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金融理論與政策論文

  創新與創新體系是國家競爭力提升的源泉,而科技金融則是科技創新與金融創新的緊密結合,對於經濟社會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歡迎瀏覽。

  篇一

  《 政策性金融與開發性金融的理論與實踐 》

  摘 要:開發性金融包括商業性開發金融和政策性開發金融兩大類,政策性金融和開發性金融在本質上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前者既不是後者的初級階段,後者也不是前者的組成部分但政策性金融也必須講求經濟效益,實現非主動競爭性盈利我國政策性銀行改革的方向,應該是政策性業務與非主動競爭性盈利的有機統一政策性銀行的定位,應該是其性質定位和職能定位的有機統一

  關 鍵 詞:政策性金融;開發性金融;機構轉型;定位

  一導言

  目前在國內,開發性金融理論研究方興未艾,政策性金融理論研究也步入了一個嶄新的向縱深發展的階段然而,關於開發性金融與政策性金融的關係問題,尤其是對政策性金融的理解,存在著許多誤解和曲解,並似乎日益呈現出開發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兩個分庭抗禮的“學派”①這不僅影響了政策性金融學術理論研究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完整性,而且直接影響了政策性金融機構的立法轉型定位和可持續發展,也成為現實中政策性金融機構與商業性金融機構之間業務摩擦衝突和競爭等負向互動不協調發展的理論根源之一而且,由於對開發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理解上的差異,也使國家有關決策部門在政策性銀行改革問題上遲遲不能達成共識因此,科學地辨析開發性金融與政策性金融的關係十分必要

  根據國內外政策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改革和發展的實踐,並基於科學研究的邏輯關係,筆者認為:儘管在實際中,開發性金融與政策性金融二者在非學術研究非正式場合下可以等同或混用,國際上也一般將開發性政策性銀行慣稱或簡稱為開發銀行,但是,從理論或邏輯上講,將二者等同是不甚嚴密和不科學的因為開發性金融事實上包括商業性開發性金融和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兩大類,政策性金融和開發性金融二者是本質上截然不同的概念,政策性金融不同於“第二財政”,政策性金融理論也是一種發展中的科學理論而且,無論是從理論邏輯上,還是從國內金融執行環境上,不同性質和型別的政策性銀行不應當“一刀切”地都轉型為綜合性開發金融機構我國政策性銀行改革的方向,應該是政策性業務與非主動競爭性盈利的有機統一,即政策性盈利性和非競爭性的“三位一體”

  二開發性金融理論研究概述

  白欽先教授1998把“政策性金融”界定為:“在一國政府的支援和鼓勵下,以國家信用為基礎,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的範圍和物件,以優惠的存貸利率或條件,直接或間接為貫徹配合國家特定經濟和社會發展政策而進行的一種特殊性資金融通行為”政策性金融具有政策性優惠性不僅表現為利率的優惠,還包括貸款的可得性融資性和有償性等主要特性這也是區別於商業性金融的顯著特徵

  國內對開發性金融理論的創新性研究,起因於以陳元為代表的國家開發銀行近幾年來的規模性實踐,並在此基礎上,國家開發銀行總結並提出了開發性金融理論2003年7月,在海南博鰲季度工作會議上,國家開發銀行行長陳元全面系統地闡述了開發性金融原理,形成了開發性金融理論的基本框架2004年5月,在開發性金融實踐與理論研討會上,陳元全面系統地闡述了這一理論的內涵和基本原理在這種開發性金融理論的指導下,國家開發銀行以創辦國際一流“市場業績”的開發性金融機構為戰略性目標,並以主要經營指標的良好表現,被《國際金融》雜誌評選為亞洲盈利最佳銀行之一但與此同時,國家開發銀行與商業性金融機構的業務摩擦衝突和競爭的態勢也日益凸顯

  在開發性金融與政策性金融的關係問題上,國內主要有兩種理論觀點,均存在著認識上和邏輯上的兩重錯誤一是對政策性金融的誤解或偏見,仍然把政策性金融等同於不講經濟效益的政府財政;二是把開發性金融與政策性金融這兩個不同的概念混為一談主要表現為:要麼認為政策性金融只是開發性金融的一個初級階段,要麼認為開發性金融是政策性金融的組成部分,要麼是形式上研究開發性金融而內容上則是探討開發性政策性金融,把開發性金融同開發性政策性金融這種屬種關係的不同概念混為一談

  國家開發銀行的開發性金融理論2004認為,開發性金融是實現政府發展目標彌補體制落後和市場失靈,並有助於維護國家經濟金融安全增強競爭力的一種金融形式開發性金融一般歷經政策性金融初級階段制度建設階段和作為市場主體參與執行三個發展階段,目前國家開發銀行已走過政策性金融初級階段,正處於制度建設階段開發性金融是政策性金融的深化和發展,政策性金融只是開發性金融的一個初級階段,把政策性金融等同於財政融資或政府財政的延伸,是以財政性手段彌補市場失靈的非金融性行為認為所謂政策性銀行應完全依靠政府補貼,不講求資產質量和風險防範,因此難以對國家發展政策和目標給予持續的融資支援進而也就不承認或不正式不明確地承認國家開發銀行是政策性金融機構。

  張濤2005也認為,政策性金融機構只是著眼於社會效應,不追求自身業績,強調政府的財政性補貼;而綜合性開發金融機構更多地強調商業原則,通過制度建設市場建設保持經營可持續發展,在此基礎上實現政府目標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不斷進步,傳統意義下政策性銀行的歷史性階段任務也隨之完成三家政策性銀行都應當轉型為綜合性開發金融機構2005年11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三峽庫區重慶經濟發展暨金融服務高層論壇”上也指出,政策性銀行向開發性金融機構轉型是目前的一個主流趨勢因而,目前就政策性銀行轉型定位問題,參與轉型方案設計和制定的幾大政策部門仍然存在分歧中國人民銀行與銀監會的意見比較統一,即通過設立國家賬戶和銀行賬戶,採用分賬管理,但是財政部更強調政策性

  李揚2005羅學東2005等認為,開發性金融是政策性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他們認為,從中國的情況來看,政策性金融在短期內不僅不應弱化,還應該進一步加以發展並尋求創新;一個完備的政策性金融體系應當包括開發性金融支援性金融從事進出口中小企業發展等融資補償性金融從事農業和農村部門發展融資和福利性金融四個組成部分,其中,開發性金融是“政策性金融的主要構成部分”但他們對政策性金融也有一些誤解,以為政策性金融不講經濟核算,不依據市場經濟原則,具有濃厚的傳統行政化色彩

  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五”重點專案《開發性金融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中,程偉2005研究的是開發性金融,但實際上主要研究的是開發性政策性金融儘管課題組成員對此沒有直接而明確的認定,認為“開發性金融其實是開發性政策性金融——筆者注與商業性金融都是現代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分工合作優勢互補關係,不可相互替代”

  儘管國內外政策性金融的歷史源遠流長,但政策性金融理論和政策性金融學作為一門學科進行理論研究卻為期不長,所以政策性金融理論是年輕的發展中的理論,政策性金融學是一門新興的發展中的邊緣學科,對政策性金融的理論研究應該關注和結合國際政策性金融改革與發展的潮流,與時俱進,不斷進行開拓和創新,以更好地指導實踐開發性金融理論的出現,不僅豐富了政策性金融理論,而且從某種意義上也證明和體現了政策性金融理論是發展的科學理論

  三政策性 金融與開發性金融的概念及其涵義

  開發性金融,如同農業 農村金融中小 企業金融住房金融和進出口金融一樣,是出於某種方便或需要,從金融機構或金融業務的服務物件或服務領域的角度而做的某種劃分,它並不是金融基礎理論或基本實踐中的一種基礎性規範性的標準劃分顯然,上述幾種金融,每一種又分為商業性與政策性兩類,例如開發性商業性金融和開發性政策性金融農業農村商業性金融和農業農村政策性金融中小企業商業性金融與中小企業政策性金融住房商業性金融和住房政策性金融進出口商業性金融和進出口政策性金融等等

  從 科學理論研究的嚴謹性和準確性而言,開發性金融從外延上包括開發性政策金融和開發性商業金融兩大類由於開發性投融資業務的特點是風險高額度大期限長收益不確定,商業性金融往往不願或無力主動涉足其中,因而要由政府負責開發性投融資業務,開發性金融則主要是指開發性政策金融或政府開發性金融;國際上和世界各國的開發性金融機構一般是開發銀行也主要是指開發性政策性金融機構不可否認,開發性金融在許多情況下與開發性政策金融是等同或混用的,也是一種國際上的慣稱通稱或慣例,但從理論上或邏輯上講,是不甚嚴密和不科學的

  開發性政策金融是政策性金融的主體部分,但是開發性金融與政策性金融卻有本質上的區別,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如上所述,政策性金融從外延上包括開發性政策金融農業農村政策性金融進出口政策性金融等多種型別;開發性金融從外延上則包括開發性政策性金融和開發性商業性金融兩大類政策性金融與開發性金融的區別,也可以用數學中的集合原理及其文氏圖來說明

  設A為政策性金融所有型別元素構成的集合,即:A={開發性政策性金融,農業政策性金融,進出口政策性金融……};B為開發性金融所有型別元素構成的集合,即:B={開發性政策性金融,開發性商業性金融}

  則由A和B的所有公共元素構成的集合C,為A與B的交集,即:C=A∩B={開發性政策性金融}亦即,除了開發性政策性金融是既屬於政策性金融又屬於開發性金融外,其他政策性金融則不屬於開發性金融

  政策性金融與開發性金融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儘管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開發性金融理論是政策性金融理論的深化和 發展,但不能由此得出“政策性金融只是開發性金融的一個初級階段”這種混淆概念的錯誤結論,也不能說開發性金融是政策性金融的組成部分因而我國不同型別的政策性金融機構也就不應該統統地向綜合性開發性金融機構轉型

  開發性金融強調自身與傳統意義下的政策性金融有明顯的區別,筆者認為,這種傳統意義下的政策性金融應該指的是在高度集中的計劃 經濟體制下的那種不講經濟效益貸款有借不還行政化色彩濃厚的“超政策性金融”,而非 現代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政策性金融開發性金融也非常強調和注重國家及政府的信用,把融資優勢和政府組織協調優勢相結合筆者認為,在我國地方政府的目標多元化和行為短期化的影響下,政府信用的可能性缺失所導致的銀行信用風險值得我們關注和思考;而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過多地參與市場活動,是否有悖於市場的公平競爭規則也值得我們關注和思考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說,開發性金融理論與政策性金融理論一樣都是發展中的理論,需要進一步地探究和完善

  四我國政策性銀行轉型和改革的方向

  肯定開發性金融理論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創新性,並非意味著 中國的三大政策性銀行都要依據這種理論而轉型為綜合性開發金融機構中國有中國的國情,協調是中國傳統 哲學思想的精髓,科學發展觀蘊含著協調發展的內涵,建立和諧社會更是當今中國發展的主旋律,其中也應該包括政策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的和諧發展所以,中國的政策性金融機構沒有必要一味地模仿國外的一些政策金融機構其中以韓國產業銀行為典型代表的針對商業性金融機構的競爭性盈利戰略,而且這種競爭性盈利戰略愈來愈引起業內外人士的普遍質疑其最終能否引致政策性金融自身的可持續發展,以及金融業的整體性長遠性的可持續發展,值得我們密切關注商榷和探討但無論結果如何,政策性金融行為過程中的非主動競爭性盈利準則,以及充分發揮其誘導性的虹吸與擴張性功能,即通過相對縮減政策性金融機構的業務規模和業務範圍,以較少的資金來吸引誘導商業性金融的主動參與,應該成為協調政策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業務活動的基本原則

  政策性金融機構種類多樣,不僅包括開發性政策金融機構,還有進出口政策性金融機構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等等,各種機構的性質不同,專業性不同,業務範圍不同,職能定位也不同,開發性政策性金融機構只是其中一個主要的組織形式,因而不能簡單地片面地和不加區別地把政策性銀行都統統轉型為綜合性開發金融機構儘管目前有少數國家的開發性政策金融機構如巴西社會經濟開發銀行,在其他型別的政策性金融機構缺失的情況下,也從事進出口中小企業融資等政策性金融業務,但絕大多數國家的政策性金融機構是嚴格地分業經營的除非是像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那樣的全球性或區域性的開發性金融機構,才有可能成為業務綜合性的開發性金融機構而且,開發性金融過於突出市場業績,並採取主動與商業性金融競爭的方式實現盈利,這種有悖於政策性金融宗旨和業務行為原則的經營策略和方式,值得商榷,目前不宜廣泛地推廣,否則有可能進一步加劇與商業性金融摩擦和競爭的深度和廣度,結果是又製造一個新的改革物件,加大改革的機會成本所以,無論是從理論邏輯上從大多數國家政策性金融體制改革和發展趨勢上,還是從國情和國內金融執行環境上,不同性質和型別的政策性銀行都不應當“一刀切”地轉型為綜合性開發金融機構

  綜上所述,我國政策性銀行目前改革轉型與未來發展的方向,應該是政策性業務與非主動競爭性盈利的有機統一,即政策性盈利性和非競爭性的“三位一體”,缺一不可其中,“政策性”是目標,體現了政策性銀行的宗旨和性質要求,以及對其業務範圍的基本規範;“盈利性”是動機,體現了政策性銀行作為一種金融企業的基本要求,也比較順應其未來進一步發展的形勢要求;“非競爭性”是手段,體現了政策性銀行實現盈利的基本準則和方法,也是實現政策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協調與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

  參考文獻:

  [1]白欽先.國內外政策性金融理論與實踐若干問題的思考[J].廣東金融學院學報,2005,1.

  [2]白欽先,王偉.各國開發性政策性金融體制比較[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5.

  [3]白欽先,王偉.政策性金融可持續發展必須實現的“六大協調均衡”[J].金融研究,2004,7.

  [4]程偉.開發性金融理論與實踐導論[M].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05.

  [5]戴相龍,黃達.中華金融辭庫[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8.

  [6]開發性金融知識問答[DB/OL].國家開發銀行網:.

  [7]李揚.中國金融發展報告2005[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8]羅學東.國家開發銀行改革與發展的方案設想[J].銀行家,2005,7.

  [9]王妮娜.轉型要過三道坎[DB/OL].新華網:.

  [10]張濤.政策性銀行要向綜合性開發金融機構轉型[N].金融時報,2005-08-08.

  篇二

  《在金融危機中尋求經濟理論與政策的突破路徑 》

  在經濟學界,克魯格曼是一個富有爭議的著名學者,他在國際貿易、國際金融、貨幣危機與匯率變化理論等研究領域頗有建樹,早在1991年,年僅38年的克魯格曼就獲得了被視為諾貝爾獎重要指標的美國經濟學會克拉克獎。因偏好歷史和社會學,經濟學的專業課反而修得不多,這也形成了他獨有的分析視角和行文風格,更被譽為自凱恩斯以來文筆最好的經濟學家。1996年克魯格曼出版《流行的國際主義》並大膽預言亞洲金融危機,使他獲得巨大聲望。該書在短短兩年內重印了8次,總印數達120萬,

  作為新凱恩斯經濟學的代表,克魯格曼強烈支援凱恩斯主義的經濟主張。他認為市場並不完善,因此政府幹預是必要的。當消費和企業開支難以前進,就只剩下了一種填補缺口的辦法:政府必須採取行動,進行刺激性開支,美聯儲必須推行指向通貨膨脹的貨幣政策,為經濟提供第一推動力。

  克魯格曼在經濟學的許多領域,特別是國際經濟學領域進行了大量富有影響力的研究。在國際貿易方面,他建立了新貿易理論,認為國家之間的貿易,尤其是經濟特徵相似國家的同類產品的貿易,代表了這些國家根據規模收益遞增原理而發展專業化的結果,與國家生產要素稟賦差異關係不大;在經濟活動區位方面,他開創了新經濟地理學,提出了他的核心—外圍模型,把廠商和消費者的區位選擇內生於模型中,較好地解釋了一個兩區域經濟如何形成工業核心和農業邊緣區模式;在國際金融方面,他建立了一個匯率目標區理論的規範模型,使匯率目標區超出原來僅作為匯制改革方案而存在的範疇,形成一個有特色的理論框架;在巨集觀經濟方面,他提出了第一代貨幣危機理論,較好地解釋了20世紀80年代之前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貨幣危機,對1998年俄羅斯貨幣危機也有一定的解釋力。2008年,克魯格曼因創立新貿易理論和開創新經濟地理學研究領域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經濟學界的爭議永遠存在,一些學者對克魯格曼的理論和觀點一直就有質疑。例如,克魯格曼認為當前的美國失業並非結構性的,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機構的研究報告則認為美國的長期失業人口中有40%屬於結構性失業。克魯格曼認為是經濟增長遲緩導致了債務水平升高,而萊因哈特Carmen REinhart和羅格夫Kenneth Rogoff的研究顯示,當一個國家的債務相對於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過高達到或者超過90%,經濟增長速度就會減緩。

  儘管在一些觀點上有不同的質疑,但克魯格曼對於經濟學理論的發展,尤其是在新貿易理論和新經濟地理學等方面所做的許多有價值的貢獻,卻是有目共睹的。本書就是克魯格曼對應對當前危機的一系列帶有十分鮮明的凱恩斯主義色彩的建議和看法。也可以視為此次危機中關於凱恩斯主義爭論的代表性著作之一。

  尋找金融危機中的免費午餐:當前全球應對金融危機中凱恩斯主義及其爭議

  在經濟學中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不過,在克魯格曼看來,在大衰退和金融危機衝擊下,“只要我們伸出手,就有免費午餐,因為這時候大量的閒置資源就有用武之地了”。 這是典型的克魯格曼的政策基調。

  發端於美國的次貸危機席捲全球,各國積極應對,大致看來,在應對金融危機中主要採取了以下幾方面的措施。

  一是出臺金融救助方案。如美國最早強調購買不良資產,美聯儲還推出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創新,向金融機構提供更多的流動性,並先後採取了量化寬鬆和扭曲操作等措施;歐洲則在嘗試降息等政策刺激的同時嘗試通過注資獲得金融機構股權來穩定金融體系等措施。

  二是擴張性的財政政策。美國的刺激方案主要包括減稅和擴大公共支出,支出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教育、醫療和新能源技術方面。日本出臺多個經濟刺激計劃,這些支出主要用於:向全國家庭發放補貼、通過政府擔保幫助中小企業獲得貸款、高速鐵路建設工程、學校建築防震、環境保護、兒童和老人護理等社會福利計劃。

  三是擴張性的貨幣政策。一方面,主要經濟體在危機之後均大幅度降低利率。另一方面,當利率進入零利率區域後,主要經濟體的央行均以不同方式採取了“數量寬鬆”政策,通過購買金融資產,繼續向市場注入流動性。

  四是產業發展政策。美國在新能源、環保政策等方面較為高調。歐洲提出發展“綠色經濟”。日本重點發展商業航天、資訊科技應用、新型汽車、低碳產業、醫療與護理、新能源太陽能等新興行業。

  總體來說,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程度不同地在凱恩斯主義旗幟的影響下,推出了一系列政策舉措,也產生了一定的效果。不過,對於這些凱恩斯主義色彩鮮明的危機應對措施,各種批評也一直不斷,本書就可以視為克魯格曼對這些批評的迴應。

  在全球化時代,中國經濟與全球市場的互動更為緊密,在危機衝擊下,除了推出一系列應對危機、刺激內需的政策舉措外,更為關鍵的還是通過改革釋放制度紅利,促進經濟轉型

  20世紀70年代初佈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美元主導下的世界經濟金融體系的不平衡性逐步顯現,全球資源以貿易順差的形式源源不斷流入美國,而以美元

  計價的金融資產以資本專案順差的形式持續流向全世界。特別是21世紀初美國網際網路泡沫破滅後,一方面,美英等發達國家加速推進全球化程序和資本輸出,進一步加劇了全球經濟結構失衡;另一方面,美國為刺激經濟長期實施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鼓勵高槓杆、高風險、低透明度且缺乏監管的金融創新,導致本國房地產泡沫急劇膨脹、缺乏監管的影子銀行體系擴張、金融體系的槓桿水平顯著提高。2005年以來,伴隨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崛起,全球資源供應格局打破,通貨膨脹壓力高企,美國進入加息通道,直接導致美國房地產泡沫的破滅,2007年年底次貸危機正式爆發。

  本次危機爆發不僅是國際經濟結構長期失衡的集中反映,更是佈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以美元為核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失衡和金融監管缺失的必然結果。危機打破了原有經濟金融結構和格局,美歐等經濟體或經濟區域面臨巨大的調整成本,經濟陷入衰退或緩慢復甦;新興市場國家面臨通脹高企—政策收縮—經濟放緩的調整時期。可見,中國與其他主要經濟體的經濟關聯性日趨緊密,相互影響加大。

  當前全球經濟和各國國際收支面臨再平衡的過程;“去美元化”、改革現有國際貨幣體系的議題也被提上日程;國際金融監管架構和制度在壓力下正在經歷大刀闊斧的修改和重塑;金融市場、金融機構、金融工具面臨重大變革。在如此複雜多變的國際經濟金融形勢下,如何評估本次危機對全球經濟金融結構的影響,如何準確把握危機後世界經濟金融結構變化的趨勢、如何結合中國實際情況處理好經濟轉型與金融發展和金融結構的關係,對於迅速崛起並處於轉型改革關鍵時期的中國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在這種調整過程中,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處於同樣的發展環境,關注著類似的矛盾和問題,有著共同的利益訴求,因此中國的決策應注重體現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利益。

  在外部金融危機的衝擊和內部經濟增長回落等壓力下,當前中國進入了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歐債危機等外部因素增加了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發達經濟體的增長中樞或已階段性下移;內部隨著勞動力成本上升,中國人口紅利逐漸減退。因此,在應對金融危機衝擊的過程中,推出一定規模的刺激內需政策來應對經濟週期性回落是有必要的,但是更為關鍵的還是促進經濟轉型,促使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動力將轉向內生性,制度性紅利的釋放和經濟系統的結構性轉變。大致來說,至少包括如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要素價格形成機制改革。中國在市場化程序中始終面臨資本、土地、能源、礦產資源等要素價格長期管制的瓶頸,由此造成了公用設施、環保和安全的高成本,並導致投資衝動、資源錯配、結構失衡、增長質量欠佳等現象,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居民收入差距,勞動密集的服務業發展受到制約。推動要素價格改革,即從管制下扭曲、低估的價格轉變為市場均衡價格,將使投資和生產的成本和回報更真實、國民財富的分配更合理,市場機制的合理運用將進一步激勵推動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轉型。

  二是體制改革釋放的紅利。首先,收入分配改革,改

  革的方向通過減稅、完善社保等舉措增加居民特別是中低收入者收入,加大對社保、醫療、就業等民生領域的投入,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擴大內需,增加消費。其次,投融資體制改革,改革的方向是對民間資本開放壟斷行業,打破壟斷,促進 社會要素不同行業的市場化流動。最後,推進結構性減稅,逐步降低 財政收入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引導 經濟結構的優化,釋放居民和企業的消費意願和提高居民和企業的消費能力。

  三是勞動生產率紅利。當前中國經濟增長仍然是靠大量的要素投入尤其是資本形成推動。因此,提高勞動生產率,通過技術進步和人力資源的改善實現內生的增長必然會逐步成為中國經濟未來 發展的主題,同時要重點鼓勵資源配置效率更高的市場化企業的成長,通過放松管制促使要素的市場化流動來提高勞動生產率。

  克魯格曼的這本書為終結全球金融危機提出了凱恩斯主義色彩的政策建議,為我們把握全球經濟走勢並相應採取對策提供了一個參照,同時也為中國應對危機中的政策選擇提供了一個參照,我認為是很有理論和 應用價值的。

有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