度氣候特徵,及水旱災害頻繁的原因。讀圖分析印度人口增長的特點,從材料中分析出印度人口增長快速的原因。
過程與方法目標:依據地圖和資料分析印度的自然情況,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印度是世界聞名古國,我們要了解、愛護、珍惜這個人類的家園。在學習中形成正確的環境觀和人口觀。進一步豐富學生學習地理的成功體驗,激發形成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探究的興趣。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①印度的氣候型別及其特點。
②印度水、旱災害頻繁的原因。
教學難點:農業的分佈及與自然條件的關係。
三、學情分析:
基於對學生已有學習水平的估計,同時針對初一學生的認知規律,本節課注意聯絡生活實際,透過印度人的穿衣、風俗等日常生活
拉近了學生與地理的距離,以激發學生求知興趣,促使學生主動思考,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和效率。並且透過設計導學案,開展小組討論方式,讓學生在合作與交流中獲取知識。
四、教學過程:
(一)設定情景,匯入新課
課間利用多媒體播放極具印度特色歌曲,吸引學生注意,感受異域風情。上課時,教師提問:歌曲好聽嗎?學生回答:好聽。教師:好聽,就是聽不懂歌詞,那同學們有沒有聽出是哪一國的歌曲?從而引出印度。但是並不直接開始新課教學,而是從印度獨特的文化信仰和風俗習慣入手,播放印度舞蹈影片,展示印度服裝、恆河沐浴、溼神婆、神牛、泰姬陵,在講解期間更是運用了時下最流行的網路用語——顏值很高來形容印度美女,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濃厚的印度民族文化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良好的課堂環境,讓學生很快對印度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順利的匯入新課。
(二)小組合作,探究新知
把學生分成八個六人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導學案,最主要的作用是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自主學習的平臺。學生已經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習了亞洲、日本、東南亞這三個區域,基本知道了學習一個區域主要從哪些方面入手,而現在利用導學案自主學習印度,可以充分鍛鍊學生,這樣學生在上課時動筆的機會多了,填空的內容讓學生自己填,重點讓學生自己註明,練習讓學生自己先動筆解答,學生動手就會動腦。學生只有透過實踐思考,才能使知識為自己所掌握,學生的思維
能力才能得到提高。運用了導學案效果就不一樣,能夠杜絕學生上課不聽的現象;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及時瞭解學生的思維狀況,及時發現學生的思維障礙;可以規範學生的答題思路。
活動一:學生閱讀導學案上的學習目標,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老師滿下伏筆,下課之前要檢測學生一下這節課完成了幾個教學目標,這樣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有針對性,
活動二:完成導學案的第一個活動題——世界第二人口大國,以小組為單位合作,討論完成,期間老師在學生小組討論完成導學案的過程當中適時巡視指導,幫助學生順利解決問題。同時提醒學生要獲得需要的資訊,就要從教材中的文字或是圖片中查詢。在各小組完成導學案後,讓小組代表和同學們分享他們小組的成果,教師給予肯定。我們知道任何知識聽一遍是不可能有很深刻的印象的`,為了加深印象,教師利用多媒體和學生一起把活動一涉及到的知識點再捋一遍。
活動三:完成導學案的第二個活動題——熱帶季風氣候和糧食生產。仍然是以小組為單位合作,討論完成。各小組完成之後選一個小組代表分享成果,由於這部分內容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所以在學生自主學習之後,教師仍然要利用多媒體和學生一起把知識點加深印象,尤其是印度的熱帶季風氣候,教師在此設計了一個表格,讓學生代表在前面完成,在填表的時候,一次叫兩個同學同時上來合作完成,這樣能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同時得到的結果會更準確。印度的糧食作物小麥和水稻的分佈以及與自然條件的關係是本節課的難點,
為了幫助學生解決好難點,充分利用教材P35的活動題,分析糧食作物的分佈和自然條件的關係,教師引導學生讀圖獲取自己想要的資訊,同時培養學生讀圖分析的能力。
(三)課堂反饋、鞏固提高
活動四:讓學生重新看導學案的學習目標,讓學生檢測自己完成了幾個,這樣做不僅整節課首尾呼應,非常完整。而且也讓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整體的回顧。鍛鍊學生對重點、非重點的處理能力,學生自主整理課堂知識,效果更好。
活動五:課堂練習反饋,導學案上設計了A級、B級、C級、D級四級難度的題,課堂中完成A級難度的題目,這些題目的設計都是最基本的知識點,學生能很快完成,難度較小,學生會很有成就感。
(四)自我挑戰、拓展延伸
導學案上B級、C級、D級,留作課下作業,讓學生逐級挑戰,既激發他們的挑戰欲又加深了對知識的鞏固提高。
初中地理《印度》優秀教案2
教學目標:
1、瞭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徵;
2、明確印度是一個水旱災害頻繁的國家及其原因;
3、知道印度人口增長的特點,理解印度人口與資源、環境及經濟發展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加強學生蒐集、整理資訊的能力和讀圖說明一個國家地理位置的能力;
2、讓學生學會運用文字、資料、地圖等資料,說明地理事物的特點或原因,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進一步豐富學生學習地理的成功體驗,激發形成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探究的興趣;
2、在學習中形成正確的環境觀和人口觀;
3、進一步形成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1、印度的人口問題。
2、熱帶季風氣候與農業。
3、印度的糧食問題。
4、印度工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教學難點:
1、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徵與成因。
2、工業的發展與自然條件的關係。
教學過程
1、多媒體課件引入:播放一段印度電影,並提問:該片反映的是哪個國家的生活呢?(印度)今天咱們就學習我們的鄰邦——印度。
2、設問方式引入:《西遊記》同學們都看過,唐僧要去西天取經,西天指哪裡呢?是指古代的天竺,就是現在的印度。印度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呢?今天咱們也去取一回經。
3、課件展示:圖7、34“印度的地形”,明確印度的方位、鄰國,找出喜馬拉雅山、恆河平原、德干高原,說說印度地形分佈的特點。
4、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印度位於我國的西南部,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課件展示P34的閱讀材料:世界文明古國——印度)。印度的鄰國有巴基斯坦、中國、尼泊爾、孟加拉國、緬甸,以及隔海相望的斯里蘭卡。印度的地形可以分為三大地形區:北部為喜馬拉雅南側山地,中部為恆河平原,南部為德干高原。
5、課件展示:圖7、35“印度人口的增長”,並思考:
①目前印度人口已經超過多少億?
②50年間印度人口增長了多少倍?
③從1951年開始,每間隔10年,印度淨增人口數的變化趨勢如何?
6、學生討論,教師總結。
目前印度總人口已經超過10億,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50年間印度人口增長了近3倍,從1951年開始,每間隔10年,印度人口的增長數是越來越多。讀圖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印度人口問題的主要特點是:人口增長速度過快。
7、學生朗讀P36頁的一段文字資料,並分組討論下列問題:
①說說你對印度未來人口趨勢的看法。
②眾多的人口對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壓力。
8、學生討論,教師引導,得出結論。
①從文字資料中可以看出,20世紀70年代印度政府開始採取了人口控制政策及獎勵計劃,但是由於印度廣大農村的傳統觀念還十分強烈,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印度人口每年淨增量會越來越大。照此速度,本世紀中葉,印度總人口將會超過中國,而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
②課件展示:圖表7.1“印度部分資源、產品的總量和人均佔有量(1998年)”,從表中我們可以發現印度的資源總量和產品總量都相當豐富,但是由於人口眾多,使印度無論是人均自然資源佔有量,還是人均糧食產量和鋼產量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有較大的差距。這就說明,人口的過度增長會對一個國家的資源、環境以及經濟的發展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9、課件展示:圖6.10“亞洲的氣候”和圖7.38“孟買各月氣溫和降水量”,並思考:印度以哪種氣候型別為主,其氣候特點是什麼?
10、學生回答,教師小結。
印度大部分地區地處熱帶和亞熱帶,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以孟買為例,可以看出熱帶季風氣候的特點是:全年高溫,雨旱兩季。雨季(6~9月),特別是7月份降水更加集中;旱季(10月~次年5月)。那為什麼印度的降水會有旱季、雨季的差別呢?
11、課件展示:圖7、39“南亞1月風向”和圖7、40“南亞7月風向”,並思考:
①印度雨季和旱季的盛行風向有何差別?
②西南風的幾種變化情況,並填表。
12、學生討論,代表發言,教師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