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工程創新論文

  化學工程技術是一種用於研究化學產品的管理、製造、設計和開發的綜合性技術,在化學生產中通過應用各種化學工程技術,可以有效提高化學生產質量和生產效率,加強化學工程技術在化學生產中的應用研究,推動化學生產行業的快速發展。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篇一

  《 化學工程專業高等分離工程課程建設 》

  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人才的發展,人才是國家發展的第一要素。《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我國人才的總體發展目標為:到2020年,培養一支規模巨集大、結構完善、佈局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全面確立國家人才競爭優勢,實現加入世界人才強國行列的目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人才基礎,並且強調高技能人才要佔技能勞動者比例的28%。

  研究生教育在高等教育中佔有非常大的比重,其培養目標是為現代社會輸送高科技人才、高階管理、技術人才和研究型、應用型人才,這就要求高等學校在加強全日制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同時,針對在職人員開展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使培養目標呈多樣化的發展態勢,形成高素質人才隊伍,全面提高創新型科技人才、領軍人才、複合型人才的培養比重,加大培養各個重點領域急需緊缺專門人才的力度。我國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制度始於1991年,主要培養物件為相關專業的在職人員,採用“進校不離崗”的方式進行學習,不影響學生平時的正常工作。

  在職工程碩士研究生來自於生產第一線,一般畢業3年以上,長期的工作實踐,積攢了一定的實踐經驗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企業對他們賦予了較高的期望值,但他們由於畢業時間較長,基礎知識的陳舊率和遺忘率較高,專業理論並不能滿足企業發展需要,從而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企業的發展。

  我國國有大中型企業的快速發展決定了現代工程技術人員應該是高層次應用型和複合型人才。化學工程領域工程碩士的培養目標主要是為本領域所覆蓋範圍內的工業企業和工程建設部門、工程設計和研究院所等有關單位培養基礎紮實、素質全面、工程實踐能力強且具有一定創新能力的應用型、複合型高階工程技術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

  對在職工程碩士進行工程應用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其目的就在於使化學工程領域工程碩士學位獲得者能夠勝任企業要求,促進企業發展,推進企業技術進步,所以各個高校一方面要強化他們的基礎知識、專業理論,另一方面要培養他們的實踐、操作能力,實現發現、分析、處理企業現實問題的目的。因此,對於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要根據企業實際生產需求來設定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法、手段、途徑,因此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結合工業生產例項進行高等分離工程課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引進綠色化學和綠色分離工程的概念

  綠色化學又稱為環境無害化學,是一門從源頭上消除汙染的化學,即利用高選擇性的化學反應,提高反應原子的利用率,達到100%選擇性,實現零排放。綠色分離工程指的是分離過程綠色化,主要包括兩種途徑進行實現:第一,優化傳統分離過程,降低甚至消除分離過程對環境的影響;第二,開發和使用新的技術,例如,膜分離技術。

  分離技術貫穿於整個化工產品生產過程,分離過程綠色化對於未來環境保護和汙染治理具有重大意義,是社會現代化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性問題之一。分離技術是提高產品競爭力的關鍵技術,對於降低產品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等發揮著重要作用。教師要讓學生明白經濟發展在滿足當代社會發展的同時,又不能威脅子孫後代的未來。根據現有發展基礎、條件,在不損害地球生態系統的前提下,合理有效地利用和開發有限的資源併產生足夠的財富,以滿足社會合理的經濟需求。綠色分離工程等新型分離技術在高等分離工程課程中的引入,必將引領學科的健康和可持續性發展。

  二、改進教學方法

  與全日制研究生不同,在職研究生來自於化工企業,一般為單位的技術骨幹或相關崗位的管理者,有些甚至已經是高層次的專業人才和專案負責人等,具有一定的實踐經驗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他們的學習目的很明確,致力於知識轉化,用專業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對於在職工程碩士來說,他們既要增加自己的知識積累,更要培養自己應用知識的能力,學習的核心就是提高知識的有用性和實效性。

  因此,教學內容不能過於理論化,如果課程內容理論性過強,將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困難,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另外,教學一定要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例如,教師通過工程中的實際案例解釋相關的原理或者理論,側重理論與應用的結合。教師還要合理安排教學內容,課程結構要緊湊,做到重點突出、難點明確、層層遞進、詳細透徹,通過這種方式提高學生思考、處理問題的能力。

  例如,課堂上使用啟發式教學法、現場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實現對教學內容的詮釋;綜合運用多媒體、網路平臺及模擬模擬系統等多種教學手段,使教學內容形象化,最終實現該課程教學質量及教學效果的根本性提高,使其達到培養專業型人才的綜合要求,建成學而有用、學而會用的核心課程。針對該課程的特點,結合高等分離工程課程教學的特性以及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應對該課程教學進行一定的改革.

  1.優化教學方案、完善多媒體課件。教師要根據目前國內外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裝置的發展,在現有課程體系基礎上,適當加入新的教學內容,制定出合理的教學方案。多媒體課件是目前高校授課的必備工具,目前該課程主要採用理論教學方法,沒有系統的模擬模擬系統和實踐設施,因此為提高授課效果,應對該多媒體課件進行進一步的完善,加入基本原理的動畫和實際生產的視訊,以保證該課程理論教學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2.採用研討式的教學方式。由學生提出本單位現場分離裝置中存在的問題,根據所學的理論知識和工作經驗,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在各自的實際生產過程中進行驗證。

  3.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學習、理解和掌握課程的理論技術和方法,採用AspenPlus、Pro/II等化工流程模擬軟體,對化工分離過程進行設計和模擬,建立典型案例庫,模擬化工分離的過程、分離過程中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分離工藝中相關裝置的直觀演示,開發相關的計算軟體以解決分離工程中大量計算的問題。

  4.讓學生提出工廠實際中分離裝置存在的問題,並收集現場資料,進而設計程式,得出計算結果,提高學生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素質。

  5.充分利用網際網路資源。二十一世紀是資訊時代,技術人員需要廣泛瞭解科技發展動態,瞭解學科的前沿性技術並掌握其發展趨勢。在職研究生平時在單位工作,只有節假日才能到學校上課,因此建立師生互助平臺和網路資訊庫勢在必行,不僅能加強學生與教師的溝通,還能加強學生與學生的聯絡。教師在學校將專業的最新資訊錄入資訊庫內,為研究生開闢獲取資訊的渠道,學生將遇到的技術困難提交到平臺,教師與同學一起通過討論和研究,提出解決方案,再用於實際生產進行驗證。

  三、注重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是影響研究生教育質量的關鍵,同時也是保證研究生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高雙林等對影響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可控因素進行了系統分析,主要包括學科建設、教學環節和管理體系三大部分,其權重係數分別為0.33、0.53、0.14,說明教學環節是研究生教育質量保證體系中的重要部分。在職研究生雖然參加工作一段時間,社會經驗和工程經驗比較豐富,但是回到學校後,往往會存在些許的陌生和拘謹,尤其是在教室內安靜的聽老師講課,往往很難。

  因此,對於這些學生的授課方式,要以互動交流為主,鼓勵學生提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例如石油化工過程中針對硫含量過高的問題,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工作去查閱文獻,以化學法和物理吸附法為基礎,設計出脫硫的方案,大家以基本理論為依據進行討論,提出解決方案,併到相關的企業進行驗證。

  四、優化教師隊伍

  學科建設是研究生培養的基礎,而其核心內容是教師隊伍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保證學生質量和教學效果的關鍵。在職碩士的授課教師應具有一定的工程應用和工程實踐能力,因此,建立一支知識結構完整,年齡結構合理並且具有高水平和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培養單位進行學科建設的保證。年輕教師雖然具有紮實的理論基礎、較高的學歷層次、較強的獲取資訊能力,但工程實踐經驗較少。因此,年輕教師的培養是教師隊伍建設的首要問題。

  在加強年輕教師的培養上,首先,需要進行師德教育,強調教師的責任心,以育人為本;其次,加強學習,掌握本學科目前國內外的進展,保證教學內容的先進性;再次,加強業務研究和教學方法的研究,定期組織教師進行培訓和試講,以保證教學質量;最後,加強教師與企業的聯絡,加深同企業的合作,定期到企業的生產第一線,掌握第一手材料,結合理論知識為企業解決生產中的問題,使教師在實踐中得到鍛鍊,同時也為授課積累例項。

  開設專業研究生學位是為了培養特定職業領域的高層次技術人才以及管理人才,高等分離工程是貫穿化學工程碩士研究生學習和工作實踐的重要一環,健全的師資力量,實踐——理論——再實踐的教學模式,前沿性的分離技術與裝置,以綠色分離工程為主線,是本課程保證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水平、培養高素質人才的保障。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新技術、新方法的出現,一定會提出新的思維和新的要求,高等分離工程也應與時俱進,高校教師任重而道遠。

  篇二

  《 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雙語教學思考 》

  近年來,高等學校本科生實施雙語和全英教學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和質量工程建設的熱點課題[1-2]。2007年教育部和財政部《關於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要求“推動雙語教學課程建設,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模式,切實提高大學生的專業英語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語從事科研的能力。”。

  為了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關於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的重大改革計劃,滿足當代社會發展對人才質量和人才層次的需求,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紮實理論基礎、精深專業知識和良好工程實踐能力,富有進取精神和國際視野的應用型卓越人才,教育部於2010年6月23日正式啟動“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以下簡稱“卓越計劃”***。桂林理工大學是教育部批准的第二批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高校。

  學校以優勢學科為基礎,以優質教學資源為依託,在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和廣西一本招生專業開展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驗班培養工作。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是實施“卓越計劃”的專業之一。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與世界的交流日益頻繁,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對雙語人才的需求迅速提高。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如從事科研工作、獲取資訊、出國深造、在合資企業謀求職業或謀求“高薪”職業等等均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雙語能力。雙語教學是我國高等教育與國際接軌的必然趨勢,也是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熱點和重點之一。

  因此,雙語教學得到了廣泛的重視,各大高校紛紛開設雙語課程並進行雙語教學的探討和改革。許多重點大學已經開始實施化工原理的雙語教學,並逐步向全英教學過渡。目前,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作為我校實施“卓越計劃”的專業尚無實施雙語教學的課程。因此,非常有必要探討我校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實施雙語教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並深入思考實施雙語教學的物件、課程和師資、教學目標、教材以及教學模式。

  1雙語教學物件、課程和師資

  雙語教學的教學物件必須根據學生的英語水平來確定,這樣教與學的效果才會比較好。若將雙語教學全面鋪開,英語差的一部分學生可能會有厭學情緒,上課不認真聽甚至逃課。考慮到學生整體英語水平的不均衡,雙語課開設初期不可能面對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所有班級的學生。結合專業實際,擬定以化學工程與工藝“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驗班***以下簡稱“卓越班”***的學生為教學物件。

  因為桂林理工大學採取自願報名、課程考試、面試三者結合的辦法來遴選“卓越班”學生。新生入學後,學校組織對自願報名參加“卓越班”的學生進行英語和數學考試,入選“卓越班”的學生其英語成績必須達到A班標準。達到A班標準的學生可以在大一參加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大學二年級,“卓越班”學生的四級通過率可達到70%以上。“卓越班”的學生經過了選拔,具有比較紮實的英語基礎,是開展雙語教學的理想物件。

  這樣在授課過程中學生基本上可以適應雙語教學,課堂上亦可以配合教師教學,預期教學效果較好。以“卓越班”為雙語教學的試點,總結教學經驗,由點及面逐步擴大。雙語教學的課程的選擇上,必須考慮師資力量和教學資源的配置以及該課程進行雙語教學的適宜性。因此,雙語課開設初期不可能涉及多門化學工程與工藝的專業基礎課程及專業課程。《化工原理》是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學生的一門必修專業基礎課,在培養化學工程師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化工原理課程實施雙語教學有其自身的優勢[6]。

  化工原理課程屬於自然科學學科具有較強的國際共通性,其專業術語、基本詞彙、句型結構、表述方法等相當比較固定。在實施上,應考慮採用先易後難,逐步擴充套件範圍的原則。雙語教學需要精通英語的學科教師,對師資隊伍的要求比較高。目前桂林理工大學化工原理課程的任課教師多為青年教師,部分教師具有海外留學經歷,能夠熟練應用英語和漢語進行教學工作,雙語教學具有一定的師資基礎。

  此外,建議學校通過多種途徑培養能勝任雙語教學的教師。例如:聘請在國外講授化工原理的資深教師或國內化工原理雙語教學的資深教師來校進行教學示範或教學培訓,提高雙語教學主講教師的英語授課水平。鼓勵和支援雙語教學主講教師到國外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教學培訓和學術交流,讓其有機會深入國外課堂進行聽課和教學觀摹,以提高雙語教學主講教師英語水平,建立一支有國際化視野的教師隊伍。

  2化工原理雙語教學的目標、教材和教學模式

  眾所周知,雙語教學具有雙重目標,一是讓學生獲取學科知識,二是培養和提高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因此,在化工原理雙語教學初期就必須明確兩者的關係。化工原理課程實施雙語教學目的是教學生以英語為工具掌握化工專業基礎知識,其重點還是掌握相關的專業知識[5]。

  在教學過程中,應把漢語和英語科學合理地穿插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按照英語與漢語***即外語/母語***的使用比例,雙語教學過程通常分為三種類型:第一,滲透型,即漢語為主,英語為次;第二,混合型,即漢語與英語互為主體;第三,全英型,即英語為主,漢語為次,或全部採用英語授課。在雙語教學過程中,英語與漢語比例的高低並不完全取決於雙語教師的英語水平,而更多地取決於學生的實際英語水平和理解能力。

  因此,開展雙語教學不能操之過急,應逐步提高英語的比例。授課時注意採用簡單的英語句式,語速稍慢、吐詞清楚、講解到位,對較難理解的重要概念和定義,輔以中文解釋,使大部分學生能夠跟上教師的講課思路,保證學習效果。教材的好壞直接影響到雙語教學的成敗。華南理工大學鍾理等人,通過不斷的教學實踐,發現雖然原版英文版教材有其突出的優點和特色,但其在內容編排、知識點銜接、教學要求、講述方式及總體架構上與我國化工原理教學大綱有明顯的區別。採用原版英文教材進行化工原理雙語教學具有許多侷限性。

  有幸的是2008年由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出版了由華南理工大學、天津大學和華東理工大學合作改編的美國WarrenL.McCabe等編著的著名化工原理教材《UnitOperationsofChemicalEngineering》第7版。該改編教材以我國教學大綱為基本框架,按中文教材的編排順序,並從原版教材的動量傳遞、熱量傳遞、質量傳遞等章節中選擇出120學時的內容題材進行重新編譯和補充,具有較強的適合高校教學及學生使用書的特點。目前該教材被天津大學、華東理工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廣西大學、福州大學、青島化工大學等30多所高校採用。因此可以考慮採用該教材作為化工原理雙語教學的主要教材。

  化工原理雙語教學應堅持先易後難原則。在實施雙語教學的初期階段,可採用“英文教材、英文板書、中文授課”模式,即滲透型教學模式,保證教學內容和深度不低於中文授課,然後再向混合型和全英型教學模式過渡。或者選擇部分內容相對簡單的章節進行雙語授課,其他章節仍採用漢語授課。從簡單到複雜,循序漸進,化解學生的畏難情緒。同時注意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他們創設儘可能多的語言實踐機會,不斷提高學生綜合應用語言的能力和勇氣。使學生在學到專業基礎知識的同時提高了專業英語水平,從而實現化工原理實施雙語教學的雙重目標。

  3結語

  化工原理課程實施雙語教學必將給教師和學生帶來全新的挑戰,但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地方高校也應該積極推動和投身到雙語教學課程建設中,探索符合地方高校本科生的有效教學方法和模式,確實提高地方高校大學生的專業英語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語從事科研的能力,增強地方高校本科生的國際競爭能力。

有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