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生活的範文

  所謂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與意境。那有哪些?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1

  在普洱茶中享受慢生活

  普洱茶的慢,另外一個方面指的是它所蘊含的生活態度。現代社會,是一個追求速度與效率的社會,人們強調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效益。對速度的過分追求,讓許多人感到焦慮、心神不寧與惶恐不安,而轉瞬即逝、過目就忘的快餐文化,又在某種程度上加重了人們的這種感受。在速度的驅使下,人們將現代生活演繹成了狂熱的快板,搖滾的節奏。於是在浮光掠影與目不暇接之中,一天天過去了,一年年過去了,行色匆匆的人們很難靜下來體會一下“緩慢”所能帶來的快樂與安詳。

  慢生活不是支援懶惰,放慢速度不是拖延時間,而是讓人們在生活中找到平衡,當然,工作重要,但閒暇也不能丟。就是因為現在的節奏太快,我們都有點感覺累了,所以才要學著放慢腳步呀,讓自己不至於太辛苦。這樣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平衡的支點。慢是快的基礎。

  事實上,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追求快,是為了生活中更好地慢,我們的忙碌,同樣也是為了更好的休閒。然而很多人卻常常迷失生活的目的,一味的快,一味的忙碌,彷彿不這樣,就不足以珍惜生命,珍惜時間。於是他們壓縮了睡眠,擠掉了休閒,犧牲了美食,讓自己成了一架上緊發條之後難以停留下來的機器。

  其實人生就是該快則快,該慢就慢下來。追求快和忙碌,其實都不是我們生活的目的,而只是我們贏得從容生活的一種手段。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應該學會忙裡偷閒,比如把心中的事放下來,約三五好友,找一處安靜的地方,將一塊老茶放進茶壺,任普洱茶獨特的醇香一點點瀰漫於整個房間。那麼即使在現實生活中忙得昏天黑地,我們也可以在普洱茶的浸泡下,讓緊張的靈魂鬆弛下來,從而尋找回許多久違的幸福。

  與其他茶的品飲方式不一樣,普洱茶的品飲也同樣講究緩慢。先是普洱茶的泡法,相比其他茶來說,也要顯得細緻一些。心急是泡不出好普洱茶的,因此普洱茶的沖泡過程,正可讓人從中體會到什麼是生活的從容、優雅與安寧。至於端起杯子來品嚐普洱茶,也不是急匆匆一口喝乾,而是要靜下心來,仔細體味普洱茶的味道。只有這樣,才可能借助那一杯小小的茶,感受到山野的、大地的氣息,重溫一段緩慢而又溫暖的時光,並於沖泡和品飲普洱茶那散淡的過程中,重新獲得一種遠離俗世的愉悅心情。

  是時候停下腳步,慢慢地享受生活了。享受親情、愛情、友情的美好,享受樹木、花朵、雲霞、溪流、瀑布以及大自然的形形色色,享受藝術、旅行、讀書等精神上的補給。將身心融入大自然中,是實現慢生活的一個途徑。

  因此,充滿了“緩慢”特徵的普洱茶代表的是一種人生態度。

  捷克人有句諺語,悠閒是人在凝視上帝的視窗。林語堂也曾在《人生的盛宴》中說道:能閒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閒。人莫樂於閒,非無所事事之謂也。閒則能讀書,閒則能遊名勝,閒則能交益友,閒則能飲酒,閒則能著書。天下之樂,孰大於是?

  而普洱茶的緩慢,天生的就是為休閒準備的飲品。

  因此可以這樣說,普洱茶要慢慢地喝,人生要一點點地過。先生的茶館是一個放慢節奏、輕鬆神經的好地方,在這裡有一種恬淡、舒緩而又愜意的生活狀態,並以一種新鮮、啟發、知性與浪漫的姿態為基調,用一種接近慢板的節奏,展示出現代人在物質生活的表層下,對精神世界的探求。呈現在茶客眼前的是一種在古典音樂中緩慢行走般的詩意生活。

  2

  茶道人生

  看吧!眼前呈現的這個杯子是否讓你眼前一亮,潔白的杯身呈圓柱形,高約9.5釐米,瓶口直徑為8釐米。杯身的側面有一個彷彿一彎新月的杯把。

  杯身上描繪了這樣一種景象:深秋後的林子裡一片蕭條淒涼,樹上葉子落光了,赤裸裸,光禿禿的樹枝毫不留情地揭露了秋天的蒼涼。一個少女緊閉雙眼,雙手緊握站在林間。格外顯眼的綠髮沒有遮住她滿臉的愁雲。她在默默祈禱,暗暗企盼,她企盼著陽春三月取代悲寂蕭條。她企盼把溫暖帶給人們,把生機灑遍人間,她正象徵著一種對光明溫暖與生命的渴望與嚮往,也正是人們所追求的崇高的精神。身邊的小貓也閉著雙眼,似乎與少年共分擔這份孤寂。旁邊的長椅子落著幾片枯葉。與之成鮮明對比的是邊上花瓶裡嬌豔可人的花朵,它們是一片死寂中為秋天氣息奄奄力挽狂瀾。

  沸騰的開水奔湧進茶杯裡,千枯的茶葉好像久旱逢甘露,立刻熔光煥發,活力四射地湧起,使人也為之振奮。雙手觸到杯壁,伴著茶杯底部音樂的響起,一股暖流湧上心頭,我端起來茶杯,用鼻子仔細去聞,一股淡淡的酸撲鼻而來,酸中夾雜著幾絲甜味,一種沁人心脾的甘甜。揭開瓶蓋,水氣嫋嫋,輕輕地喝了一口,口中頓生酸意,酸中略呈苦,仔細品味,清新的甜氣縈繞口中,久久不願散去,耐人尋味,令人回味無窮。

  仔細品味著口中酸甜苦味具佳的茶,我恍然大悟:平心而論,人生中難勉遇到辛酸與挫折,但受到這一點打擊與坎坷又算得了什麼。只有真能把辛酸與困苦忍耐著嚥到肚中,才能體味到人生真正樂趣與甜頭之所在。一口茶進肚,苦盡甘來,意猶未盡呀!樹,也不再是那美麗的畫圈。而是生活,的確,生活就是一杯茶水;清香裡有一絲苦味。既然人的一生是漫長的,那就一定有挫折,只有克服它們,才能生活在甜美中,感受到透人的清香……

  3

  禪茶即心茶 非是以茶清心,而是以心清茶

  茶乃禪者之必需,在古時,僧人們坐禪時,通常會放一壺茶在身邊,以對治昏沉。到今天,“禪茶”已經成了可以與“道”相契合的一種境界,成了高品位的文化人一種高雅氣質的體現。而現在的僧人也還保留著喝茶的習慣。那麼,究竟什麼樣的茶才配得上這“禪茶”之名呢?有人說是龍井,有人云是毛尖,有的猜是碧螺春,有的則斷言是鐵觀音……

  其實,禪者無分別,其所飲之茶,我稱之為清淨無染之“心茶”!真正的禪者每時每刻都生活在禪的境界中,都在品味心中之清茗,黃檗希運禪師雲:“終日吃飯,未曾嚼得一粒米;整日行,未曾踏得一片地。”禪者只觀自心,不問外境,古德雲“飢來吃飯,困來即眠”,不破一法,而又不為境所縛。禪者飲茶亦復如是,其意不在茶,而在乎自性清淨之心也!世間之茶,可以色、味分別其優劣,“禪茶”看的卻是禪者的境界。高者如趙州老僧,可以以茶為劍,斬斷學人之妄想。《五燈會元》卷四記載:師***趙州從諗禪師***問新到∶“曾到此間麼?”曰∶“曾到。”師曰∶“吃茶去。”又問僧,僧曰∶“不曾到。”師曰∶“吃茶去。”後院主問曰∶“為甚麼曾到也雲吃茶去,不曾到也雲吃茶去?”師召院主,主應喏。師曰∶“吃茶去。”趙州禪師語帶禪機,“到此間”即可以指所住之寺院,也可指修行之境界,僧答“曾到”,如果是說曾來過此寺院,那根本未入禪門,也只能到門外喝口清茶了,如果是自認已到了禪者的境界,則“吃茶去”則是讓其安心修道,照顧自己的“心茶”,院主以分別心,不明趙州之意,則“趙州茶”即是“德山棒”,痛打院主之妄想心,如目連之開山救母,趙州古德可謂是敲碎凡塵救心出,可惜院主根機未熟,不會師意。趙州以茶度人,可謂禪茶之最高境界也!

  後來之禪師,雖少有趙州之境界,但亦重心不重茶,此心無所住,無來亦無去,隨處都是“和、敬、清、寂”,非是以茶清心,而是以心清茶。二者冥契,頓入禪境。而凡俗之人,但求茶之外相,觀其色、嗅其香、品其味,一念心起,早墮凡塵,去禪遠矣!

  禪者之茶,但可用心品,不可以相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