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鱘怎麼養中華鱘的習性

  中華鱘生命週期較長,最長壽命可達40齡。是中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也是活化石,那中華鱘要如何人工飼養呢?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中華鱘的飼養方法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中華鱘的飼養方法

  1***水溫

  中華鱘是一種適應於水溫範圍相當廣的溫水性魚類,在人工養殖的條件下,中華鱘的生存水溫為0—37℃,生長適宜水溫為13—25℃,最佳生長水溫為20~22℃。親鱘適宜催產水溫為17~24.5℃。魚卵最佳孵化水溫為17—21℃。入冬之後,當水溫下降至9~6℃時,中華鱘攝食量很少,生長停滯,甚至出現體重下降的現象。立春前後,水溫逐漸回升至10~13℃,開始少量攝食,生長緩慢。清明之後,水溫回升至15℃以上,攝食開始活躍,生長加快。當水溫達到33~38℃時,中華鱘反而不能正常活動。

  ***2***含氧量

  中華鱘對溶氧量要求較高,一般要求水中的溶氧量在5毫克研以上。如果當水中溶氧量下降至4毫克/l時,中華鱘的食慾就下降;當溶氧量繼續降至3毫克研或降至3毫克/升以下時,中華鱘攝食量迅速減少,甚至停止攝食,嚴重者發生活動遲緩、昏迷、甚至窒息死亡。值得指出的是,水的溶氧量變幅大的肥水,不應作為培育中華鱘仔、幼魚的水源。

  ***3***pH

  中華鱘適宜於在pH為7.0~8.0的弱鹼性水中生活。當pH下降時,就意味著水中二氧化碳的增多,酸性增大,溶氧量降低,這對於要求較高溶氧量的中華鱘不利;當pH過高時,會使水中氨氮毒害作用加大,對於養殖中華鱘也不利。

  ***4***鹽度

  中華鱘為廣鹽性魚類,耐鹽度範圍較廣,在自然條件下,往來於鹹水與淡水水域之中,在淡水中繁殖,在海水裡生長。

  ***5***光照強度

  在垂直游泳階段,魚苗有極強的趨光性。轉為底棲後,趨光性消失。一般光照強度對仔、幼鱘的培育沒有明顯影響,但要儘量避免夏天強光直射水池而引起水溫的急劇上升,養殖水池上方要設定遮陽設施。

  ***6***底質

  仔、幼鱘對底質的要求較高,要求池底很光滑,無汙染;成鱘對底質的要求不很嚴格,泥沙底質即可。

  ***7***透明度

  透明度反映了水中浮游生物、泥及其他懸浮物質的數量。在仔、幼鱘培育階段,透明度應控制在40~60釐米為好,要及時清除排洩物和加強日常管理;在成鱘飼養階段,透明度控制在30釐米左右即可滿足其要求。

  ***8***氨氮

  氨氮主要是由養殖池中的有機物質分解而來。中華鱘長期生活在氨氮較高的水中,會出現活力減退、生長不良、引起爛鰓等病症,甚至導致大批死亡。對於仔、幼鱘,氨氮最好不超過0.2毫克/L。

  ***9***水流

  中華鱘仔、幼魚,沒有明顯的溯水上游的習性,較喜歡集中在流水口。面積為3~10米2的養殖池,水流量以10~20升/分為宜。

  ***10***流速

  中華鱘產卵時的平均流速都在1.0-2.0 m/s範圍內,且流態都十分的複雜,一般都是在河道轉彎處且有深潭的地方進行產卵,流場都有漩渦,且有著較大的卵石塊。

  中華鱘的繁殖方式

  中華鱘是典型的溯河洄游性魚類。平時生活在東海、南海的沿海大陸架地帶,在海中生長髮育。當雄魚長到9至18歲,體長為170釐米,重為50千克以上,雌魚長到14至26歲,可達到初次性成熟。開始成熟的個體於7-8月間由海進入江河,在淡水棲息一年性腺逐漸發育。

  據研究,在產卵群體中,雄魚年齡一般為9-22歲,體重40-125千克;雌魚為16-29歲,體重172-300千克據觀察,中華鱘每年平均增長速度較快,雄魚5-8千克,雌魚為8-13千克。但從幼魚長到大型成魚需8-14年。其性成熟較晚達到初次性成熟,就可以繁殖後代了。

  通常產卵群體中,雄魚年齡組為9-22齡、體長為1.7-2.4米、體重為40-125千克;雌魚年齡組為16-20齡、體長為2.4-3.1米、體重為172-300千克。懷卵量大,個體絕對懷卵量達30.6萬-130.3萬粒,平均為64.5萬粒。9-11月份至江上游產卵。產卵期需在水溫18.0-20.5℃、含沙量0.715-0.915千克/米3、流速為2.2-2.6米/s、透明度為4-6釐米、pH8、溶氧量9.2米l/L、水深5-19.8米的河流。在長江比較集中的產卵場是在金沙江的宜賓-屏山地段。屬一次排卵型別。產粘著性沉性卵,卵粘在石礫上孵化。成熟卵橢圓形、綠褐色。卵徑約3.6毫米。受精卵在水溫17-18℃時經123-140小時可孵出仔魚。產卵後親魚多數迅速離開產卵場至下游和河口區棲息。

  產卵以後,雌性親魚很快即開始降河。親鱘在生殖期間基本停食,產出的卵為粘性,粘附於江底岩石或礫石上面,在水溫17-18℃的條件下,受精卵約經5-6晝夜孵化。剛出膜的仔魚帶有巨大的卵黃囊,形似蝌蚪,順水漂流,約12-14天以後開始攝食。再年春季,幼鱘漸次降河,5-8月份出現在長江口崇明島一帶,9月以後,體長已達30釐米的幼鱘陸續離開長江口淺水灘塗,入海培育生長。生命週期較長,最長壽命可達40齡。

  中華鱘的生活習性

  中華鱘形態威猛,個體碩大,壽命較長,最長命者可達40歲,是淡水魚類中個體最大、壽命最長的魚。中華鱘進江後,必須在江裡滯留一年,於第二年10月到達產卵場所。在這一年裡,中華鱘並不是一直溯江而上,而是時遊時停,有時在河道坑窪處潛伏几天不動。第二年秋季上溯至江河上游水流湍急、底為礫石的江段繁殖,繁殖群體聚集於產卵場繁殖。

  中華鱘為底棲魚類,屬於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的雜食性魚類,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動遲緩的底棲動物為食,包括蝦蟹、魚類、軟體動物和水生昆蟲等。因生活環境的不同食物種類也有所不同,幼魚在長江中、上游江段主要以搖蚊幼蟲、蜻蜓幼蟲、蜉蝣幼蟲及植物碎屑等為食,到了河口鹹淡水域中的幼魚則以蝦類、蟹類及小魚為食。親魚洄游期間不攝食。在長江口外近海水域,中華鱘攝食強度增大,通常在3-4級,食物以魚和蟹為主,還有蝦和頭足類等。

  《本草綱目》中對其食性的記載為:“其食也,張口接物,聽其自入,食而不飲,蟹魚都誤食之”。實際上中華鱘是靠口膜的伸縮將食物吸入,食物物件多數是生活於泥表或陷藏在泥渣中的各類小型動物。中華鱘從海洋進入江河的整個洄游和滯留期間,基本上不攝食。因此,中華鱘在淡水中的能量消耗和性腺發育所需的營養,依靠它在進入淡水前體內積累的大量脂肪等物質。因而,在淡水中,愈接近成熟的個體,身體就愈消瘦。

中華鱘的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