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王東巡歌十一首原文賞析

朝代唐代 詩人李白

永王正月東出師,天子遙分龍虎旗。
樓船一舉風波靜,江漢翻為燕鶩池。

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淨胡沙。

雷鼓嘈嘈喧武昌,雲旗獵獵過尋陽。
秋毫不犯三吳悅,春日遙看五色光。

龍盤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訪故丘。
春風試暖昭陽殿,明月還過鳷鵲樓。

二帝巡遊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
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賢王遠道來。

丹陽北固是吳關,畫出樓臺雲水間。
千巖烽火連滄海,兩岸旌旗繞碧山。

王出三江按五湖,樓船跨海次揚都。
戰艦森森羅虎士,征帆一一引龍駒。

長風掛席勢難回,海動山傾古月摧。
君看帝子浮江日,何似龍驤出峽來。

祖龍浮海不成橋,漢武尋陽空射蛟。
我王樓艦輕秦漢,卻似文皇欲渡遼。

帝寵賢王入楚關,掃清江漢始應還。
初從雲夢開朱邸,更取金陵作小山。

試借君王玉馬鞭,指揮戎虜坐瓊筵。
南風一掃胡塵靜,西入長安到日邊。

戰爭 愛國 抱負 組詩

譯文

譯文

  永王在至德三載三月出師東巡,天子宣他遙分龍虎之旗委以重任。永王的樓船聽過之處,波濤洶湧的長江和漢水,頓時變得像雁鶩一樣的風平浪靜。

  北方的胡虜在三川一帶紛亂如麻,中原地區的人民爭相南奔避難,似晉朝的永嘉之難。如果起用東山謝安石來輔佐平叛,一定能為君在談笑中掃靖胡沙。

  鼓聲如雷晒雜之聲喧動了武昌,旌旗如雲呼啦啦地過了尋陽。所過之處秋毫無犯,三吳之地的人民都踴躍歡迎,呈現出一派春光明媚的祥瑞氣氛。

  鐘山龍盤,石城虎踞,金陵果然是帝王之州,如今帝子永王來訪金凌之舊跡。春風吹暖了舊苑中的昭陽宮殿,明月高高地照耀著鳷鵲樓。

  太上皇和皇上在外巡遊尚未回到首都長安,諸先帝陵寢松柏蒙受胡塵而使人悲哀。各路諸侯都不來救河南之地,欣喜的是賢王卻率領兵馬遠道前來勤王。

  丹陽的北固山就是古來的吳關,江邊的樓臺隱映於雲水之間,美如畫圖。如今胡虜的戰火已燃及滄海,永王大軍東巡的旌旗在大江兩岸圍繞,飄揚於碧山之間。

  永王大軍出巡三江,按兵五湖,樓船出征跨海行次揚州。戰艦森森地站滿了彪虎之士,戰船滿載著征戰的良馬。

  長風吹著船帆,其勢一往無前,軍威所到之處海動山傾,誓摧胡虜。君看永王率兵浮江而下,多麼像當年晉朝的龍驤將軍出峽伐吳呀!

  秦始皇想浮海卻造橋不成,漢武帝在尋陽射蛟也是空忙一場。我家賢王的樓艦是為平叛而來,其舉可輕秦漢,最似太宗文皇帝渡海伐遼。

  皇帝寵命賢王以重任入楚關,掃清江漢地區就凱旋。先在雲夢開津大都督府,再在益陵取鐘山做王苑中的小山。

  試借我君主所賜的玉馬鞭一用,我坐在瓊筵之上為君指揮平叛。南風所向,將胡塵一日而掃靜,然後再西入長安,勝利歸朝,朝拜天子。

註釋
永王:唐玄宗第十六子,名李璘。《永王東巡歌》李白集中本十一首,元人蕭士贇、近人郭沫若等認為原其九為偽作。
正月:指農曆十一月。這裡用的是“王正月”。周以建子之月(農曆十一月)為正。《春秋·隱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公羊傳: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為先言王而後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李白用王正月,取大一統義,是春秋筆法。
“天子”句:謂唐玄宗授永王璘以重任,使其遠巡。龍虎旗,繪有龍虎的旗幟,為天子儀仗。這裡借指節度使的重任。
風波:指亂象。
“江漢”句:江漢,指長江和漢水之間及其附近的地域。翻為,反而成為。雁鶩池,王琦注:《太平御覽》:《圖經》曰:樑孝王有燕鶩池,周圍四里,樑王所鑿。這裡泛指遊樂之地。
“三川”句:形容洛陽被安祿山叛軍佔領後的亂象。三川,指洛陽。以其有河、洛、伊三川。北虜,指安祿山叛軍。
“四海”句:公元311年(西晉永嘉五年),劉曜攻陷洛陽,百官士庶三萬餘人,中原衣冠之族相率南奔,避亂江東。安祿山破兩京,士人多攜家奔江東,有似永嘉之難。
“但用”二句:詩人以謝安自居,希望永王重用自己。《晉書·謝安傳》:玄等既破堅,有驛書至,安方對客圍棋,看書既竟,便攝放床上,了無喜色,棋如故。客問之,徐答雲:“小兒輩遂已破賊。”既罷,還內,過戶限,心喜甚,不覺屐齒之折,其矯情鎮物如此。東山,謝安隱居處。
雷鼓:如雷的鼓聲。
“雲旗”句:雲旗,畫有熊虎圖案的大旗。獵獵,風聲。尋陽,即潯陽。晉潯陽郡,隋為九江,公元742年(唐天寶元年)改潯陽。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市。
三吳:泛指吳地,具體說法較多。
五色光:官軍上面的瑞氣。《南史·王僧辯傳》:賊望官軍上有五色雲。
龍盤虎踞:鐘山龍蟠,石頭虎踞。帝王州,南朝謝脁《入朝曲》詩句“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為其所本。
“帝子”句:帝子,指永王李璘,因其是唐玄宗之子。故丘,故墟。謂金陵曾為六朝故都。
昭陽殿:王琦注:《一統志》:昭陽殿乃太后所居,在臺城(宮殿名)內。
鳷(zhī)鵲樓:南朝樓閣名,在金陵。
“二帝”句:是二帝不在京城的委婉說法。實際是安史叛軍逼近長安,玄宗奔蜀,肅宗即位靈武。
“五陵”句:字面意思是唐室陵寢失去祭掃,實則指社稷瀕臨滅亡。五陵,指三原高祖獻陵,禮泉太宗昭陵,奉天(今乾縣)高宗乾陵,富平中宗定陵,奉先(今蒲城)睿宗橋陵。
“諸侯”句:指安祿山據洛陽,官軍束手無策。河南,指洛陽。
賢王:有德行的君王。這裡指永王李璘。
“丹陽”句:謂丹陽的北固山,是吳地的險要關隘。唐時丹陽,即今之江蘇鎮江市。北固山,在鎮江北,下臨長江。
“王出”句:謂永王出師巡行江南。按,巡行。三江五湖,指東南方的三條江及太湖流域的湖泊。
“樓船”句:謂永王駐紮在揚州江面上的船艦一直連線到海上。次,駐守。揚都,指揚州。此句的正常語序是“樓船次揚都而跨海”。現在這樣排列語序,是為了押韻和調整平仄格律。跨海,是誇張之辭。
“戰艦”句:謂戰艦上排列著威嚴的勇士。森森,威嚴可畏貌。虎士,勇武之士。
“征帆”句:謂各個戰艦上都承載著豪傑之士。征帆,戰艦的借代。龍駒,喻指豪傑之士。
“長風”句:謂大風吹動船帆,戰艦急速前進。長風,大風。掛席,船上張起的帆。
摧古月:謂戰勝胡兵。摧,挫敗。古月,胡字的隱語,指胡兵。
“何似”句:謂永王的戰艦浩浩蕩蕩地沿江東進,多麼像晉朝王濬伐吳的樓船。《晉書·武帝紀》:咸寧五年十一月,大舉伐吳,遣龍驤將軍王濬、廣武將軍唐彬,率巴蜀之卒,浮江而下。劉禹錫詩句“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即指此。
“楚關”:楚地關塞。泛指楚地。
“初從”二句:謂永王開始在楚地駐紮軍隊,後來又進軍金陵,在此地招攬才俊之士。雲夢,古湖泊名,具體位置說法不一。大致在今湖南與湖北之間。這裡泛指楚地。朱第,漢諸侯王第宅。以硃紅漆門,故稱。這裡指行軍中的臨時住所。小山,漢王逸《楚辭·招隱士·解題》:昔淮南王安博雅好古,招懷天下俊偉之士,自八公之徒,鹹慕其德而歸其仁。各竭才智,著作篇章,分造辭賦,以類相從,故或稱小山,或稱大山,其義猶《詩》有小雅大雅也。
“試借”句:詩人希望永王能賦予他軍事指揮權。君王,指永王李璘。玉馬鞭,指軍事指揮權。
“指揮”句:詩人自謂能像諸葛亮一樣,身居帷幄,就能使胡人心悅誠服,聽從調遣。指揮,發令調遣。戎虜,古代對西北少數名族的蔑稱。瓊筵,盛宴;美宴。這裡泛指室內辦公地點。
“西入”句:詩人自謂平息叛亂後,西歸長安,向唐天子彙報戰況。日,喻指皇帝。

參考資料:

1、裴斐 .李白詩歌賞析集 .成都 :巴蜀書社 ,1988 :230-233 . 2、 詹福瑞 等 .李白詩全譯 .石家莊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297-303 .

創作背景

  此組詩當作於唐肅宗至德二載(757)正月。當時李白隨永王李璘水師東下尋陽(即潯陽)。此詩宋本題下注雲:“永王軍中。”這組《永王東巡歌》即在永王幕府中所作。

  

參考資料:
1、裴斐 .李白詩歌賞析集 .成都 :巴蜀書社 ,1988 :230-233 .

2、 詹福瑞 等 .李白詩全譯 .石家莊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297-303 .

鑑賞

  李白到永王李璘幕府以後,躊躇滿志,以為可以一抒抱負,“奮其智慧,願為輔弼”,成為像謝安那樣叱吒風雲的人物。在這組詩裡,詩人在歌頌永王東巡的同時,也抒發了自己的抱負。

  首章發端。言永王奉天子命,建節東巡,義師到處,呈現和平景象。

  二章詩人自謂在國家大難當頭時,希望像謝安一樣從容鎮靜地破敵除患。這首詩藝術構思非常出色,欲抑故揚,跌宕有致。詩人於前二句極寫叛軍之多且凶,國災民難之甚且危,目的卻在襯托後二句作者的巨集圖大略。局勢寫得越嚴重,就愈見其高昂的愛國熱情和“一掃胡沙淨”的雄心;氣氛寫得越緊張,就愈見其從容鎮定地“挽狂瀾於既倒”的氣魄。這種反襯性的蓄勢之筆,增強了詩的力量。

  三章寫軍容威武,聲勢浩大。軍紀嚴明,有戰勝徵兆。從武昌至九江,再至三吳,一路東進,勢如破竹。

  四章想象、或者說希望永王璘進兵金陵,給金陵人民帶來溫暖和光明。首句言金陵形勝,自古為帝王之地。次句敘事,言永王兵到金陵。三四句,以昭陽殿、鳷鵲樓借指金陵,以春風象徵溫暖,以明月象徵光明。

  五章言社稷臨危,君臣束手,唯有永王揮師東來。前兩句擷取京師陷落後的一是一景,突出表現當時唐王朝所面臨的嚴重局勢,表達自己和廣大人民對眼前發生的一切痛心疾首,對叛軍所作所為的憎惡痛恨。後兩句,詩人通過對比手法,抨擊在叛軍進攻面前,為儲存實力,節節敗退,聽任東都淪於敵手的各路將領,高度讚揚永王遠道而來,收復國土的英雄行為。

  六章言丹陽地形險要,風景如畫。永王軍隊駐屯長江兩岸,一直延伸至海邊。這些都是想象或鼓勵之辭,實際上李璘的軍事勢力最東只到丹陽。

  七章寫永王麾下的威武的水師。上二句言水師廣佈,下二句言勇士威武。

  八章寫永王水師以長風破浪之勢,動海傾山,如同晉代王濬樓船東下破吳。

  九章把永王比成唐太宗,而且超過了秦皇、漢武,比擬得不倫不類,和其他十首也不協調,可能是永王幕府中人所增益,為永王提供了一個有意爭奪帝位的罪狀。因此前人認為是偽作。

  十章寫永王奉天子之命,保衛疆土,涉及地域之廣。入楚關,掃清江漢,從雲夢到金陵。這是誇張之辭。實際李璘的軍事勢力未到金陵。

  末章寫詩人希望永王能賦予他軍事指揮權,自信自己能像張良、諸葛亮或謝安那樣,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使得反叛胡人心悅誠服,聽從調遣,徹底肅清叛亂,然後向朝廷作出一個完美的交代。此詩運用浪漫的想象,象徵的手法,塑造了蓋世英雄式的自我形象。

  詩人在組詩中表現出的愛祖國,愛人民的熱情和對和平的嚮往是積極的,是值得肯定的。他對永王璘的政治走向不瞭解,是客觀的,以他的身份和閱歷,對此不可能作出正確的判斷。組詩第二首及最後一首表現出他想作謝安、諸葛亮那樣的儒將,運籌帷幄,從容應敵,決勝千里,是不現實的,甚至是幼稚的。這種思想在他的很多詩篇裡都有表現。他一直希望能像范蠡一樣功成不居,泛舟五湖;像魯仲連那樣功成不取,意輕千金。這些抱負雖然不可能實現,但卻成就了他豪邁的浪漫主義詩風和撼山動地、膾炙人口的詩篇。組詩中某些地方的誇張和想象不符合史實,一則是屬於鼓勵性質,一則是屬於誇張手法,是符合文學創作原則的。

參考資料:

1、裴斐 .李白詩歌賞析集 .成都 :巴蜀書社 ,1988 :230-233 . 2、 詹福瑞 等 .李白詩全譯 .石家莊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297-303 . 3、 蕭滌非 等 .唐詩鑑賞辭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3 :272-274 .

創作背景

  此組詩當作於唐肅宗至德二載(757)正月。當時李白隨永王李璘水師東下尋陽(即潯陽)。此詩宋本題下注雲:“永王軍中。”這組《永王東巡歌》即在永王幕府中所作。

  

參考資料:
1、裴斐 .李白詩歌賞析集 .成都 :巴蜀書社 ,1988 :230-233 .

2、 詹福瑞 等 .李白詩全譯 .石家莊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297-303 .

鑑賞

  李白到永王李璘幕府以後,躊躇滿志,以為可以一抒抱負,“奮其智慧,願為輔弼”,成為像謝安那樣叱吒風雲的人物。在這組詩裡,詩人在歌頌永王東巡的同時,也抒發了自己的抱負。

  首章發端。言永王奉天子命,建節東巡,義師到處,呈現和平景象。

  二章詩人自謂在國家大難當頭時,希望像謝安一樣從容鎮靜地破敵除患。這首詩藝術構思非常出色,欲抑故揚,跌宕有致。詩人於前二句極寫叛軍之多且凶,國災民難之甚且危,目的卻在襯托後二句作者的巨集圖大略。局勢寫得越嚴重,就愈見其高昂的愛國熱情和“一掃胡沙淨”的雄心;氣氛寫得越緊張,就愈見其從容鎮定地“挽狂瀾於既倒”的氣魄。這種反襯性的蓄勢之筆,增強了詩的力量。

  三章寫軍容威武,聲勢浩大。軍紀嚴明,有戰勝徵兆。從武昌至九江,再至三吳,一路東進,勢如破竹。

  四章想象、或者說希望永王璘進兵金陵,給金陵人民帶來溫暖和光明。首句言金陵形勝,自古為帝王之地。次句敘事,言永王兵到金陵。三四句,以昭陽殿、鳷鵲樓借指金陵,以春風象徵溫暖,以明月象徵光明。

  五章言社稷臨危,君臣束手,唯有永王揮師東來。前兩句擷取京師陷落後的一是一景,突出表現當時唐王朝所面臨的嚴重局勢,表達自己和廣大人民對眼前發生的一切痛心疾首,對叛軍所作所為的憎惡痛恨。後兩句,詩人通過對比手法,抨擊在叛軍進攻面前,為儲存實力,節節敗退,聽任東都淪於敵手的各路將領,高度讚揚永王遠道而來,收復國土的英雄行為。

  六章言丹陽地形險要,風景如畫。永王軍隊駐屯長江兩岸,一直延伸至海邊。這些都是想象或鼓勵之辭,實際上李璘的軍事勢力最東只到丹陽。

  七章寫永王麾下的威武的水師。上二句言水師廣佈,下二句言勇士威武。

  八章寫永王水師以長風破浪之勢,動海傾山,如同晉代王濬樓船東下破吳。

  九章把永王比成唐太宗,而且超過了秦皇、漢武,比擬得不倫不類,和其他十首也不協調,可能是永王幕府中人所增益,為永王提供了一個有意爭奪帝位的罪狀。因此前人認為是偽作。

  十章寫永王奉天子之命,保衛疆土,涉及地域之廣。入楚關,掃清江漢,從雲夢到金陵。這是誇張之辭。實際李璘的軍事勢力未到金陵。

  末章寫詩人希望永王能賦予他軍事指揮權,自信自己能像張良、諸葛亮或謝安那樣,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使得反叛胡人心悅誠服,聽從調遣,徹底肅清叛亂,然後向朝廷作出一個完美的交代。此詩運用浪漫的想象,象徵的手法,塑造了蓋世英雄式的自我形象。

  詩人在組詩中表現出的愛祖國,愛人民的熱情和對和平的嚮往是積極的,是值得肯定的。他對永王璘的政治走向不瞭解,是客觀的,以他的身份和閱歷,對此不可能作出正確的判斷。組詩第二首及最後一首表現出他想作謝安、諸葛亮那樣的儒將,運籌帷幄,從容應敵,決勝千里,是不現實的,甚至是幼稚的。這種思想在他的很多詩篇裡都有表現。他一直希望能像范蠡一樣功成不居,泛舟五湖;像魯仲連那樣功成不取,意輕千金。這些抱負雖然不可能實現,但卻成就了他豪邁的浪漫主義詩風和撼山動地、膾炙人口的詩篇。組詩中某些地方的誇張和想象不符合史實,一則是屬於鼓勵性質,一則是屬於誇張手法,是符合文學創作原則的。

參考資料:

1、裴斐 .李白詩歌賞析集 .成都 :巴蜀書社 ,1988 :230-233 . 2、 詹福瑞 等 .李白詩全譯 .石家莊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297-303 . 3、 蕭滌非 等 .唐詩鑑賞辭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3 :272-274 .

詩人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