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哲學大學論文
管理哲學雖然巨集大,不體現為細節的“管理規則”或“管理知識”,但管理哲學是直面管理實踐的。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
管理科學、管理技術與管理哲學
摘 要:管理哲學雖然巨集大,不體現為細節的“管理規則”或“管理知識”,但管理哲學是直面管理實踐的。從整體論的觀點出發,不能累加“管理之知”與“管理之術”而成“管理之道”,而應該從哲學的角度展開對“管理之道”的研究,這就是管理哲學作為一門學科存在的意義。
關鍵詞:管理之知;管理之術;管理之道
管理學家德魯克曾提出著名的“管理的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的觀點,明確指出作為管理科學的“管理之知”在管理實踐中的侷限性,他說:“當管理科學首次出現時,管理人員曾為之歡呼。從那以後,出現了一種嶄新的職業——管理科學家。他們有自己的專業協會,有自己的學術雜誌,在大學、商學院中有管理科學這門學科,但是,管理科學卻使人失望,迄今為止,它未能實現其諾言,並沒有為實際的管理工作者帶來革命性的變化,事實上,很少有管理人員重視它。”本文從“管理之知”、“管理之術”與“管理之道”的角度論述管理科學、管理技術與管理哲學的區別,並試圖說明只有“管理之術”和“管理之道”才是真正面向實踐的管理智慧。
一、管理科學與“管理之知”
求真是科學的目的。按照傳統的說法,科學是用仔細的觀察和實驗收集的“事實”和運用某種邏輯程式從這些事實中推匯出的定律和理論。科學概念的形成有其歷史,在這一過程中物理學家伽利略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伽利略認為,觀察的事實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人們承認的宇宙模式,但是,在伽利略看來,重要的事情是接受這些事實,並且建立符合這些事實的理論——這就是科學,科學問題起源於人類在認識世界中產生的困難。科學所要解決的主要難題,在伽利略看來就是不斷修正這些“宇宙模式”,使之符合人們觀察到的經驗事實——這就是求真的過程。具體到管理領域,管理科學是對管理現象的科學解釋,或者說,管理科學的目的是在求真的過程中獲得“管理之知”。
二、管理技術與“管理之術”
致用是技術的目的,技術問題起源於人類在改造世界以符合人類需要的過程中實際遇到的困難。技術問題產生於人類實際的或潛在的需要與當前條件不能滿足這種需要的矛盾,也就是改造世界的實踐目標與現有條件不足以達到目標的矛盾。解決問題就是想出方案,想方設法加入主觀努力、技術思考和物質手段,以便達到目標。因此,與科學問題不同,要解決人們在改造世界中產生的矛盾,就需要從現存的東西推理到現時還不存在的東西如技術工具、解決方案等,而不僅僅是對現存的東西進行解釋。具體到管理領域,管理技術的目的就是“致用”,通過管理技術制定一系列的工具、手段、規則等來實現管理的具體目標,這可稱之為“管理之術”。
並不是所有“管理之術”都來自於“管理之知”,企業家的創新,也很少是從管理科學中推匯出來的,例如電子商務盈利模式、豐田的看板式管理方法等看起來都不像是從管理科學中推匯出來的,而更像一種結合了經驗、文化與靈感的混合物。從理論自身來看,一些極為重要的管理理論,其產生過程也沒有遵循科學—技術—經濟發展的線性模型,例如法約爾的一般管理理論就更像是一個完善的“技術解決方案”。
三、管理哲學與“管理之道”
在管理科學、管理技術與管理哲學的關係中,作為“管理之術”的管理技術並不全部都來自於作為“管理之知”的管理科學,這闡明瞭德魯克“管理的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的邏輯基礎,然而,是不是作為“管理之術”的管理技術就能完全把握管理的本質呢?這需要我們從整體論的角度來認識管理。
整體論作為一種哲學思想,可以追溯至亞里斯多德,同時它也是東方自然觀和思維方式的基本特質。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整體論,但各種整體論所共識的基點是“非加性”,即整體不是部分的加總。基於非加性,當我們逐一清楚了計劃、組織、領導與控制之後,也許我們仍然不能實施管理,再往下一層,當我們弄清楚了SWOT、環境、目標之後,也許我們仍然不能實施一個完整的計劃,換言之,管理是一個整體。從“管理之知”的角度看,管理不等於有關組織行為、戰略、營銷、財務知識的簡單羅列;從“管理之術”的角度看,管理並不是所有細碎的管理規則的疊加。
管理作為一個整體,其中的因果關係是極為複雜的,多種原因與結果關係共存,存在著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和多因多果等現象。在自然界中,同樣是適應自然界的水生環境,自然界發明了幾乎無限多的水生生物,它們的身體結構存在無線差異。而在管理實踐領域,同樣是適應市場競爭,企業家們可以發明出多種多樣的應對方法,它們絕不是某一領域知識或規則的簡單疊加或複合。換言之,當進入到一個企業的整體環境裡,我們需要重新思考以前在組織行為、戰略等各個分支領域內的知識或規則的適用性。
另外,在傳統的管理科學中,我們通常強調上行因果關係,上行因果關係的本質是從部分來解釋整體,認為整體是由部分所構成,因此,整體的因果關係能夠分解為部分之和。然而,在整體論中,還存在由整體到部分的下行因果關係,例如,在社會中人的行為受社會道德與規則的約束,主要約束力不是生理或心理因素。所謂下行因果關係就是處於低層次的所有過程受到高層次規律的約束,並遵照這些規律行事。因此,管理的研究應該從整體的“管理之道”下行至“管理之知”和“管理之術”,而非相反。
佛學意義上的“道”,有幾個含義,其一指的是“能通”的意思,即達到目的的途徑,例如通向天、人、阿修羅的是三善道,通向地獄、惡鬼、畜生的是三惡道;其二指的是真理;其三指的是修行的方法。道家將“道”提升為萬物的本體和來源,這剛好符合整體論中的下行因果關係,“道”雖然難以精確說明,但是,“道之為物,惟恍惟惚,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從這個意義上,“管理之道”就是對管理作為一個整體的規律性的理解,它包括對管理的本源、根本目的和根本手段的追問,因此,對“管理之道”的探尋屬於管理哲學的範疇。
作為強還原論者的溫伯格強調:你若想弄懂世界為什麼是這個樣子,那你就必須弄懂基本粒子為什麼會是它們現在這個樣子。現代物理學已經證實溫伯格觀點的錯誤性,微觀粒子的不確定性具有內廩的特徵,著名的海森堡測不準原理就是關於微觀粒子不確定的極好表達。只不過大量微觀粒子的運動在常態下的統計現象,才導致在巨集觀世界中我們經常感受不到那種不確定性,即便如此,複雜系統所揭示出的混沌、突變仍然經常提示我們這種不確定性的存在。曾經被認為是自然科學基石的物理學尚且如此,涉及到人類社會活動的管理領域也理應如此。
下一頁分享更優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