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規劃

[拼音]:Laihu Neihai

[英文]:Seto-naikai

日本本州西南與四國、九州間的內海。東經紀淡和鳴門、西經關門和豐豫 4海峽分別與太平洋及對馬海峽相通。“瀨戶”即狹窄的海峽之意,海域位於諸海峽之內,故名。東西長440公里,南北寬5~55公里,面積9500平方公里。

地質上屬西南日本地帶,由斷層陷落和海浸而成。海岸線曲折,多港灣,海中有淡路、小豆等500多個島嶼(高1米以上),成為多島海。播磨灘、燧(備後)灘、伊予灘、周防灘等海域,島嶼稀少而海面較開闊。水深約為20~40米,鳴門海峽深達217米。漲潮時外海潮流通過東西兩海峽流入,在中部燧灘附近相會,形成最高水位,落潮時又從此向兩方退出,形成最低水位,潮差達 4米。鳴門、來島兩海峽潮流甚急,特別是鳴門海峽潮流時速高達12海里,形成直徑達15~30米的大渦流,為遊覽勝景。氣候溫暖少雨,多晴天,1月平均氣溫4~6℃,8月27℃左右。年降水量1200毫米(岡山)。多喜暖性植物。

古代和中世紀為日本與中國交往要道,對日本文化發展有重要作用。江戶時代為日本海沿各地向大阪輸送物產的主要通道。近、現代瀨戶內海航運對沿岸工業的發展起著關鍵性作用,有“工業運河”之稱。沿岸一帶稱瀨戶內地區,範圍包括中國地方的山陽3縣(岡山、廣島、山口)與四國北部 2縣(香山、愛媛)。廣義上也涉及近畿的兵庫、九州的大分、福岡和四國的德島縣。沿岸散佈的工業區統稱瀨戶內工業地域,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興的工業地帶。戰前棉紡織、人造纖維與化學工業較發達,機械工業(廣島)以軍事生產為中心。戰後,特別是50年代末以來,沿岸各地大規模填海造陸,興建現代化港口及鋼鐵、石油、石油化學聯合企業,及汽車、造船等工業。工業結構中,重工業和化學工業比重高(56~71%),制鹼和化纖工業尤為重要。這裡既無原料和燃料資源,也無較大市場,全靠水陸運輸,為典型的加工貿易地區。較大工業中心和港口有廣島、吳(造船、汽車等機械工業)、水島(鋼鐵、石油、石油化學聯合企業、汽車等)、福山(鋼鐵),以及巖國、大竹(石油化學、化纖)、德山和北四國的松山、新居濱、阪出等。農業發展早,海中諸島和沿岸低地種植水稻,坡地開為梯田,多栽培柑橘等果樹。原鹽業發達,現鹽田多已廢止,改作工業用地。漁業曾較發達,因海水汙染,現已衰落。除東西交通外,南北跨越本州、四國的大橋已於1975年開工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