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第三章讀後感

  論語第三章,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篇一

  第三章 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此句須反覆誦讀,方能真正體悟聖人之殊勝意。“仁者”是儒家價值的中心,人希賢、賢希聖、聖希天是士君子的成人之路,也是人性自覺、自尊的必然選擇。賢人、聖人、天人構成了儒家價值的果位次第,層層遞進。發什麼心,成什麼果。

  孟子說過一段話:“君子與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於,他內心所懷的念頭不同。君子內心所懷的念頭是仁,是禮。仁愛的人愛別人,禮讓的人尊敬別人。愛別人的人,別人也經常愛他;尊敬別人的人,別人也經常尊敬他。假定這裡有個人,他對我蠻橫無禮,那君子必定反躬自問:我一定不仁,一定無禮吧,不然的話,他怎麼會對我這樣呢?如果反躬自問是仁的,是有禮的,而那人仍然蠻橫無禮,君子必定再次反躬自問:我一定不忠吧?如果反躬自問是忠的,而那人仍然蠻橫無禮,君子就會說:‘這人不過是個狂人罷了。這樣的人和禽獸有什麼區別呢?而對禽獸又有什麼可責難的呢?’……”

  如此看來,“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仁者自有大義在那裡,大義就是仁者愛人、惡人的標準。進一步解釋,“惟”是“只有”、“僅僅”的意思,有強調的語氣。“能”是“能夠”的意思,指有能力做。“好”、“惡”是動詞,分別指“喜歡”與“痛恨”。“人”與“仁者”相關,這句話就是:只有仁者能夠喜歡有仁的人,能夠痛恨無仁之人。聯絡里仁一章、二章之句義,仁是內在於人的,而且需要人自身的努力保有仁性。能夠這樣做的人就是仁者。仁外化為天地萬物之性就是化生孕育萬物之生,仁內化於社會文物制度就是禮義廉恥,在孔子的政治世界裡就是克己復禮了。所以這句話也可以解釋為只有保有仁性的人,能夠根據儒家知禮義廉恥之大義喜歡仁人或痛恨不仁之人。

  所以朱熹引用遊酢的話:“好善而惡惡,天下之同情,然人每失其正者,心有所繫而不能自克也。惟仁者無私心,所以能好惡也”。朱熹根據一般人的好惡突出仁者的好惡,仁者有其正,這個正就是那個大義吧。針對宋代士大夫的生活風氣,朱熹與遊酢所指的宋代的那個仁者就有無私心的大正大義了。其實,仁者能夠好人惡人不僅會隨著時代變化呈現出不同的意義,關鍵還在於對仁義這一話語的再闡釋罷了。成就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合格公民,也未免不至於是了。

  篇二

  要把握好與朋友的距離。“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鄉黨。朋友關係是一種非常親密的關係。真正的朋友之間用不了太多客套。但那並不是親密無間。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里仁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公冶長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顏淵從個體的角度看,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再怎麼認同,兩個人總還是不同的個體。人與人之間不可能沒有摩擦。兩個人捱得越近矛盾就可能越大,就好像擠公共汽車。

  我們都需要一定的屬於自己的空間。從朋友間的交往來看,稍微疏遠一點給雙方都留出了餘地。一方面,我們可以利用這種距離保持一定的新鮮感,另一方面,我們還可利用這種空間交更多的各種型別的朋友。把握好與朋友的距離就能把握好交友的質和量。有的人只有泛泛之交卻沒有知心朋友,有的人只有少數幾個知心朋友,交友面卻很小。他們都沒有處理好交友的距離感。

  篇三

  有幸拜讀了陳家昌教授撰寫的《論語》導讀這本書,覺得孔子在兩千多年前總結出來的道理,在當今的社會裡,又仍然那麼實用,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是一種純粹的態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昇華,對當今社會的人,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那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讀論語讓我領略到的就是這樣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在生活如何去尋找快樂。

  苦中作樂

  我以為古來善苦中作樂者莫過於孔子。試觀孔子一生,雖心懷天下而不得用世,雖才華絕代而無人能識,先後畏於匡,困於蔡,厄於陳,在適楚途中始得一覺悟,乃自衛返魯,刪詩正樂作春秋以終世,其經歷可以說是辛酸悲苦極了,然而孔子始終沒有過怨言。他抱著“君子不怨天不尤人”的堅定信念;安於“一簞食一瓢飲”的清貧生活;和弟子燕居閒談悠然論道以為樂。這種“嶷巍蕩蕩,隨之自然”的雍容氣度,“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的廣闊胸襟,真足以為萬世師表。

  既然吃苦在所難免,我們就應該樂著吃,而不是苦中吃。換一種態度對待苦難,生活會少一分苦難,多一分容易;少一分憂愁,多一分快樂;少一分痛苦,多一分甜蜜。人生在世只是短短的數十年,若經常都是在愁苦中度日,多麼不值得呀!即使再苦再累也應該學會苦中作樂。有的人感嘆教師的工作又苦又累,錢又少,但是若能幫這項工作看成一種享受,學生的進步是自己努力的成果,那我想我們的工作會開展的更好。

  苦中作樂,是做人的積極態度,是成功的奠基石,是快樂的姐妹。

  助人為樂

  儒家以“仁愛”為中心,助人為樂當然是儒家所奉行的。在《論語》中關於這些言論孔子多次提出自己的觀點以及也記載了孔子的“行”。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孔老夫子提倡助人為樂,並稱之為君子之行。孔子也說“大德必壽焉”,這是至理名言。一個人常年行善積德,身心就會健康,良好的道德情操,必然得到別人尊敬,由此產生心靈的慰藉,就會擁有知足長樂、助人為樂、自得其樂的喜悅心情,免疫功能就會大大增強,就能使人身心健康,延年益壽。孟子說:贈人玫瑰,手有餘香。荀子說:“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也”,幫助別人,別人高興,自己也快樂,所以我們每個人要儘自己的能力幫助他人。在每年的捐物中,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讓我們共同關心慈善事業。

  手捧這本散發油墨清香的《論語》導讀,在一行行一段段雋永樸實的方塊字中神遊,心裡前所未有的充實,覺得自己的內心是如此的平和、快樂。人生短暫,如何把握自己的一生,讓生命充實變得有意義,我們每一個人都需不斷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