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歷史
太極拳是極富中國傳統特色元素的漢族文化形態。太極拳流派眾多,大致可分陳式、楊式、吳式、武式、孫式、趙堡。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關於太極拳起源的幾種說法關於太極拳起源和創始人,眾說紛紜,大致有唐許宣平、宋張三峰、明張三丰、清陳王廷和王宗嶽等五種不同說法。唐代許宣平,安徽歙縣人,李白東遊,見許宣平題詩傳舍,以為是“仙詩”,至歙縣屢訪之,不得。宋計有功《唐詩紀事本末》說許“辟穀不食,行如奔馬。唐時每負薪賣於市中。李白訪之不遇,為題詩於望仙橋”。說他是太極拳的創始人,則無他證。宋張三峰為武當丹士之說,宋、元、明三代並無史料可據。黃黎洲於清初為明遺民內家拳家王徵南撰《王徵南墓誌銘》,系據高辰四所寫王徵南言行而成,以為內家拳“蓋起於宋張三峰,三峰為武當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進,夜夢玄帝授之拳法,闕明,以單丁殺賊百餘”。其言荒誕不足信。明代內家拉扯宋徽宗時代有所謂武當丹士張三峰為祖師爺,原與清初創造的太極拳無關。
張三丰,據《明史·方伎傳》記載,“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寶,三豐其號也。以其不修邊幅,又號張邋遢。”但《明史》又說:“或言三豐金時人,元初與劉秉忠同師,後學道於鹿邑之太清宮”。至於張三丰創太極拳一說,是辛亥革命***1911***後的一種附會而已。
王宗與王宗嶽是兩個時代的人。據現有資料,王宗嶽是清乾隆年間人,著有《太極拳論》。關於王宗嶽的生平待後詳述。
陳王廷是太極拳的創始人陳王廷是陳家溝第九世,其父名撫民,祖名思貴,均好拳習武,《陳氏家譜》說王廷又名奏廷,“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在山東稱名手……陳氏拳手刀槍創始人也。”但族譜、墓碑、《溫縣誌》都作“王廷”,故應作陳王廷。陳王廷出身地主家庭,據《溫縣誌》記載,在明思宗崇禎十四年***1641***,任溫縣“鄉兵守備”,明亡後隱居家鄉,晚年造拳自娛,教授弟子兒孫。如《遺詞》上半首說:“嘆當年,披堅執銳,掃蕩群寇,幾次顛險。蒙恩賜,枉徒然;到如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悶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趁餘閒,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陳王廷於明亡時正當壯年,到“年老殘喘”,尚能“耕田”、“造拳”,可推定其創造太極拳,應在十七世紀的七十年代,即1644年明亡後的三十年光景。《黃庭經》,是道家“噓吸廬外,出入丹田”的導引、吐納方法,從《陳氏拳械譜》可知,太極拳套路有太極拳***一名十三式***五路,長拳一百零八式一路,炮捶一路。結合導引、吐納,成為內功拳一種流派。他的《拳經總歌》卻總括了其所創拳套的理法,錄於後: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劈打推壓得進步,搬撂橫採也難敵。鉤棚逼攬人人曉,閃驚取巧有誰知?佯輸詐走誰雲敗,引誘回沖致勝歸。……
此歌訣見於陳氏兩儀堂《拳譜》,歌詞深受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的影響.戚繼光是明代整理民間拳術的傑出人物,他總結和整理了明代十六家民間著名拳法,並吸收了其中三十二式編成拳套,收入《紀效新書》中,被稱作士練武之源。戚氏的《拳經》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它遠及宋太祖趙匡胤的長拳三十二式,長拳短打,去蕪存精,用剛用柔,兼收幷蓄。它的拳法“式式相承,遇敵制勝,變化無窮”,大大矯正了當時流行的滿片花草,華而不實的花拳之弊害,成為新的拳派。
戚繼光與陳王廷相隔約半個多世紀,對陳王廷創造太極拳影響很大,戚氏《拳經三十二式》被陳王廷吸收了二十九式編入太極拳套路,如《拳經》以“懶扎衣”為起式,陳王廷所造拳套七路都以此為起式。甚至陳式《拳譜》和《拳經總歌》的文辭,也仿造戚氏的《拳經》,可見影響之深了。然而,這僅僅是說繼承和影響,並不是說陳王廷的太極拳抄自戚繼光,更不能說戚繼光創造了太極拳。陳王廷的功績在於繼承了戚繼光的拳術遺產,並推陳出新,創造了一種新的拳派,這就是太極拳。舉個例子來說,如陳式太極拳中專門練習周身面板觸覺和內體感覺靈敏性的雙人推手和雙人粘槍的方法,在戚繼光、俞大猷、唐順之、陳沖鬥等拳術著作中均無記載,其他各派拳術中也無此訓練方法,而是陳式太極拳所獨有的競技方法。
陳氏太極拳的五大特點
1.把拳術和導引、吐納相結合。我國古代的導引和吐納,源遠流長,在公元前幾百年前的《老子》《孟子》《莊子》等著作中已出現,漢初淮南子劉安又編成“六禽戲”,後漢著名醫學家華佗則改為“五禽戲”,是後世氣功、內功的先導,也是道家養生學的基礎。陳王廷把拳術中的手、眼、身、步法的協調動作,與導引、吐納有機地結合起來,這就使太極拳成為內外統一的內功拳運動。這對增強人們的體質,提高拳術技巧,的確是一種創造性的發展。
2.螺旋纏絲式的纏繞運動,動作呈弧形,連貫而圓活,極符合經絡學說的原則。經絡是指佈滿人體內的氣血通路。經絡發源於臟腑,布流於肢體,臟腑經絡氣血失和,則神機反常而疾病作,和則氣血流暢而強身延年。太極拳結合經絡學說,要求“以意導氣,以氣運身”,“氣宜鼓盪”,“氣遍身軀”內氣發源于丹田,以腰為軸,微微旋轉使兩腎左右抽換,通過旋腰轉脊,纏繞運動,佈於周身,通任、督***任脈、督脈***,練帶、衝***帶脈、衝脈***,達於四梢,歸於丹田。陳、王、武、李四家太極拳論,先後發其幽微。這些正是以經絡學說為基礎,而使太極拳成為“內功拳”的一種流派。
3.創造了雙人推手的競技運動。推手,舊稱打手,是我國武術中一種綜合性的實習技擊方法。自古以來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種分部練習法,但它們各具特色,古代有“南拳北腿”、“長拳短打”之稱,就說明這種分歧。同時,由於踢、打、拿、跌四法,在實踐中有較大的傷害性,因此歷來大都只作假想性或象徵性的練習,這就為花假手法打開了方便之門,而前人苦心積累的點滴經驗,也由於實踐不足,很難提高技擊水平。
陳王廷創造的推手方法,以纏繞粘隨為中心內容,綜合了擒、拿、跌、擲、打等競技技巧,並且還有所發展。譬如拿法,它不限於專拿人的骨節,而是著重拿人的勁路,這就比一般拿法的技巧高。
推手方法的出現,解決了實習技擊時的場地、護具和特製服裝等問題,成為隨時隨地兩人可以搭手練習的競技運動,並在我國的武術技擊方法***踢,打、摔、拿、跌***中注入了一個新的內容——推。
4.創造了粘隨不脫,蓄髮相變的刺槍術基本練法。根據推手時的“聽勁”方法,繼而創造了雙人粘槍法,這也是陳王廷獨創的成就之一。這種器械對練法,解決了不用護具也可以練習實刺的問題。練習太極拳粘槍時,採用沾連粘隨的原則,纏繞進退,疾若風雲,封逼擲放,往復迴圈,為刺槍術開闢了一條簡便易行,提高技術的途徑。
5.發展了以太極精義為依據的拳法理論。陳王廷的《拳經總歌》七言二十二句,是太極拳的原始理論,是總結古代技擊術的一篇拳論,它闡述了攻擊與防禦的戰略和戰術,所以稱得上是太極拳七個拳套的概括性拳論。把《拳經總歌》和戚繼光的《拳經三十二式》圖訣相對照,就不難看出陳王廷在拳論方面怎樣吸取了前輩所歸納總結的精華。但是陳王廷並不滿足於吸取當時名家的拳法理論,而是在融會貫通的基礎上,做了一系列創造性地發揮。陳王廷在拳法理論上的獨創性成就,表現在《拳經總歌》的開頭兩句:“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諸靠”指的是推手八法,是兩人手臂互靠,用推手八法貼上纏繞,以練習懂勁和放勁的技巧,通過嚴格和正確的鍛鍊,反覆練習,不斷提高技術水平,達到“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高階推手技術水平。這種推手的方法和懂勁的理論,是在傳統武術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從外形的技擊術提高到“勁由內換”、“內氣潛轉”和“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的高階技巧,在我國武術史上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同時,它還為後來王宗嶽、武禹襄、李亦畲、陳鑫等太極拳名家奠定了鍛鍊方法和進一步發揮技擊理論的基礎。
由於太極拳採取全身放鬆,用意不用力的鍛鍊原則,所以要由鬆入柔,運柔成剛,剛復歸柔,達到有柔有剛,剛柔相濟。拳套的練法要求先慢後快,快後變慢,慢要慢到別人跟不上我,快要快到後發先至。也就是說,練太極拳要求達到能慢能快,能柔能剛。這種既重外形,更重內蓄的觀點,還為提高武術技擊水平提供了極有價值的鍛鍊方法。
太極拳各流派的出現及其發展太極拳自陳王廷首創之後,在陳家溝世代相傳,陳式子孫婦孺皆知,老幼皆練。陳家溝的人丁越來越興旺,練太極拳之風也愈來愈盛,後浪推前浪,歷代都有名拳師。三百年來,歷經陳氏子孫及其門徒的不斷豐富和發展,太極拳便成為我國重要的拳種之一。
從《陳式家譜》可知,陳王廷三子一孫的拳藝一般,玄孫甲弟則拳藝精到,但從此後繼無人。然而,陳王廷的族系第四代秉壬、秉旺、秉奇三兄弟,是陳家溝著名的太極拳手,人稱三雄,與同族陳公兆、陳大興齊名。不過,這時陳王廷所創的七種拳套,已由博返約,原有的一百零八式長拳和太極拳***十三式***第二路至第五路,在陳家溝已很少有人練習,而第一路、炮捶***現代陳式太極拳第二路***,推手和粘槍,則精益求精。至五傳陳長興
和陳有本時,為適應不同的學習物件,第一路太極拳又有老架和新架之分,至六傳又派生了趙堡架。新架據說是陳有本所創,架式與老架一樣寬大,逐漸揚棄了某些高難度的動作,陳家溝人稱之為“略”。陳有本的門徒族侄陳清萍,也創造了一套架式,小巧緊湊,動作緩慢,練會後逐步加圈,在不改變套路的原則下,由簡到繁,以至極為複雜,逐步提高拳藝的技巧難度,與陳有本同時的陳家溝拳師陳長興,承祖輩的老架系統,架式寬大,難度高,直到他的學生楊露禪在北京傳習拳藝時,為了適應保健需要,有逐漸改變了拳套動作,遂成楊式太極拳。
後又從楊式派生了吳式太極拳,其創始人為吳鑑泉。永年人武禹襄先從楊露禪學陳式老架,又從陳清萍學新架套路,其後自創一派,稱武氏太極拳。後由武氏又派生了孫式太極拳,其創始人為孫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