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淺談演講與口才

  眾所周知,演講並非一般性的說話,它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需要你悉心地去加以學習和把握,才能漸入佳境、徜徉於聖殿之中。下面小編和大家一起了解演講與口才吧。

  淺談演講與口才一: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

  一提到演講,人們隨之而想到的便是“口才”,認為口才是進行成功演講的前提條件。同時,有人用了一句簡單、通俗的話給口才下了一個定義:會說話。繼而又說演講便是在“大庭廣眾之下說話”。我們也不能說這個定義沒有道理。因為,歷來沒有哪一個人去獨自一個人發表演講的。沒有聽眾,你的觀念和情感又傳播給誰呢?因此這個簡單而通俗的“定義”的確還是有一定說服力的。

  有人或許會產生這樣的疑問:世界上誰不會說話呢?啞巴是極個別的,口吃也能矯正,一兩歲的幼兒大多已經開始說話,難道這還是一門本事、一門學問、一種藝術?值得去學習和鑽研嗎?

  事實上,我們一般意義上所說的會說話是指說話的能力,確切他說是能說話,而“會說話”的本意則是善於說話,換言之指說話的技巧極佳。顯然有準備的講話,可喻為順水行船,要求在風浪中不搖不晃,已屬不易;事前毫無準備的即興講話,則如逆水開頂風船,要求更高。如果你參加一項大型社交活動,臨場被邀請發表意見。既要講得中心明確、重點突出、條理清楚、層次分明、措辭妥當、語言簡潔、流暢;同時又要做到抑揚頓挫、輕重疾徐、有板有眼;還要將你心中的真知灼見、喜怒哀樂、甜酸苦辣,闡述得中肯、精闢,表達得淋漓酣暢、恰如其分,具有較強的說服力、感染力..這是一件何其困難的“差事”?正如俗話所說“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

  如非平日訓練有素,誰能臨場應付自如?至於辯論演講,雙方磨礪以須,脣槍舌劍,據理力爭;不同的觀點,針鋒相對,短兵相接:一方面要嚴加防備,避免被對方抓住一言一語的把柄以發起猛攻;同時又要敏銳觀察對方虛實,尋找一詞一字的漏洞,準備隨時出擊。這就需要更好的演講才能。在重大的政治鬥爭、外交鬥爭中,口才尤其重要,真可謂“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

  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一言興邦,一言喪邦”。

  因此,演講決非單純的口舌之功、雕蟲小技,而是高智力型的複雜腦力勞動。它是有目的、有計劃的在大庭廣眾之下發表意見,使見解一致的聽眾更堅定其原有的信念。同時,力爭不同見解的聽眾動搖、放棄、改變其原有的思想觀點,心悅誠服地接受你的意見。

  位元·阿爾曼對演講的認識可視為一種非定義性的概念,他說:“我們盡最大努力,把自己所思所想表達出來,將自己的感情和觀念,經由個人與個人的關係,或通過公眾場合,讓別人清楚地發現你的才能..你會逐漸發現真正的自我,同時也給別人帶來一種前所未有的衝擊與新現象。”

  淺談演講與口才二:口吐蓮花,從別人的眼睛裡發現自己

  從上面對演講的非定義性概念可以引申出演講的目的。一方面演講是讓聽眾接受你的情感、觀點和主張,如前蘇聯一位學者所說“人的感情首先是被人所接納”。讓人接納你的情感並非易事,因為任何一個人,特別是成年人,他們都有自己的人生觀念、處世之道,想輕易改變他們的固有觀念可以說比登天還難。然而,成功的演講卻能以扣人心絃的話題和鼓動性的言“籠絡人心”,讓人在激動和忘我的境地中欣然接受你的觀點。這是演講的魅力所在,也是演講目的之根本所在。

  下面我們要重點探討一下演講的另一個目的——自我確認。當演講者在發表演講、為人接納的同時,演講者也達到了另一個比較隱蔽的目的,即通過演講體現自我——既展示自己的才華和魅力,又在演講中發現真正的自我,而後者所帶給演講者的樂趣和自信可以說是美妙無比的,是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

  聽起來這種說法有點抽象,而抽象、空泛的東西是難以被接受的。那麼,在此不妨先舉例說明。戴爾·卡耐基在他的一本有關演講口才訓練的書中記敘了這樣一件事:

  在我們的訓練班中,來自年華達州的邁克爾是一個極為活躍的人物。最初認識他的時候,是在我們的一名教師主持的文學沙龍上。那是晚上,大家正在互相交流新近作品時,他敲門進來了,並當著在座的20 多名學員作了簡短的自我介紹,然後他便向我微笑。那是一種善意而友好的微笑。他跟我攀談起來。然而奇怪的是他並不與我寒暄,而是繪聲繪色他講故事給我聽,在他的故事中,有許多令人欣賞不已的小情節,顯然,我成為他的聽眾了。最後,邁克爾告訴我,那故事是他剛完成的一篇小說的概略,並且問:“您覺得怎麼樣?”然後將手中一疊稿本遞給我,“喏,就這個。”

  他似乎是迫使我讀他的小說。然而他又轉身與他人交談去了。使我感到更為驚奇的是,在沙龍結束時,這位不速之客竟成了中心人物,他站在小廳中央大聲地、極富情感地發表著演說,可以肯定,在座的每一位都已經友好地接納他了。後來,他便成了這裡的常客,而且,每一次,他都有至少5 分鐘的即興演講。

  無論他的小說怎麼樣,我們都感受到了這樣一個事實:邁克爾在推銷他自己,在向他自己推銷邁克爾。實際上,後者是他最直接的目的。

  想起來,邁克爾所有的演講或許自有其道理。然而,戴爾·卡耐基卻這樣說:“我更願意承認的是,之所以難以忘記他的表情、手勢、聲音,最主要的原因是他通過演講這種方式首先取得了自我確認。然後,他用這種事實吸引了我們。”

  正如巴黎音樂學院的學生上街演唱一樣,他們不刻意包裝自己,帶上樂器,隨便在一個街頭開始演唱,他們主要目的就是想通過與公眾接觸的方式來看見自我。

  這樣,朋友們或許就不會反對前面的說法了。那麼“自我確認”究竟為何物呢?喬治·蕭伯納說過:“在所有有關‘自我’的範圍內,信心、勇氣、克服恐懼的力量、自信的微笑和新的靈感發現構成了只有一個人能夠完全、徹底享受的氛圍和氣息,這便是對自己的認同和讚賞,而演講是這種享受的最大供給者。”

  就這一論斷,我們可以達成共識,那就是:演講本身只不過像一場正義的戰爭,它所帶來的結果便是獲得勝利與懲罰罪惡一樣的感覺和更深的頓悟——演講者與聽眾處於同一理想和感嘆之中,併為之而振奮。

  淺談演講與口才三:情感是演講藝術的眼睛

  從本質上講,演講是一門集口才、語言、美學、心理學、哲學等多方面知識和技藝的綜合性藝術。在這門藝術中,情感及其傳播應該說是其“生命線”,其重要性不亞於眼睛之於人。缺乏了情感,藝術就會失去生命力。我們不妨看看生活中的實際情況,就能夠明白這個道理。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不難遇到默默無聞而且異常呆板的人,他們或許並非才疏學淺,有的甚至是滿腹經綸。人們會說那種人是“烏龜有肉在肚裡”,即是指該人不善言辭,與他談話味同嚼蠟;缺乏主動且不說,在一問一答中,他沒有手勢,面部也毫無表情,使原本滔滔不絕、情感表達豐富的談話者也變得死氣沉沉,甚至非常尷尬。我們說,諸如此類的人無法表現、展示真正的演講藝術。

     淺談演講與口才四

        如果說演講的消極功能是表達自己,那麼其積極的功能則是爭取對方。

  通過你的演講來說服眾人,你所闡述的觀點是一方面因素,更重要的就是你豐富的情感表達方式。因為隨著演講內容的深化,你的情感也須漸次發生變化,並隨時與你的言語配合,從而達到使聽眾一邊用耳朵聽你說話,一邊用眼睛關注你的表情的目的。這樣,你也就順利達到了情感傳播的目的。要知道,這是引起聽眾與你發生共鳴的先決條件。

  在過去很多演講比賽中,許多演講者就其選擇的演講主題及實際講辭都是相當出色的。然而,在這些人中,演講的失敗者相當多,我曾經做過調查和分析,發現一個驚人的結果:他們都在講臺上失去了生動的表情,像學生為完成任務背誦課文一般,這是什麼演講!試想,這樣平淡的演講難道能贏得評分者的青睞嗎?

  由此,我們認為:演講是思想傳播的上乘途徑,而情感則是演講藝術的眼睛!除了情感是演講綜合藝術的眼睛以外,我們還認為,演講作為一門藝術,其美學特性也是不可或缺的,離開美的享受,其藝術性會大打折扣。

  首先我們來看看參與演講的三個基本要素,即演講者。聽眾。環境。就其三者的功用和相互融洽的關係而言,實際上又是一個和諧的組合,羅丹說:“在藝術中,有‘性格’的作品才算是美的。美,就是性格的表現。”那麼,毫無疑問,在這個組合中,演講者必定是這個“性格”的發源者,也是演講美學特性的集中體現。

  一次成功的演講,必須由演講者全身心的投入並用語言表達才能完成。

  在這個過程中,周圍的環境、氣氛、情調以及聽眾的情緒變化都由演講者的體態、表情和聲音來帶動而達到某種令人陶醉的高潮。其中,主旋律便是演講者的意識、觀念和情感的自內向外的流動,通過這一流動來完成演講藝術形象美的塑造。

  我們以藝術的觀點來審視演講肯定是正確的。在社會美、自然美、人的美、藝術美的諸種形式中,藝術美是一種最高形式的美。這是因為藝術美可集社會美、自然美、人的美之精華,即所謂“集天下美景於呎尺之內”、“集眾美於一身”,又可以補社會美、自然美、人的美之不足。極為成功的演講所達到的效果本身就是一部集眾美於一體的藝術作品,它不同於音樂、美術、文學,而是直接介入了人的因素,其美的感知程度與範圍更靈活、更復雜,其主要表現為聽眾的感情共鳴與演講者的自我確認和忘我的境界,以康德之言即是“瞬間的動態沉於靜謐之中,是永遠的美”。成功的演講往往在達到其積極目的的時候已不僅僅只是聽眾的共鳴與掌聲,不僅僅是演講者人的情感釋放,更重要的還是觀眾的思考和新的理想的誕生。那麼這便是演講藝術形象的美。

  另一方面,演講還具備其獨特的形式美。所謂形式美是指社會、自然、藝術中各種物質材料的美以及符合一定形式規律的組合的美。它既是一種相對獨立的美,又是社會美、自然美、藝術美外在表現的美。從這一觀點出發,我們認為,形式美不能脫離內容,對內容有一定的依附性。

  形式美的第一個方面是指構成一定形式的物質材料的美。其中有:色、線、形、音質等。與此相對應,演講在這一點上的體現表現為:演講者的精神面貌、儀表、動作神態、語音表達等。這諸多因素的協調、配合,雖與演講的題旨密切相關,卻又不與其發生直接的關係。

  形式美的第二個方面即形式諸因素組合的美,其中包括對稱與均衡、調合與對比,以及節奏韻律的多樣統一。將此移植於演講形式的因素中來,即是指周圍環境、氣氛、情調、聽眾情緒及演講者表情達意、聲音抑揚頓挫、體態、聲音的高度和諧,以一種流動的質感達成多樣的統一而給人以深刻的審美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