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爾格萊德

[拼音]:renbenzhuyi xinlixue

[英文]:humanistic psychology

20世紀50~6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一個心理學流派。主張心理學者應關心人的價值與尊嚴,研究對人類進步富有意義的問題,反對貶低人性的生物還原論和機械決定論。其觀點與近代心理學兩大傳統流派──精神分析和行為主義心理學有分歧,在西方稱為心理學的第3種力量。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會成立於60年代初,但作為學派缺乏公認的強有力的領導人,因此,被認為不是一個體系嚴謹的學派,而是一種同觀點學者的廣泛聯盟。人本主義心理學會的主要創始人是A.馬斯洛,現在的主要代表人物是C.羅傑斯,共同發起人還有機體心理學家K.戈爾德施泰因,人格心理學家G.奧爾波特,新精神分析學派的K.霍妮、H.S.沙利文、E.弗羅姆,發展心理學家C.比勒和存在主義心理學家R.梅等。

思想淵源和時代背景

上述心理學家雖有各自的理論體系或學說,卻又有共同的思想淵源和哲學基礎即西方人道主義傳統和現代存在主義思潮。他們主張個性解放,強調人的意識的選擇和自由。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社會物質文明發展較快,但人的精神生活空虛。國際上的軍備競賽和核戰爭的威脅在人們心理上造成很大壓力。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這一切不安的根源在於缺乏對人的內在價值的認識,這種無價值狀態較歷史上任何時期更為危險。因此提出,人類應該由對“外部空間”的開拓轉向對“內部空間”的探索。60年代以來,美國出現一系列社會問題,如興起反主流文化的運動,青年人對現實的不滿,人民爭取公民權利和學生反對美國在越南的戰爭的運動,以及對大學改革和教育改革呼籲和對環境汙染的抗議等等,這些都促進了社會各界對人的尊嚴和社會問題的重視,也有利於人本主義觀點的傳播。

基本理論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凡是有機體都有一種內在傾向──以有助於維持和增強機體的方式發展自身的潛能,這就是機體潛能說。人的機體除具有一般生物潛能外,還有心理潛能。心理潛能也有求得發展的內在傾向。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理論──自我實現論就是指人有這種盡其所能的內在傾向。

機體潛能說和自我實現論是戈爾德施泰因首先提出的。馬斯洛把戈爾德施泰因的學說與自己的動機理論結合起來,提出以自我實現為最高目標的動機層級說。他把人的動機或需要比為金字塔的層次,基礎層是生理動機或生理需要,依次向上為安全保障、歸屬、尊重、認識、審美,直到最高層的自由創造或自我實現。人的動機是由低而高依次發展形成的。高階動機的出現以低階需要的基本滿足為條件,但只有高階需要的追求和滿足才能使人產生更深刻的內在幸福感和豐富感。創造潛能的發揮或自我實現則能給人以最高的喜悅,稱為“高峰體驗”。馬斯洛認為這種主觀感受本身是最高的獎賞和鼓舞力量,因而自我實現是一種自發的過程。從價值的角度看,自我實現者才是社會上最有價值的人。馬斯洛的動機層級說已成為組織管理心理學中的重要理論之一,西方一些國家及日本等的企業界已應用他的理論,力求發揮人的創造潛能。

自我實現論的另一重要理論支柱是羅傑斯的自我論。羅傑斯認為人有一種內在的“機體智慧”,能對那些有利和不利於實現自身潛能的經驗進行分辨。這是由機體的內部構成所引導並以複雜的反饋系統為基礎的。在人與人的交往中一般總是有附帶條件的,當用外部條件來取代內部的機體評價時,個人的自我概念便有可能與機體潛能不協調,從而產生各種歪曲真實感情的防禦機制。促進自我實現的關鍵是在人與人之間建立無條件關懷的真誠關係。羅傑斯的心理治療和諮詢理論以及在教育改革等一般領域提出的“以人為中心”的理論也頗有影響。

人本主義方法論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主張以現象學方法研究人的心理現象,羅傑斯把這種方法的實際應用概括為 3點:

(1)通過自身內部的參照系統取得主觀知識;

(2)用他人的觀察來核對主觀知識以取得客觀知識;

(3)在設身處地地理解他人中取得人際知識。羅傑斯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認識世界的獨特方式,這些認識構成個人的現象域,這雖然是個人的隱祕世界,但通過上述現象學方法的研究仍能獲得正確理解。馬斯洛和奧爾波特認為,傳統心理學只著重對一般人或病態人的研究,這是一個缺陷;從人的價值和最高追求的角度看,心理學應該成為“健康人”的心理學,而涉及價值問題時,只有健康人或自我實現者的選擇、愛好和判斷才是對人類有益的。因此,他們主張心理學不能僅僅依靠對一般人的調查統計和平均數字提出理論,而應著重對健康人或自我實現者進行質的研究。在他們的影響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強調個案研究的重要意義,主張走一條由特殊到一般、由個體到法則的研究路線。

評價

人本主義心理學作為一種思潮已在西方社會引起重視,但在美國心理學界內部的評價卻很不一致。具有代表性的心理學史家和體系學家的評價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實際上是一種把心理學研究範圍擴充套件到包括人類所特有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研究,它對近代傳統心理學的批判是有力的,但對自身理論的論證尚嫌不足。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則認為,他們的理論是一種形成中的理論,正如人自身在形成中一樣。目前人本主義心理學有幾種不同的演變趨向,主流是羅傑斯學派。羅傑斯認為人有過去夢想不到的強大潛能,新的世界應更加珍視人的潛能的發揮。他尊崇中國古代思想家老子促進萬物自由成長的思想,主張心理學走中西結合的道路。另一種趨向是試圖改造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方法,主張加強其體系的嚴密性,提高論證的科學性。再一種趨向是強調人生的意義,渴望達到超脫自我的境界,這是人本主義心理學中固有的社會動機和創造動機的進一步發展,這一趨向已超出自我實現範圍,因而自稱是“超個人心理學”。

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本質的觀點與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看法有根本區別,認為“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因此,人本主義心理學對人的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兩者關係的看法有相對忽視社會因素的錯誤。人的心理髮展受社會歷史發展和社會制度的影響,“自我實現”的目標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不可能普遍達到,只有當人類發展到共產主義社會時才能有個人發展的最大自由。

參考書目

G.墨菲、J.K.柯瓦奇著,林方、王景和譯:《近代心理學歷史導引》,商務印書館,北京,1983。(G.Murphy andJ. K. Kovach, HistoricalIntroductionto ModernPsychology,3rd ed.,HarcourtBrace Jovanovich,New york,1972.)

A. Maslow,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2nd ed., Harper and Row,New York,1970.

C.Rogers, A Way of Being,Houghton Mifflin,Boston,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