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學目標實施現狀

  教學目標是“一切教育現象、教育過程得以形成的最高基準點”,可是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卻成了教師最怠慢的部分。我們有必要分析原因所在,找到合理對策,用以指導教學實踐。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分析資料,僅供參考!

  一、

  反思:教師何以怠慢教學目標

  1、認識不足

  許多老師沒有充分認識到教學目標的重要性,認為教學目標只是教案設計中的一種形式,可有可無,有許多老師在備課時熱衷於教學過程,而不考慮教學目標的準備與制定。就算制定,也是從教參到備課手冊,從備課手冊到教案,照搬照抄。

  2、把握不夠

  有的教師雖然也考慮目標,但教學目標制定不合理。要麼過於狹窄,要麼過於寬泛。只重視知識、技能目標,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急於讓學生得出結論、記憶結論,忽視學習過程與學習方法,更忽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3、混為一談

  許多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理解與認識不明確。在操作上出現了混亂現象,有的把教學目的與教學目標混為一談,說是設計教學目標,實際上寫的是教學目的;有的把教學目標的三個內容任意加減,使三個內容變成了四個、五個,甚至更多。造成了認知、技能、情意相混;還有的把教學目標和我國正在進行的課程改革總目標相提並論,把“三個維度”變成了教學目標。

  教師自身的思想觀念、知識能力、專業素養的缺陷是造成以上現象的主要原因。我們首先要對教學目標有一個重新的認識。

  第一,明確教學目標的地位。教學目標是教學過程中師生要達到的學習結果。它是課程目標的進一步細化,在方向上對教學活動設計起指導作用,為教學評價提供標準和依據;它是教學設計的靈魂,它具有導向功能,它為教師加工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設計教學環節、安排學生活動、佈置作業、引導實際體驗提供了準確而具體的根據。

  第二,明晰教學目標的定位。首先教學目標不同於教學目的,教學目的是制定單元教學計劃和課時教學計劃時擬訂的教學要求,具有方向性,教學目標是教學目的的具體化,它不是一個單元的學習目標。而是一節課到底要使學生學習什麼,具有達成性,它將所有的方向性要求具體為一種確定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可供評價與檢驗的要求。

  二、如何科學合理地制定教學目標 ?

  如何能夠使制定的教學目的具體、明確、適當?怎樣把握教學目標的適切性?怎樣建立意義建構的差別性?

  筆者認為必須要辨證地處理好幾個方面的關係。

  1、整體性與全面性

  新課程的課堂教學十分注重追求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有機整合,注重結論與過程的有機融合,知識與能力的和諧發展,情感體驗、道德生活的整體關懷。

  如蘇教版國標教材第五冊“整十數、兩位數除以一位數”,教參擬定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理解整十數、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算理,掌握計算方法,並能正確計算”。可見,這樣的目標設定主要是放在學生能計算,一堂課下來,要求學生達成的目標無非是會做一些這類的計算題。這樣進行設定是不能滿足學生的認知需要的,是不夠全面的。

  所以,我們把這節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為:

  1使學生經歷探索兩位數除以一位數計算方法的過程,掌握整十數、兩位數除以一位數每一位都能整除的口算和兩位數除以一位數首位能整除的筆算方法;通過比較、討論,感悟出豎式計算的優越性,能正確進行計算。

  2使學生在探索演算法、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初步學會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能運用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進行簡單的估算並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滲透轉化、建模等數學思想。

  3使學生在教師的鼓勵和幫助下,積極參與解決問題的活動,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在不斷克服困難的過程中逐步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2、共同性與差異性

  由於每位學生的文化背景、知識基礎、思維水平不同,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要考慮學生的共性要求,還要關注學生個性需求,要注意柔性設計,即教學目標的制定要留有適當的餘地,彈性化地將目標落實。

  如蘇教版義務教材第九冊“商的近似值”的教學,統一的教學目標要求:使學生掌握用四捨五入法擷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按需要在小數除法的計算中正確地擷取商的近似值。而對於“結合生活例項,使學生了解擷取商的近似值的應用價值,並能在生活中靈活解決實際問題,體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這一教學目標則不能一刀切,要求人人達到同一尺度。

  3、顯性與隱性。

  知識與技能目標是顯性的,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是隱性的。制定教學目標時要對抽象的目標結果給予明確的界定,引導教學的展開,同時關注學習過程性與體驗性、隱性與潛在性,使之儘量具體,具有可操作性。

  比如在講授蘇教版國標教材第六冊“兩位數乘兩位數”這一內容時制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猜測乘出來一共有多少,培養學生對數的感知和直覺思維能力;

  2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嘗試解決問題,經歷解決兩位數乘兩位數這一數學問題的過程,會筆算兩位數乘兩位數,會用交換乘數位置的方法驗算,體驗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喜悅或失敗的情感;

  3在探索演算法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通過小組和全班同學的交流、合作,體驗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方法的多樣化,培養學生數學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識,進一步發展數學思考,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設定目標的時候,教者在認真分析教學內容及學生特點的基礎上,結合教學過程使用了“經歷”、“體驗”等詞語。把情感態度等方面的隱性要求通過這些詞語非常明確的表達出來。將隱性目標顯性化,形成具體的教學目標。這樣的目標對課堂教學過程具有直接的指導作用,並且具有可監控性。

  4、思維性與思想性

  課堂教學目標既要考慮它的廣度,還要注意它的深度。數學是思維的體操,要具有思維內涵,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要挖掘思維因素,要使學習材料的功能最大化,富有豐富的內涵,滲透數學的思想和方法。

  如蘇教版義務教材第九冊“平均數應用題”的教學,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其中有一條就是:通過比較第一、第二小組平均每人包餃子的個數,滲透移多補少、估算、統計抽樣等數學思想與方法,並能根據數字特徵選擇靈活的方法解決平均數應用題。這樣的教學目標,具有很大的空間,富有挑戰性,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探索的慾望,激起了原有的知識結構,滲透了數學的思想與方法,讓學生觸控數學的本質。

  5、現實性與邏輯性

  數學教材是按照數學知識的邏輯體系和小學生的一般認知規律進行編排的,具有普遍性、統一性,而每一個地方又具有地域性與差異性,所以在確定教學目標時不能僅僅根據教材的邏輯體系,還要更多考慮學生的現實基礎,使學習內容更富有問題性與挑戰性。

  比如在蘇教版實驗版第九冊“小數四則混合運算”教學時,學生在學習了小數加、減、乘、除四則運算和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基礎上,對於小數四則混合運算已經沒有一點障礙,教參上的目標是:“理解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能掌握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方法,並能正確計算。”但學生的現實基礎已經超過這一要求,那就沒有必要把教材的要求定為課堂教學目標。可以把目標定位在“讓學生結合具體問題,應用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解決問題,比較解決的方法和結果,初步滲透運算定律,體會整數與小數四則混合運算在實際問題中的不同,熟練運用小數四則混合運算解決問題,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這樣的教學目標,充分考慮學生的現實基礎,抓住了教學與學習的起點,有利於培養學生主動積極的學習態度,有利於使學習材料富有問題性,從而利於培養學生形成以交流和探究為特徵的學習方式。

看過" "的還:

1.小學數學教學估算教學現狀分析

2.2016-2017學年度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實施計劃

3.小學數學學科教學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