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材插圖使物理課堂更精彩

  插圖的多和美的是物理教材的一道亮麗風景線,表達了編寫者的教育理念.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發揮教材插圖的作用,做學生髮展的引導者和促進者,今天給大家帶來了,歡迎大家觀閱。

  初中教材插圖從匯入性插圖入手

  這類插圖一般放在每節的開始,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更濃的探究氛圍,匯入新課,使學生一開始就進入角色.例如,八年級上冊第10頁首圖是小孩的帽簷直徑和帽子高度的比較,及中心圓面積大小的比較.教師可以這樣設計教學過程:首先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圖片,並提出問題:請大家思考看看,這個喜歡戴高帽子的小孩的帽簷直徑和帽子高度,哪個長度更長?第二幅圖中心圓誰的面積大?學生分組合作探究,教師參與,觀看探究結果.然後讓小組代表發言,展示各自的結果和理由.教師再用課件展示做法:先排除干擾,去掉人和帽子,旋轉線段比較.第二幅圖排除外圍圓的干擾.再移動比較.

  設計意圖:第一,多媒體技術能夠突破時空環境的限制,進行逼真的模擬,將抽象的物理現象變成生動的畫面,創造出一個圖文並茂、有聲有色、生動逼真的教學環境.第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於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第三、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合作,學會表達,學會交流.

  初中教材插圖從知識性插圖入手

  教材中插入了許多生動活潑的卡通圖,抓住學生喜歡看“小人書”的特點,讓學生去親近它,從而親近出物理知識.例如,九年級第69頁圖13.5-1,這是一幅質量很高的科學漫畫.教師可以這樣設計教學過程:激趣設計:將大胖子和瘦子站在地面上通過用定滑輪拉糧食上樓的情景做成動畫,反覆播放,從學生的笑臉上,可以看出課堂很精彩.

  資訊設計:引學生觀察大胖子拉米袋時滑輪和米袋的位置情況,導學生得出:使用滑輪時,滑輪不隨重物的移動而移動,就叫定滑輪.引學生觀察大胖子用力的情況,導學生得出:使用定滑輪的好處是可以改變用力的方向.引學生觀察分析:米袋勻速上升時,受到的力,導學生得出:使用定滑輪不省力.引學生觀察米袋和拉力作用點移動的距離。

  導學生得出:動力作用點移動的距離和阻力作用點移動的距離相等.引學生觀察滑輪的轉動情況,導學生得出:定滑輪的實質是等臂槓桿,然後利用槓桿原理證明使用定滑輪不省力.拓展設計:①大胖子受到的合力是多少?瘦子在上升的過程中做什麼運動?瘦子受到的合力又是多少?②站在地上的重力為800N的大胖子用力向下拉能吊起900N的物體嗎?說出你的理由.

  設計意圖:第一,學生賞圖、析圖、答圖,激發學習物理的興趣,營造濃厚的探究氛圍.第二,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性和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得以充分體現.這就要求教師去引導、去開發,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當學生聽到一種與自己完全不同的做法時,他的智力在接受挑戰,他的思維在接受碰撞,尤其當這種挑戰是來自同學而不是老師的時候,碰撞會更加激烈和深入.

  初中教材插圖從實驗性插圖入手

  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科學,所以新教材中配有很多關於實驗內容的插圖.這些插圖是教師指導學生進行探究實驗的寶貴財富.例如,八年級上冊第47頁圖2.4-1是演示光的折射規律的插圖,也是光學部分的重要內容,但在一般的教室裡是看不到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的,只能靠教師講解的方式進行

  .教師可以這樣設計教學過程:教師:我在教學中遇到了一點麻煩,有沒有同學想幫幫我?學生躍躍欲試,都問老師遇到了什麼麻煩.教師:請同學們翻開課本八年級上冊第47頁看圖2.4-1.在教室裡做實驗時我沒有辦法讓大家看見反射光線、入射光線,請大家以實驗合作小組為單位,解決老師的疑難.第二天,學生小組的代表都找來不同的儀器,在課堂上展示.有一種令人難忘的方法就是使用空的水瓶盛上適量的水,製作“煙霧”,效果顯著.

  設計意圖:第一,教師必須轉變觀念,相信學生的能力,把機會交給學生.第二,要讓學生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受到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的薰陶,靈活地處理探究中存在的問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

  總之,一圖激起千層浪.這就要求教師去引導,去開發,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教師要利用插圖使物理課堂更精彩,要帶領學生進入科學殿堂.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