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公冶長讀後感參考範文

  通過學習和背誦《論語》公冶長篇,對於人們在生活中、學習工作中都有較大啟發。下面是小編整理分享的論語公冶長讀後感,歡迎閱讀!

  論語公冶長讀後感篇一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顏淵和子路陪侍在孔子身邊。孔子說:何不各自談談自己的志向?子路說:我願意把自己的車馬裘衣與朋友共享,即使損壞了也不後悔。顏淵說:我願望是不自誇德行,不自表功勞。子路說:希望聽聽老師的理想。孔子說:老年人得以安樂,朋友得以信任,年輕人得以關愛。

  讀後感:

  子路修養在外,注重形體的仁義,視自私為恥;顏回修養在內,注重本義的仁義,視自滿為恥;孔子修養無形,注重自然的仁義,視自欲為恥。可見,子路誌在他人評價,“與朋友共”未得兼濟;顏回志在我心無悔,“願無伐善”仍屬有心;孔子志在兼善天下,“安、信、懷之”於民福祉。

  《道德經》對上善若水解為:“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是無形無體的,至上善行就象水潤萬物一樣無聲無息,又不從萬物中要求回報。而人的本性,容易受形體的影響,這就常常因欲而生爭,因爭而生尤,因尤而生惑。老子倡導人性上善,就是要去除形體上的拘束,無私的心法才會形成,只有逝去“有”,才會表現“無”,人的真品德才會表現出來,從而達到大德大善的境界。孔子的理想,與老子的“上善若水”相吻合,因為無私、無慾、無我而存善。

  仁行千里,兼善萬物而不伐善;義布天下,廣惠萬物而不施勞。細品孔子的理想,不禁為其寬廣的胸懷而嘆,聯想到近代的雷鋒、焦裕祿,其品行自然非一日之功。

  論語公冶長讀後感篇二

  公冶長,姓公冶名長,齊國人,孔子的弟子。

  本篇主要還是以仁德為主,從各個方面去探討仁德的特徵。其中有很多著名的句子,如:“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思而後行”等。這些在以前的教材中都出現過,對人們的影響還是很深遠的。

  第一個評論人物就是公冶長,雖然坐過牢,但是並不是他的罪過,所以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對於公冶長的瞭解,孔子是他的師父,我想他肯定做了全面的瞭解和評價,所以才會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看待一個人不是去在乎身份、地位、錢財,而是去看他是否具有最基本的仁德。

  第二個評論人物是南容,姓南宮名適,他也是孔子的弟子。雖沒有具體說明他到底是哪方面突出,但還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給了他,無形中對他也做出了很高的仁德評價。

  第三個評價的人物是子賤,這個人真是個君子啊,如果魯國沒有君子,那他的優秀品德又是從哪裡學來的呢?言外之意說自己就是個君子,子賤是他一手調教出來的有仁德的弟子。

  對於孔子評價的方面,去衡量人的仁德,在這一章節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對於一些不良的品行,還是在看過這一章後能做以悔改,希望人人都是個具有仁德之心的人,那麼這個將會是多麼的美好!

  論語公冶長讀後感篇三

  本週我學習背誦了《論語》公冶長篇,裡面對我在生活中、學習工作中都有較大啟發。下面對感受較深的幾句說說自己的見解。

  1、【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孔子評價學生子賤時說:君子就是子賤這樣的人,如果有人認為魯國沒有一個君子,如果子賤不是君子,那還有什麼人可以稱得上是君子呢?

  我從這句話語中瞭解到,孔子對子賤這個學生的道德操守是完全讚賞的,所以,孔子以十分肯定的語言說子賤是“君子哉若人”,即:君子就是子賤這樣的人。在《論語》的前四章裡面,關於對君子的論述就有十二次之多,當然在《論語》的後十六章之中,有關君子的論述還會見到更多,由此可知,孔子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標,就是要求把學生培養成為君子,而現在子賤已經成為了君子,孔子已經看到了自己的教學成果了,老人家的心裡別提有多麼的高興與自豪了,所以又說:“斯焉取斯?”即:如果子賤不是君子,那還有什麼人可以稱得上是君子呢?舍子賤還有誰呢?這是孔子十分自豪的表白與讚歎,這就是一位真正的園丁之心聲。

  我們學習《論語》,就應該對君子有一個十分清晰的概念與描述,可是,整篇《論語》對君子的概念與描述,可以說句句說君子,句句作君子,句句是君子的概念,句句是君子的品德。也就是說,儒家的教學,就是以培養出君子這己任,儒家這種教學的責任,其本身就是君子的行為、君子的品德。所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次以個人的名字命名的“國際孔子教育獎”,就是對孔子的教育成果的最真誠的認可,當然這也是我們每一箇中國人的自豪和驕傲!由此可知,孔子的教育智慧,在當今的世界上,仍然是無可替代的真理!

  2、【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有人對孔子說:“冉雍的仁道是不錯,但是他的口才不好。”孔子回答說:“一個人的口才是幹什麼用的?如果覺得口才是為了和人家爭辯的話,就會常常讓人感到討厭。一個不知仁道的人,就是口才很好那又有什麼作用呢?”

  做人到底是仁道重要還是口才重要呢?孔子在這裡很明確的告訴了我們是:“不知其仁,焉用佞?”即:一個不知仁道的人,就是口才很好那又有什麼作用呢?由此可知,孔子是把仁道擺在第一位的,只有以仁道為前提之下,如果口才也好,那才是好上加好;如果不講仁道,就是口才很好的話,這對一個真君子來說——不重要。為什麼?孔子在這裡為我們做了回答說:“御人以口給,屢憎於人。”有一句話說:“聰明反被聰明誤。”所以,沒有仁道的人,其口才再好,也只會是“屢憎於人”的結局。

  這個向孔子評價孔子的學生冉雍的人,說冉雍是“仁而不佞”,從這一點上分析,證明古人也是喜歡能言善辯的,也是喜歡戴高帽子的,看來古今的人都是一理!因為現代人的這個愛好能言善辯、愛好戴高帽子的這個習性,有過之還無不及。

  孔子教育我們後人要仁道和口才兼得,不可舍仁道而只要口才,可是我們現在的人,完全是隻重口才,而仁道就完全免談了。在現實生活中,那些能言善辯的人,往往能夠找到很不錯的工作,而那些所謂沒有好口才的人,要想為自己謀一份職業也是特別難的事情,就是能夠找到一份工作,儘管其工作也乾得很出色,那也是很能升職的。當然這種選拔、任用人才的方法,是完全違背用人規律的,所以,凡有智慧的人需慎重,莫虛浮。


論語公冶長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