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的區域分析規劃作業及答案
城鎮的區域分析規劃作業及答案
作業一:
一、技術條件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答:
1、技術進步改變自然資源的經濟意義
技術越進步,人們利用自然資源的範圍越廣泛。
2、技術的進步有利於減少區域發展對非本地產資源的依賴程度。
由於技術進步,單位產品的生產要素(勞動力、資本、能源、原材料等)消耗定額降低,節約了生產要素,進而使區域發展對非本區域資源尤其是自然資源的依賴減輕,提高了區域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增強了區際競爭能力。
3、技術的進步推動了區域經濟結構多樣化。
技術進步推動著農業和工業部門的變化,致使區域經濟結構發生變化。同時,技術進步使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人們消費結構發生變化,進而導致區域產業結構的變化。在人類經濟發展的歷史過程中,產業結構從低階到高階的演進,其根本的動力就是技術進步。
4、技術進步為區域勞動就業開闢了廣闊的出路。
技術進步催生新的產業部門和行業,推動了消費結構的升級,擴大了社會的勞動需求,為區域勞動就業開闢了廣闊的空間。
二、自然資源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答:自然資源是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物質前提和物質基礎,自然資源對區域發展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自然資源的數量多寡影響區域生產發展的規模大小。一般而言,某種自然資源數量越豐富的地區,開發利用該種自然資源的生產部門的規模就有可能越大。
2、自然資源的質量及開發利用條件影響區域生產活動的經濟效益。
3、自然資源的地域組合影響區域產業結構。
國民生產總值:
GNP是指某區域在一定時期內(一般為一年),全部由本區域擁有的生產要素產出的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價值。
主導產業:是指在區域經濟增長中起組織和勞動作用的產業。
土地利用分割槽:又可稱為土地用途分割槽,是指以土地利用現狀和土地資源的適宜性為基礎,結合社會發展,國民經濟和環境保護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將規劃地區劃分出不同的用地區域。
自然資源:是指存在於自然界,能被人類利用並能產生經濟或社會價值的自然環境要素。 土地利用集約度:指單位土地面積上投入勞動力、資金、技術等數量,是反映土地利用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
極化效應:由於增長極主導產業的發展具有相對利益,產生吸引和向心力,使周圍區域的勞動力、資金、技術、物資、能量、資訊等要素轉移到核心地區,剝奪了周圍地區的發展機會,使核心地區與周圍區域的經濟發展差距擴大。這種負效果被稱為極化效應。
區域發展戰略:是指對區域整體發展的分析、判斷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決定全域性意義的謀劃。它的核心是要解決區域在一定時期的基本發展目標和實現這一目標的途徑。 區域發展戰略既有經濟發展戰略,又有空間開發戰略。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包括經濟總體發展戰略和部門、行業的發展戰略。
出口替代:是指以新的產品(製成品)取代傳統的初級產品出口,將本國製造業的產品推向國際市場。
自然保護區:是指對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佈、有特殊意義的自然遺蹟等保護物件所在的陸地、陸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劃出一定面積予以特殊保護和管理的區域。
西南大學專升本土地資源管理專業2015年區域分析與規劃(9085)
城鎮體系:是指在一定地域範圍內,以中心城市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級規模、不同職能分工、相互密切聯絡的城鎮組成的有機整體。
作業二:
1、土地的經濟特性包括以下哪些方面
A:土地供給的稀缺性
B: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對分散性
C:土地利用方向變更的困難性
D:土地報酬遞減的可能性
E:土地利用後果的社會性
答:ABCDE
2、創新活動的要素有以下哪些
A:機會
B:環境
C:支援系統
D:創新者
答:ABCD
3、區域分析的主要內容
A:區域發展的自然條件及社會經濟背景條件的分析
B:區域經濟分析
C:區域發展分析
D:國際政治環境分析
答:ABC
4、根據區域內部各組成部分之間在特性上存在的相關性,將區域分為哪幾種類型? A:均質區
B:綜合自然區
C:結節區
D:綜合經濟區
答:AC
5、產業結構合理化條件
答:區域產業結構合理化的標誌是:充分利用區域資源,技術先進適用,產業結構協調,應變能力強,經濟效益高。因此,產業結構合理化條件的分析應包括如下內容:
1、是否充分利用了區域資源;
2、區域產業的技術結構是否合理;
3、區域內各產業之間是否協調發展;
4、區域產業結構是否有較強的轉換能力和應變能力;
5、產業結構的結構效益怎樣。
6、主導產業的選擇條件?
答:區域主導產業,必須同時具備四個條件
1、有較高的區位熵,一般區位熵值在2以上,該產業的生產主要為區外服務。
2、在該地區生產中佔有較大比重,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宰地區經濟發展。
3、與區內其它主要產業關聯度高,二者之間的聯絡越廣泛,越深刻,越能透過乘數效應帶動整個地區經濟的發展。
4、能夠代表區域產業發展方向,富有生命力的產業。主導產業是在較長時間內支撐,勞動區域經濟發展的產業,因而必須是有發展前途的,代表區域發展方向的產業。
西南大學專升本土地資源管理專業2015年區域分析與規劃(9085)
作業三
1、區域規劃的特點?
答:區域規劃就是在一個地區內對整個國民經濟建設進行的總體的戰略部署,具有綜合性、戰略性、區域性等顯著特點。
(一)綜合性
區域規劃是一個內容複雜的綜合性規劃,其綜合性主要體現在:
1、規劃內容廣泛,涉及區域內的各個部門、各個方面。
2、規劃思維方法,著重綜合評價,綜合分析論證,強調各部門之間、各地區之間的相互協調。
3、規劃方案的決策,是多方向、多目標、多應案比選的結果。
4、區域規劃工作隊伍,一般都由多個專業、多個部門的'成員綜合而成。
(二)戰略性
區域規劃是戰略性的規劃,它主要體現在:
1、規劃時間跨度長。
2、規劃關注的問題是宏觀的、全域性性的、地區與地區之間需要協調的關鍵性的重大問題。
3、規劃指標是具有較大的彈性。
4、規劃的實施將對區域各方面發生深刻的影響。
(三)區域性
也稱作地域性,主要包含兩個方面的意思:
1、地方特色。由於各個地區具有不同的發展背景、基礎和條件,因此,不同地區國民經濟建設的部署方向和方案也是不同的。因地宜制的原則是區域規劃工作基本的發展點之一。
2、保持完整的規劃範圍。
2、區域規劃的意義?
答:1、有利於自然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
2、確保生態環境的良性迴圈,促進人地關係的協調。
3、發揮區域優勢,最佳化結構,最佳化佈局。
4、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
3、區域規劃的內容?
答:1、區域經濟發展戰略
2、工農業生產的佈局規劃
3、城鎮體系和鄉村居民點體系規劃
4、基礎設施規劃
5、土地利用規劃
6、環境治理和保護規劃
7、區域發展政策
第四次作業
1、土地的經濟特性?
答:土地的經濟特性,是以土地的自然特性為基礎,在人類對土地的利用中產生的。
1、土地供給的稀缺性。
2、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對分散性。
3、土地利用方向變更的困難性。
4、土地報酬遞減的可能性。
5、土地利用後果的社會性。
2、在區域規劃實踐中應用增長極理論需注意的幾個問題:
西南大學專升本土地資源管理專業2015年區域分析與規劃(9085)
答:
1、增長極與城鎮的關係。不能把增長極與城鎮等同起來,只有具備發動型或啟動型工業的城鎮才能算是區域的增長極。
2、增長極型別與規模的選擇。要因地制宜選擇啟動型工業,確定適合本區域發展的主導部門和發展規模。
3、選擇適宜的地點培育增長極。
增長極要依託城鎮,宜在城鎮的附近或邊緣,不在發達的較低層次的發展軸線上。
4、充分發揮增長極的功能。增長極要大力培育啟動型工作,也要大力發展滿足區域發展要求的多種社會職能的服務設施,使之建立起強大的工業體系,亦成為區域的創新中心,社會效和資訊集聚中心和服務中心。
5、增長極的體系。要從城鎮體系發展的要求出發,形成國家級、省(區)級、地區級、縣級的多層次增長極體系,而且各級增長極之間有合理的分工與聯絡。
6、對增長極要集中投資。完善增長中心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建立相應的經濟體制,創造有利於增長極發育成長的軟、硬環境,產生較高的投資效果。
3、簡述初級產品出口戰略及特點?
答:初級產品出口戰略是經濟起飛國家和地區一般採取的發展戰略模式。它強調經濟比較落後的國家和地區,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優勢,農業優勢和廉價勞動力優勢,生產並出口初級農產品或礦產品,以換取外匯再進口製成品。
初級產品出口戰略是一種最低層次的發展戰略,其突出的缺點是:1、生產地比較分散,規模較小,常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汙染。2、產品深加工少,產業鏈過短,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低。3、初級產品生產的技術層次低,科技含量少,能耗物耗一般較高,經濟效益低。4、低價初級農產品和礦產品的出口與發達國家的高價工業品實行不等價的交換,使經濟落後國家和地區蒙受很大損失。而且這種貿易關係具有明顯的脆弱性和依附性。
4、土地供給應遵循的原則?
答:1、以土地資源的基本特點為依據。涉及到農業土地的供給,必須以土地自然自身的特點為依據,因地制宜地分配土。
2、根據區位條件,因地制宜。各個地方區位特點不同,社會經濟發展需求不一樣,土地利用的效益也不相同,要根據具體的區位條件,因地制宜安排各類用地。
3、注意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土地供給應在發展生產,保護環境、建立良性生態平衡的前提下,謀求人口、土地資源和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
4、統籌安排各業用地。按照地區的總體發展目標,合理安排各類用地的數量與空間佈局。 第五次作業
1、基礎設施的作用?
答:基礎設施是實現國家或區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重要條件,對區域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基礎設施是社會經濟活動正常進行的基礎;
(二)基礎設施是社會經濟現代化的重要標誌;
(三)基礎設施是經濟佈局合理化的前提;
(四)基礎設施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有效途徑;
(五)基礎設施是國防建設的組成部分。
2、城鎮發展戰略目標一般從哪幾個方面確定?
答:城鎮發展戰略目標。要與本區域發展戰略目標和高層次的城鎮發展戰略目標相協調,戰略目標不應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指標類同,定性指標與定量指標相結合。一般可從以下幾方面確定規劃期的戰略目標:
A.規劃期達到的城鎮化水平,吸收農村剩餘勞動力的目標;
西南大學專升本土地資源管理專業2015年區域分析與規劃(9085)
B.城鎮經濟的發展目標以及在整個區域經濟中的地位作用變動目標;
C.城鎮體系等級規模結構、職能結構和空間結構變動的目標;
D.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的發展目標定位;
E.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的目標;
F.城鎮環境質量的目標;
G.城鎮居民的生活質量目標。
3、區域環境規劃中環境預測 一般包括哪些內容
答:區域環境預測包括:1、社會經濟發展預測;2、資源、能源消耗、土地利用等的規模、速度對環境的影響分析;3、環境汙染狀況及環境容量的預測;4、區域開發活動可能造成的生態破壞;5、環境汙染與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達到不同環境目標所需環保投資及其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