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文誦讀教學

  是一門藝術。下面是小編網路整理的方法以供大家學習。

  一

  朗讀,是把書面語言轉化為發音規範的有聲語言的再創作活動。朗讀就是“口而誦,心而惟”,出之於口,入之於心。是課文學習中從字詞段到篇,從文字到語音、語義,從表層意思到潛在情味的全面感知。實際上朗讀是對作品進行再創造。所以教師應在課堂上,尤其在古文課堂上讀起來,學生更應在古文課堂上讀起來。古文教學時,要留有充分時間讓學生正確地讀課文。因此,古文朗讀教學更要遵循一定的規則。我認為古文朗讀教學應體現在如下的方面:

  一、目標要明確、具體

  朗讀不是亂讀、濫讀。有的教師在進行古文教學時,把朗讀當作課堂教學的一種簡單過渡。學生朗讀前,教師沒有給學生一定的任務和要求。學生朗讀課文時,教師沒有認真聽,忙著板書或自己思考著下一個教學步驟,這種放羊式的朗讀方式是無所收益的。朗讀前應給學生一定的要求或目標。在學生初讀前,教師可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準句讀,讀通讀順課文。也可設計幾個簡單的思考題,讓學生有目的地去朗讀,在讀中感知課文內容。如讀《蘭亭集序》時,可以讓學生先邊讀邊思考:文章前後表達方式有什麼不同?景物描寫有什麼特點?抒發的是怎樣一種感情?情和景是否一致?以問題來引發學生在朗讀過程中的深層思考。

  二、方法要靈活、多樣

  為能準確指導學生朗讀,點燃學生的朗讀興趣,激發學生的朗讀感情,促進學生的朗讀訓練,教師可以藉助於豐富多彩的朗讀方式,如齊讀、單讀、接讀、對讀、分讀、賽讀、錄音朗讀、表演朗讀等等。一般說來,對學生不易讀到位的課文,宜用範讀指導。但是,範讀只能起“示範啟發”作用,而不是讓學生機械地模仿,因為“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節課中範讀不能太多,要儘可能多地留些時間讓學生自己練讀。當然,不同形式的朗讀放在不同的環節,其作用又各不相同。如範讀與學生的試讀,先後次序互換一下,它們各自所擔負的任務、執教者要體現的目的意圖也就不同。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朗讀訓練過程,科學合理地選擇好每一環節讀的形式,讓它們各盡所能。我覺得在古文教學中,尤其要注意以下三種朗讀形式。

  表情朗讀,即所謂的“美讀”。這種朗讀方式往往能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感官和情趣,使之專注於所學內容。它對一些情味濃厚,意境悠遠的文章尤為適合,如《陳情表》、《赤壁賦》等。進行美讀時,教師可選擇質量較高的課文朗讀錄音讓學生比照感悟。首先放錄音,要求學生對照課文,邊聽邊領會文章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然後請學生朗讀,比照兩者的朗讀情況,可以讓學生明白該如何讀,從而領悟文章的內涵,感受到朗讀的樂趣。

  配樂朗讀。歌曲有著優美的旋律,又有著美好的意境。配上樂曲來朗讀,可以營造情境,能使學生儘快進入角色,活躍課堂氣氛,愉悅學生的心情,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有助於理解課文內容。進行配樂朗讀時,應注意樂曲的意境、格調和旋律,它們應與課文內容相協調。誦讀,即背誦。當學生對文章的內容已有了較深刻的理解時,教師可要求學生背誦某些精彩的語段或全篇。這樣就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增強語感,積累名言佳句,體驗藝術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審美能力,養成高雅氣質。

  三、過程要合理、有層次

  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要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避免高屋建瓴一氣灌到底。古文朗讀訓練有其階段性。對學生來說,有基本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朗讀,有較高要求-掌握節奏,順暢朗讀,有最高要求-音韻和諧,傳神朗讀。具體的訓練過程可分為:用普通話朗讀→聲音響亮,口齒清楚→速度適中,停頓適當→語氣連貫,語調自然→表情達意,領會主旨。因為學生的理解過程是一個不斷接受、補充、整合而構建的過程,需要反覆觀察、比較和練習。一開始,學生不一定都能對朗讀產生很強烈的慾望,其朗讀技巧也不一定很熟練。教師應讓學生自由地練習,充分地交流討論,反覆地比較和揣摩,不斷地提高認識,加深理解。而學生一旦達到充分理解且又經過反覆練習形成了技能技巧,確信自己有能力達到熟練自如的朗讀時,自然會躍躍欲試。此時激發學生創造性地朗讀,如表演讀、有感情地朗讀、誦讀等形式就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在初讀課文階段,學生需要整體感知,初步感悟課文的內容。此時適宜採用速度較快的輕聲讀或者默讀,不宜採用大聲朗讀、齊讀或表演讀等形式。這是符合學生需要且符合認知規律的。我教古文,不管是讓學生聽朗讀錄音,還是聽老師範讀,一開始都要求學生輕聲跟讀。學生對文章的內容有了感性的認識。然後讓學生說說各自對文章的理解,最後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讀。從朗讀的主體角度來看,一般先由個別讀,再到小組讀,直至齊讀。如此一步一個腳印的訓練、指導,讓學生易於接收,也體現了朗讀訓練的科學性、系統性、完整性。

  古文教學本來就是別有洞天的。只要我們能夠正確認識其“個性”特點,科學而合理地利用好朗讀這個工具,不用“別闢蹊徑”,也能使我們的古文教學別開生面。

  

  誦讀,是語文課堂教學中最具活力,最具生命力,最具感染力,最具震撼力,最具創造力,最為精彩紛呈的因素。,以其聲情兼備的獨特的方式,創造性地再現作品,還原生活,拉近與古人的距離,與之氣息相通,與之心靈相融,實現學習者對作品的感知、理解和體驗,從而為課堂教學注入更為強烈的古為今用意識、更為濃烈的人文色彩,進而在開發學生心智、陶冶學生情操、健全學生人格方面發揮出無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一、的嘗試與體驗

  1、誦讀教學的魅力來自相應的意境的營造

  誦讀的作品是否有感人的力量,讓人心動、讓人震撼、讓人聯想、讓人感悟,相應的意境的營造是極為重要的。意境的營造有一種啟發性、暗示性、匯入性。如本課教學在複習回顧抒寫秋的詩文中引入“狀秋天之勝景,抒秋日之情懷”的氛圍,暗示本詩將在秋景中抒發情感,這首先為作品誦讀塗抹了一層特殊的感傷情懷,然後相應情調的音樂背景的配合,更是共同為作品未登場就達到了未見其形、先聞其聲的先聲奪人之效果,為作品產生感染力、震撼力創造了條件。誦讀相應意境的創設,猶如為作品的展現拉開了序幕,為光芒四射的作品再現升起了曙光,它的啟發、匯入作用不可低估。

  2、誦讀教學的魅力來自教師的橋樑作用

  誦讀是否有震撼力、感染力,教師是否起到了連線作品的作者心靈與學生心靈的作用,這是產生感人魅力的關鍵。教師對作品理解深入、透徹,有獨到的見解,朗讀有功底,朗讀處理有技巧,可更準確地傳達作品的精髓,傳達作品的美妙之處,傳達作品所要表達的言外之意,從而達到學生深入作者內心,進入感性和理性的深切體驗,與作品產生同振共鳴,為之動心、為之動情。《琵琶行》的教學,那秋風瑟瑟的江邊的送別的感傷,琵琶女彈奏的音樂傳達的聲聲悲情,音樂引出的琵琶女身世訴說的悽慘,音樂引起的詩人同病相憐的悲傷,都是藉助教師的誦讀極富激情地傳達出來,從而打動學生。正如學生所說“您那聲情並茂,娓娓動聽的講課,很容易調動全班的興趣。個個都認真仔細地聽您的課。您的朗讀水平更絕了,神態與動作相結合,停頓、重音、長音恰到好處,使我們彷彿身臨其境一般”學生吳偉龍。身臨其境,這是教師藉助誦讀架起了作品作者與學生之間心靈交流的橋樑,從而帶學生走進作品、走入作者的內心。

  3、誦讀教學的魅力來自作品本身

  誦讀教學之所以產生迷人的魅力,還得力於作品本身的原因,由於作品的傑出優秀。《琵琶行》那富有表現力的高超的描寫本領,那極富韻味的極有音樂感的詩句,那極有層次極具衝擊力的情感展示,時時感染著人、撞擊著人的心,讓人不得不驚歎作品的偉大。中學語文中所選的古詩文,從先秦到清代,無不是千古佳作。接觸這些作品風格迥異、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猶如是走進了五光十色的寶庫。誦讀這些優秀之作,就如親耳聆聽中華最傑出的人物與你傾心而談,心與心交流、情與情碰撞,在日月光華中接受沐浴,接受滋養。吟誦這樣的傑出之作,怎能不使人滿口餘香,給人以不盡的回味?

  4、誦讀教學的魅力來自學生的積極參與和創造性的發現與感悟

  不論是採用各種方式匯入特定意境,以增強誦讀效果,還是飽含激情地誦讀演繹作品,它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學生與作品的同振共鳴,深入體驗與感悟,從而達到深刻理解的鑑賞評價,讓學生獨到的見解得以亮相,有個性的發現得以張揚。因此,誦讀教學最爽心悅目、最令人迷戀、最讓人激動、最使人擊掌而呼的是學生對作品有自己的感知理解後的有創造性的誦讀,通過誦讀質疑解疑,達到有獨到的見解與評判。這個環節是整個誦讀課最光彩奪目的亮點,是誦讀教學要達到的高潮。

  二、的影響及作用

  古詩文誦讀以其獨特的魅力,在課堂教學中產生著重要的影響與作用。

  1、 培養濃厚興趣,激發求知慾

  最突出的一點,是通過誦讀來讀出作品所傳達的情,所闡述的理。這裡,因為誦讀作品本身內容的博大精深,表現風格的多姿多彩,表現手法的精妙絕倫,吟誦品味之中,學生自然會被作者所抒發的真情、所揭示的哲理深深觸動,自然會被作品高超的藝術手法而驚歎折服,從而使學生產生學習語文的強烈興趣,體會到語文學習原來是如此的奇妙而精彩。如《琵琶行》、《歸去來兮辭》、《遊褒禪山記》的誦讀教學,學生無不為誦讀所營造的意境、傳達的情感哲理所震撼,無不為誦讀教學那課堂上自己有創造性誦讀表演而喜悅,無不為課堂上可以自由地暢所欲言發表見解進行賞析爭論而驚歎,學生髮現原來語文課竟是如此迷人、如此美妙,誦讀教學引入的竟是如此奇妙的一個天地,由此產生高漲的熱情與濃厚的興趣,引發迫切學習的強烈願望,激發學生更旺盛的求知慾,在課堂上進行探究學習。

  2、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正因為古詩文教學要通過誦讀來傳達作品的精神,而作品所表達的主題、思想、情感等因誦讀者的生活閱歷、知識經驗等方面的相異會有不同理解,而且許多作品本身存在理解的多義性,這些都為學生積極主動參與,進行創造性地誦讀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在這裡,學生的求知慾被激發,他們可以依據誦讀教學所提供的作品作藍本,進行創造性的發揮。作品基調的把握、情感的控制、聲音高低快慢輕重的處理,靈活地加以運用,展示出自己心目中所理解的創作品。像《歸去來兮辭》、《兵車行》、《蜀道難》等的誦讀由於學生的富有個性特色的演繹而顯得精彩紛呈。這個過程是學生的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生又充分調動起了自身的文化、生活、思想素養進行盡情的演繹,更富其創造性。而這積極參與的創造性的二度創作,又正是文學作品所夢寐以求的實現讀者參與感知的最高境界,而誦讀教學在學生積極性創造性得以發揮的同時實現了這個目標。

  3、激發學生潛能,開發學生智力

  誦讀教學在對學生進行情感的激盪之後,一個重要的環節,還在於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鑑賞評析,進行理性的思考。在這個環節,誦讀教學採用積極開放的形式,以民主的方法,讓學生暢所欲言,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看法,進行質疑解疑。在這樣的課堂上,由於寬鬆的環境和放鬆的心境,加上教師的不斷鼓勵,師生間平等對話,學生願意發表見解和主張、敢於發表見解和主張,學生潛在的能力就得到施展,才能得以發揮。《琵琶行》鑑賞時,學生對詩中小到詞語、大到景物描寫及人物形象等理解的或不理解的問題紛紛拿來進行交流,同意的、不同意的競相發言,在你來我往的爭論中,問題一一得以化解。學生因爭辯思維變得活躍、變得條理清晰,因爭辯而變得善於以理服人,因爭辯而變得多思勤思、考慮全面不偏頗,因爭辯而變得敏感靈活,從而使思維得以鍛鍊,口頭表達能力得以提高,智慧也得以開發。

  4、陶冶學生情操,塑造學生健全人格

  誦讀教學所吟誦的千古美文是我國古代最優秀最傑出的文化,吟誦鑑賞之中,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優秀的品質時時激盪著學生、滋養著學生的心靈,陶冶著學生的情操,使學生的的精神得以淨化,道德得以規範,品質得以高尚。與此同時,誦讀教學又以學生自己的理解而創造性地演繹作品抒寫的豐富複雜的情懷,學生在與作品作者同悲歡共喜樂中,這些千古不朽之作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情操。

  而誦讀演繹之後對作品的的鑑賞,一方面鑑賞評判本身,要介入學生對作品真善美、假惡醜的判斷,由此不斷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學生在明辨是非曲直中身心得以健康發展。另一方面,誦讀教學所營造的既讓學生民主地大膽地發表見解,又互助合作地互相探索的做法,也使學生有主見、不隨波逐流,又能團結協作的人格的形成有了可能。

  三、古詩文誦讀的技巧與方法

  要取得迷人的魅力,誦讀的技巧與方法也要講究。

  1、特定意境的營造

  營造與所誦讀古詩文相應的特定意境,可以幫助學生快速進入所誦讀作品的氛圍,更能直覺地感性地讓學生對作品有一個準確的第一印象。特定意境的營造往往具有暗示性、提示性,它是讓學生直達作品核心的一種有效方法,用這種方法,運用於教學,有較好的效果。如《歸去來兮辭》意境營造法,先奏出伴著鳥聲水聲、瀰漫著田園氣息的音樂作為背景,接著以“鳥鳴聲婉轉悅耳,音樂聲悠揚動人。這來自天籟般的聲響,彷彿讓人置身於美妙的讓人忘掉一切的大自然的懷抱中……”匯入以自然美抒情言志的話題,然後朗讀回顧借自然美景來抒發心志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描寫月光荷葉的段落,再串起同樣有月光荷葉意象的王維的《山居秋瞑》,接著以《山居秋瞑》是一個世外桃源所在的問答引出陶淵明,由此走進陶淵明。接下來教學《歸去來兮辭》中對自然美的誦讀鑑賞,對所抒感情領悟變得更為順理成章就得力於這意境的營造。而且這種營造特定氛圍時,注意把單篇詩文放入同樣寫此景此情的大背景中的方法,可使學生更全面更深刻的進行理解,感悟也就更深刻。

  2、再現作品時輔助手段的運用

  為了更好地表現作品,再現作者心靈,藉助各種輔助手段,可以使作品的感染力更具震撼性、更具衝擊力,從而更深的打動人心,讓人難以忘懷。像我的《歸去來兮辭》、《琵琶行》、《遊褒禪山記》等古詩文教學,都用相應的音樂配音,而且又以多媒體畫面配合,再配以現場誦讀,教師讀、學生讀,這音樂、畫面、人聲的組合具有更為強烈的表達效果。

  3、誦讀技巧的把握

  ①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調

  要使誦讀具有感染力,傳達出自己的感受,傳達出作品的神,關鍵的一點,是要把握好作品的感情基調。就像你如果不瞭解白居易《琵琶行》中感傷的情感基調,就無法把離別之愁,琵琶聲之悲,身世之悲,同病相憐之悲,觸動自身坎坷之痛之悲,一層一層傳達出來。如果你不瞭解李白《將進酒》那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於是滿腔不合事宜借酒興詩情,來一次淋漓盡致的發抒,就不能表現那既豪放又感傷的複雜情懷。

  ②體會人物的性格特徵

  瞭解古詩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徵,揣摩人物的語言口吻,可以細緻入微地傳神地再現作品,達到更為動人的效果。如把握《詩經•衛風•氓》那女子的痴情、專一、勤勞、善良,被棄後的堅強、果斷,把握《孔雀東南飛》裡劉蘭芝的忠貞、專一、善良、倔強,焦仲卿的專一、善良而懦弱,可憑藉富有個性的形象的使作品的警示力量更突出。如若能體會《項脊軒志》中母親那慈愛的關切:“兒寒乎?欲食乎?”;祖母那憐愛、讚美及殷切的期待:“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妻子傳達小妹之語的天真中含好奇與頑皮:“聞姊家有閣子,且何為閣子也?”並把這些人物的性格、口氣準確地表現出來,更能突出那言猶在、而母親、祖母、妻子那人已去的那種刻骨的悲痛,更讓人潸然而淚下。

  ③注意作品的風格特徵

  古詩文作品因時代不同、人物不同,或同一人物的時期不同,其作品都會呈現出不同的風格特徵。或豪放,或婉約;或浪漫,或現實;或輕快明麗,或沉鬱悲壯……誦讀時注意對作品的風格加以仔細地體會,可更好地演繹作品,傳達出作品的神韻。

  4、處理好語言的聲音表達

  古詩文誦讀要有極強的感染力,還要處理好誦讀的停頓、語速、重音及語氣。

  詩歌的誦讀,節奏的停頓尤其重要,節奏停頓要注意連而不斷,並且要注意為加強語氣、闡明觀點、表達感情作邏輯的停頓。語速的快慢安排要依情節發展與感情的表達靈活處理。一般情節緊張、情緒歡快昂揚時快,情節舒緩、情緒憂鬱悲傷時慢。重音的處理,要結合句子找出規律,以更好地表情達意。如謂語動詞、表性狀程度的狀語、表性狀強調的定語、表結果或程度的補語、疑問代指示代詞等要重讀。至於語氣語調,只要理解作品中祈使、陳述、疑問和感嘆句的作用,靈活處理,一定會為誦讀添彩。

  5、誦讀方式的選擇

  各種不同的誦讀方式,在古詩文教學中有著不同的作用。

  ①範讀 教師或學生的在教學起始時的誦讀,它起拋磚引玉的作用,能架起作品與讀者的心靈交流的橋樑。

  ②獨誦 讓學生進行個體表演,可展示學生的才華,體現學生全身心投入、調動文化積累、生活經驗、思想素養的二度創作的成果。

  ③男聲齊誦、女聲齊誦、男女聲輪流誦、男女聲合誦、獨誦與合誦的結合 根據作品的特點,靈活的加以運用,可起到如同交響樂般的奇妙效果。

  ④誦讀比賽 激發學生的誦讀激情,補充課堂教學的閱讀數量,拓展視野。

  是一門藝術。對於曾經哺育出了既具有豐富的文化修養,又具有傳統美德的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古詩文,如何通過,讓這棵滋養我們先人的大樹開出新的奇葩,在繼承中發展,在傳統中融入現代意識,更好地在培養人、教育人、陶冶人、美化人方面作出貢獻,還須不斷實踐與探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