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菜創業網上銷售

  在網際網路高速發展的當今社會,網際網路創業比比皆是。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內容,希望對讀者有所幫助。

  :泰安大學生夫妻回鄉創業 網上賣野菜種年入30萬元

  整齊院落,潔淨門窗,一黃一黑兩隻護院小狗搖著尾巴自在玩耍。11月6日,記者來到岱嶽區黃前鎮焦家峪村焦聖貴老家的農家小院,看到的是一派悠然見南山的田園景象。這裡是80後焦聖貴和妻子王琳琳生活和創業的地方。

  29歲的焦聖貴和妻子放棄事業單位的穩定工作,憑著吃苦耐勞的闖勁和誠實守信的理念,回家鄉發展野菜種植、富硒作物種植、食用昆蟲養殖及林下食用菌養殖等。

  麵條菜、菜用板藍根、柳蒿等野菜你或許品嚐過,養心菜、地參、黃秋葵、人蔘菜、水芹菜,這些不少人聞所未聞的養生野菜也被引入泰安地區規模種植,如今焦聖貴擁有30畝野菜地,用於培植和繁育。他倆發揮大學專業特長,通過網路推銷野菜及野菜種子,年賺30萬元。

  放棄事業單位工作,回鄉創業獲稱讚

  焦聖貴和妻子王琳琳是大學同學,妻子是新泰人,兩人一起畢業於泰山學院,分別考上了泰安和新泰的事業單位,但是在2011年,兩人毅然放棄優越的工作環境,選擇回家鄉自主創業。

  “老人的思想就是求穩,我多次勸孩子別輕易放棄工作,就是勸不動。”焦聖貴的父親對記者說,村裡的孩子走出去,親戚朋友都希望他們留在城市,再回到村裡,親朋好友都沒法接受。“這孩子自己有主意,也不和家裡多商量,但是隻要他想做的事情,就一定有衝勁做好。”即便如此,焦聖貴的父親也是在焦聖貴創業一年後才理解了他。

  憑著吃苦耐勞的闖勁和誠實守信的理念,夫妻倆贏得了許多客戶的信賴。焦聖貴夫妻倆有了30畝野菜田地,通過網路銷售發展起一條致富路,村裡人都在稱讚這對能幹的小夫妻。

  掌骨骨折,也未停止勞作

  “村裡果樹等經濟作物多,樹下的空地如果能利用起來搞種植就好了。”2011年創業之初,焦聖貴和王琳琳利用自家的幾畝林地以及租賃的10畝水澆地與10畝山地發展野菜種植。從全國考察學習引進種子種苗試種,兩人並不是專業農學出身,但是埋頭學習對他們不是難事。

  試種的過程艱難又辛苦,親自授粉、上肥,兩位大學畢業生返回農田幹活,需要勇氣和毅力。“忙起來就不顧自己了,一次幹活時手背受傷,掌骨骨折,即使如此也未停止勞作。”雖然他是家中獨生子,但家人並沒讓他養成嬌慣的習慣。焦聖貴對自己要求高,走路快說話快,一刻不閒著,“怎麼都是一輩子,讓自己有夢想,為理想奮鬥,過得才有意思。”經過發展,如今他已經成為全國最早一批從事野菜、保健菜種植銷售的人,不僅如此,他還繼續拓展起林下金蟬養殖。

  今年他們主打的養生野菜也陸續上市,野菜及野菜種子、種苗銷往全國各地。他覺得自己最大的成績是做網路銷售,這與焦聖貴和王琳琳大學專業所學密切相關,兩人畢業於泰山學院,都是計算機專業,對B2B電子商務、網路營銷等網際網路應用服務研究深刻,直接奠定了網路銷售的基礎。焦聖貴還建立了中國林下經濟網、中國野菜網、中國野菜種子網等網站,通過網路推銷野菜及野菜種子。2012年,收入突破20萬元,今年更是突破30萬元大關。

  “野菜藥食同源,既可做菜,長期食用還可預防及治療疾病、強身健體。這是我想發展野菜種植的初衷。”焦聖貴說,兩人的精力既在試種各種保健野菜,又必須兼顧野菜種網路銷售,不僅在國內省市賣,還銷售到國外。“春天秋天最忙的時候,每天僅發貨打包都需要3個小時,還得招兼職工。”焦聖貴話語樸實,又表達出做事的信心。

  想試水養生茶行業,帶領鄉親共同致富

  在焦聖貴看來,是夢想推著自己一步步前進。“從小生活在村裡,到如今老百姓依舊靠著最原始的肩扛背挑收果子,實在太辛苦了。”焦聖貴一手拿著鋤頭,眼睛注視著遠山。受地形等因素影響,在果樹間發展林下種植和昆蟲養殖是他倆想出的路子,有限的田地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利用,實現林下多層收益。“現在我們讓村民免費在田間養金蟬、蝗蟲等昆蟲,進行昆蟲養殖經驗介紹,到季節時再收購。”焦聖貴說,養殖野菜容易成活,養殖昆蟲也成為不少村民的副業。

  談到今後的發展,焦聖貴很有思路,他想試水養生茶系列。“從簡單的深加工做起,讓養生野菜的保健功效充分發揮,把生態迴圈農業鏈做起來。”實現自己的巨集偉藍圖,帶領鄉親們走出一條致富路,他信心滿滿。

  :放棄上海高薪工作 回農村種野菜創業

  放棄上海高薪工作,回農村種野菜

  6年前,在海口海波市場,每當凌晨4點多鐘,總有一個30多歲的青年拎著一捆捆野菜,等待客戶光顧。在客戶眼中,這位青年有些特別,因為從他手上批發的野菜,先不用給錢,直到賣出去,第二天再付款。

  原生態的野菜,逐漸受到市民喜愛……如今,這位青年有了固定的客戶,並且成立專業合作社,帶動村民一同種植野菜和發展農家樂。

  抉擇

  放棄上海10萬年薪 回家鄉種菜

  1997年從海南大學畢業的王傑,就業路走得順暢。先後在海南多家公司工作,薪酬都讓人羨慕。2002年左右,他在上海一家民營企業擔任財務工作,年薪超過10萬元。

  漂泊他鄉的王傑經常想:“上海是很發達,掙得也多,但海口畢竟都是我的家,我喜歡火山文化,應該為村裡做點事。”就這樣,2004年左右,王傑辭職回到海口,先在海口一家公司上班。

  “我一定要創業。”2009年王傑回到了海口石山鎮三卿村,決定種植野菜。

  “你讀大學回來種菜,早知道當初就不供你讀書了……”母親訓了王傑一頓。妻子同樣反對。

  王傑沒有多說,拿出了1萬元交給妻子,說:“這是給你的生活費,如果2個月內花完,我就回公司上班掙錢;如果花不完,那就讓我繼續種菜,也能掙到錢。”這是王傑給妻子吃下的一顆定心丸,讓她不要擔心生活費。

  那時,很多朋友想不通王傑回農村種菜。“你傻了嗎?”、“腦子進水了嗎?”一些朋友不理解王傑的選擇。

  艱辛

  學種野菜 凌晨4點多鐘到市場找客戶

  王傑想的事,比別人更多。經過考察和學習,他著手引進野菜。

  “辣木苗、黃秋葵種子……”王傑從廣東從化帶回來了希望。2009年,在承包的土地上,王傑種下了多種野菜,用羊糞做肥料。

  剛開始第一個月,由於施的農家肥離苗太近,野菜死了大片。王傑意識到自己缺乏種植技術,主動找到農業專家求助,還上網蒐集資料學習。從第二個月開始,王傑的野菜長勢很好。

  野菜種好了,怎麼開啟銷路?剛開始,王傑每天凌晨4點多鐘,就拎著一捆捆野菜,到海口海波市場等待客戶來批發。剛開始,客戶都是每次拿5斤、10去賣,到後來,就有一次拿幾十斤的,顯然,原生態的野菜被消費者看好。

  “當時種5畝野菜,每月銷售額達到2.5萬元左右,毛利潤有1.2萬元。”王傑說,那一刻,嚐到創業成功的甜頭,心花怒放。

  種植野菜能掙錢,三卿村的農戶也開始種野菜。如今,王傑成立了專業合作社,有一定的銷售渠道,負責回收農戶的野菜。

  成就

  網際網路+鄉村旅遊 帶動農戶增收

  三卿村古村落,具有濃厚的火山文化。作為三卿村村民小組組長的王傑找到了今後的發展思路,那就是“網際網路+鄉村旅遊”,發展農家樂,堅持生態為本、文化為魂的發展理念。

  如何讓遊客知曉三卿村,王傑與一家網站進行互動。通過網站推介村裡的農家樂、特色美食、農副產品。網站也定期組織遊客前來觀光。

  “遊客來了,我們有專人負責接待。”王傑說,客人付錢後,根據實際情況,大家分配收入,這就帶動了農戶一起參與到發展農家樂掙錢。目前將近10戶村民參與發展農家樂。

  到了週末或節假日,經常有一撥撥遊客慕名來到三卿村參觀、吃飯,購買農戶的黑豆、花生油、芝麻油、番薯乾等。遊客在這裡可以感受到古村落的文化,還可以親自動手磨豆腐。

  “鄉村遊發展起來了,農戶的很多東西也不愁賣了,”王傑說,“我現在的收入主要是靠回收農戶的野菜銷售,以及發展農家樂。”王傑笑著說,自己的年收入大概2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