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蓯蓉怎麼種植

  肉蓯蓉在歷史上就被西域各國作為上貢朝廷的珍品,也是歷代補腎壯陽類處方中使用頻度最高的補益藥物之一。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整理了肉蓯蓉種植技術,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肉蓯蓉種植技術

  繁殖方法

  種子繁殖:在野生稜梭東側或東南側方向挖苗床,距寄主50-80釐米處,苗床大小不一,長1-2m,寬1m左右,深50-80釐米;或寄主密集處,呵挖一一條大苗床溝圍繞許多株寄主,將種子點播於苗床上,施入駱駝糞、牛羊糞等,覆土30-40釐米。上面留溝或苗床坑,以便澆水。人造稜梭林生長整齊、成行,可在植株兩側開溝作苗床。播種後保持苗床溼潤,誘導寄主根延伸到苗床上。春天或秋天播種,第二年部分苗床內有肉蓯蓉寄生上,少數出土生長,大部分在播種後2-4年內出土、開花結果。

  栽培管理

  選地:肉蓯蓉為沙生植物,應選擇陽光充足、雨量少、排水良好、晝夜溫差大的沙漠丘陵種植。

  肉蓯蓉為多年生寄生性種子植物,對寄主、土壤、氣候條件都有一定的選擇性較適宜的寄主為梭梭、紅柳、鹼柴等。寄主可利用天然梭梭、紅柳等,也可人工定植梭梭、紅柳2-3年後接種肉蓯蓉。

  接種方法

  1.結合造林接種肉蓯蓉

  造林時,將種子紙橫放在造林坑的一頭,吸水紙面向上,然後回填適量土,將寄主定植於造林坑的另1頭,回填土踩實。

  2.在原有寄主上接種

  在野生寄主外根系密集區,挖長40cm、寬30cm、深40-80cm的坑,放入種子紙,吸水面向上,回填土至坑沿10cm左右,利於貯存雪水或雨水。

  3.人工寄主接種

  人工培育的梭梭、紅柳株距為1.5m,行距3m,密度140株/667㎡以上。可在植株兩側開溝作苗床,接種後保持苗床溼潤,誘導寄主延伸到苗床上。

  肉蓯蓉一般春秋季接種,接種後開始生長,在第2年少數出土,大部分在2-4年內出土並開花結實。

  肉蓯蓉生長環境

  喜生於輕度鹽漬化的鬆軟沙地上,一般生長在沙地或半固定沙丘、乾涸老河床、湖盆低地等,生境條件很差。適宜生長區的氣候乾旱,降雨量少,蒸發量大,日照時數長,晝夜溫差大。土壤以灰棕漠土、棕漠土為主。寄主梭梭為強旱生植物。肉蓯蓉多寄生在其30-100釐米深的側根上。生於海拔225-1150m的荒漠中,寄生在藜科植物梭梭、白梭梭等植物的根上。

  肉蓯蓉田間管理

  人工造林區管理:寄主造林初期可適量灌水,不宜多,保證寄主正常生長;以後每年根據降雨量適量灌水1-2次。施肥以廄肥為主,禁施化肥,以保證肉蓯蓉野生品質。

  野生寄主區管理:沙漠地帶風大,寄主根經常被風吹後裸露,要注意培土或用樹枝圍在寄主根附近防風,苗床要保持溼潤,人工拔除其它植物。肉蓯蓉開花時,要進行人工授粉,提高結實率。

  肉蓯蓉採收

  每年4-6月,當肉蓯蓉出土應及時採挖,採挖時儘量保證肉蓯蓉的完整。為減少寄主植物損傷,在採挖時應選擇肉蓯蓉與寄主相連的外圍挖坑至肉蓯蓉底部,在不斷開蓯蓉與寄主的連線點的前提下,從連線點向上5-8cm擷取上部,然後回填土,稍加踩實。這樣可保證肉蓯蓉接種1次,穩產期達5-7年。

  肉蓯蓉晾晒

  將頂頭變色的肉蓯蓉用開水燙頭或切除變色頭,然後將肉蓯蓉放在乾淨的水泥地面上或其它非金屬器具上晾晒,每天翻動2-3次,防止黴變,晒至完全乾***含水量在10%以下***即可收集包裝。

  肉蓯蓉病蟲害防治

  梭梭白粉病:多發生在7-8月,危害嫩枝,可用生物製劑300倍液或25%粉鏽寧4000倍液噴霧;梭梭根腐病:多發生在苗期,危害根部,發生期可用50%多菌靈1000倍液灌根;

  種蠅:發生在肉蓯蓉出土開花期,幼蟲危害嫩莖,並能蛀入地下莖基部,可用90%敵百蟲800倍液或40%樂果乳油地上部噴霧或灌根;

  大沙鼠:啃食寄主枝條或根部,使寄主死亡。可用毒餌誘殺或捕殺。

  目前市場上肉蓯蓉的價格還趨於平緩,沒有太大的波動,一般肉蓯蓉的價格在200元/公斤左右。肉蓯蓉分產地的,不同產地肉蓯蓉的價格都是不一樣的,新疆的管花肉蓯蓉相對內蒙的油肉蓯蓉是比價便宜的,而且油肉蓯蓉的功效也要比管好肉蓯蓉好很多,再加上物以稀為貴,內蒙阿拉善盟的油肉蓯蓉現在很少有貨,很多地方上千元一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