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產後出虛汗是什麼原因

  有很多產婦,在生完孩子的兩個多月裡都會出現頭暈噁心出虛汗的情況。為什麼產後出虛汗呢?以下就是小編給你做的整理,希望對你有用。

  女人產後出虛汗的原因:

  1.氣虛

  新媽咪一般白天出汗多,怕風更怕冷,尤其在出汗之後,而且經常感冒,常感覺頭暈、渾身倦怠無力、氣短、舌質淡胖。

  2.陰虛

  新媽咪一般夜裡睡著後出汗多,怕風卻更怕熱,自我感覺身上發熱、手腳心發熱、口乾咽燥、心煩易怒、舌面有裂紋。

  如何護理:

  1.多補充飲水和鹽分

  新媽咪虛汗多時,水分和鹽分丟失很多,一定要及時補充,必要時還應補鈣,以免造成體內脫水和電解質紊亂。切不可懼怕出汗而減少湯湯水水的攝入,否則會影響到哺乳,甚至影響到乳腺的健康。

  2.適當增加運動

  除了服用藥物和食療,愛出汗的新媽咪還應該適當增加運動和鍛鍊。四肢肌肉的運動,有助於新媽咪增強脾胃功能和改善迴圈。氣虛的新媽咪雖然運動之後出汗增多,但也不應該因此而放棄運動,只要注意出汗後及時擦乾汗液,換上乾爽的衣物,避免直接吹風,即可阻止外邪的侵襲。

  3.勞逸結合+起居有常+心情愉悅

  自己帶寶貝的新媽咪,要調整好自己的作息時間,與寶貝同步,不要把自己搞得太累。規律的生活可使植物神經功能得到逐漸恢復,減輕異常出汗。同時,還要注意保持愉快的心情,這樣也助於好轉。

  虛汗食療方:

  ⒈韭黃100g,豬腰1個,食油、鹽、姜、味精等適量。將韭黃洗淨切成小段,豬腰洗淨切成薄片。將食油放入鍋內,置明火上,油八成熟時,先放入豬腰,炒透後放入韭黃、薑絲,韭黃熟後,加鹽、味精調味後取出即成。可佐膳。此方適應於腎虛腰痛、慢性腰肌勞損、腎虛遺精、盜汗、老人腎虛耳鳴等症,有補腎強腰的功效。

  ⒉枸杞15g,雛母雞1只,料酒、胡椒麵、生薑、蔥、味精、食鹽適量。將雛母雞宰殺後,去毛和內臟,洗淨;將蔥切段、薑切片備用。將雛母雞肉放入鍋內,用沸水氽透,撈出放入涼水內沖洗乾淨,瀝盡水份,再把枸杞袋入雞腹內,然後放入盆內***腹部朝上***。把蔥、生薑放入盆內,加入清湯、食鹽、料酒、胡椒麵,將盆蓋好,再用溼棉紙封住盆口,在沸水武火上籠蒸2小時取出。將盆口棉紙揭去,揀去薑片、蔥段不用,再放入味精,即可食用。此方適應於男女腎虛腰痛、神經衰弱。具有滋補肝腎的功效。

  ⒊金針菜50g,瘦豬肉150~200g,醬油、豆粉、鹽、味精等適量。將金針菜、瘦肉洗淨,一同放在砧板上,用刀剁成肉醬。加入醬油、鹽、豆粉、味精等調味品,攪拌均勻,放入碟內攤平。將碟放入蒸鍋內,隔水蒸熟。可佐膳。此方適應於腎虛腰痛、盜汗、腎虛耳鳴等症,有補血、養腎的功效。

  ⒋冬蟲夏草性溫,味甘,有補腎和補肺的作用,是一種平補陰陽的名貴藥材。如《本草從新》說它“保肺益腎。”《藥性考》亦云:“蟲草祕精益氣,專補命門。”《柑園小識》還說:“以酒浸數枚啖之,治腰膝間痛楚,有益腎之功。”凡腎虛者最宜用含氨基酸較多的福臨門冬蟲夏草4克配合肉類如豬瘦肉、雞肉或鴨肉等共燉,連續服用一個月大部分腎虛盜汗、患者均可取得良好的療效。

  ⒌蝦性溫,味甘鹹,入腎經,有補腎壯陽的作用。凡因腎氣虛弱、腎陽不足所致的腰腳軟弱無力,或陽痿,或男子不育症患者,宜多食蝦。《食物中藥與便方》還曾介紹:“腎虛,陽痿,腰腳痿弱無力:小茴香30克,炒研末,生蝦肉90~120克,搗和為丸,黃酒送服,每服3~6克,1日2次。”

  ⒍山藥性平,味甘,為中醫“上品”之藥,除了具有補肺、健脾作用外,還能益腎填精。如明·李時珍指出:山藥“益腎氣,健脾胃。”《本草正》亦載:“山藥,能健脾補虛,滋精固腎,治諸虛百損,療五勞七傷。”《本草經讀》還說:“山藥,能補腎填精,精足則陰強、目明、耳聰。凡上品之藥,法宜久服,多則終身,少則數年,與五穀之養人相佐,以臻壽考。”所以,凡腎虛盜汗之人,宜常食之。

  ⒎豬腎 性平,味鹹。唐·孟詵認為豬腎“主人腎虛”。《日華子本草》說它“補水髒,治耳聾”。水髒者實指腎臟而言。故凡因腎虛所致的腰痠腰痛、遺精、盜汗及老人腎虛耳聾耳鳴,宜常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