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法教學是否隨文而學的探討
【摘 要】語法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關於語法教學應該是單獨講解,還是隨文而教,一直都在爭論中。語法隨文而學弊大於利; 語法教學隨文而學利大於弊; 語法教學方式應該多元化。
【關鍵詞】語法教學;隨文而學;探討
回顧二十年來的語文教學,包括我還在讀書時,語文教學對語法的極端重視,致使語文課變成了語法課,結果導致學生因語法的枯燥乏味而對語文課生厭,喪失學習語文的興趣,最終形成了語文教學質量差的現象。日後,人們對語文人文性的逐步重視,初中語文語法教學已逐漸呈現出衰退的趨勢,語文教學更多的是倡導學生對文學作品主體的感悟,更多的是賞析文章主旨和品味文章語言。初中語文語法教學由多年前的輝煌跌入到低谷,幾乎所有的初中語文課都不再花一定的時間分析一些相關的語法知識。然而,語法教學畢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關於語法教學應該是單獨講解,還是隨文而教,一直都在爭論中。
1.語法隨文而學弊大於利
新教材將語法知識分散於各冊語文書的課文中的現象,導致了在平常的教學中遇到相關的語法知識都是一語帶過,未作詳細的講解,使學生對語法知識的學習陷入了“山重水複”的境地,腦子一片茫然。而今的新課改,對語法知識重視不夠,如詞類、句子成分、短語型別、複句這些語法知識只是在課本後面附一表格,而學生只靠這一張表是很難真切掌握,老師靠這張表也很難給學生講明白。如果按照新課改要求,採用隨文學習,靠學生平時積累的語感這種方法來學習語法知識,學生掌握的和老師教給他們的語法知識會成為過眼雲煙。還有如果是農村的,特別是很多少數民族學生,民族語言的語法順序與漢語不完全一致,有時他們的語言用漢語說出成了“倒裝句”,這些大多是學生處於偏僻的山區,見的世面不多,語言表達力相對較差,語法知識的學習對他們尤為重要。另學生作文時容易出現錯字、病句,這些都跟語法知識的掌握有很大關係,所以語法知識應該系統的編入教材,讓學生能很好的掌握和運用,新課改也應該重視語法教學!因為:
1.1 語法分散在課文中之後,表面上是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但實際上是使得語法知識不夠系統,學生無法真正的把握住,邊學邊忘。如“有仙則名”和“並自為其名”的“名”有什麼不同時,學生竟然一頭霧水,不知所云。可見學生並未真正的把握住,而是邊學邊忘。
1.2 語法知識被分散並多以附錄的形式出現於課文的最後,讓許多學生覺得這些語法知識是可學可不學習的內容;甚至有的老師也認為,這些語法知識可教可不教,從而導致了學生沒有自學,老師也沒有給予必要的輔導。最終,學生沒有學到系統的語法知識,就沒有能夠將語文學好。
1.3 由於沒有系統的語法學習,學生在學文言文時,感覺非常的吃力,也覺得枯燥乏味,有的學生甚至對文言文學習避而遠之,如一些詞類活用現象。《桃花源記》“復前行,欲窮其林”一句中就有詞類活用現象,“前”本身是名詞,在這裡卻是名詞作狀語,譯為“向前”,很多學生都把它譯為“前面”。
1.4 語法知識對語文教學的作用和影響也是不可低估的。現在的學生,有許多不學語法或者是純粹不懂語法,導致了初三畢業,還不懂何為何為象形字,形聲字,何為會意字,不知何謂“錯字”何謂“別字”。寫不出一篇好的文章,即使寫出來,也是錯別字連篇,病句連篇,沒有絲毫的文采可言。究其原因,都是語法惹的禍。
綜上所述,認為語法的隨文而學,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影響了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長此下去,語法將會被淡化,語法的前景也令人擔憂!
2.語法教學隨文而學利大於弊。認為語法教學應該隨文而學
2.1 義務教育語文新課標規定:“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可以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法和修辭知識,但不必進行系統集中的語法修辭知識教學”。這就是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基本的語法知識可隨文學習,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我很贊成這種觀點,因為在語文教學中,為了能夠更好地理解課文,完全可以隨時引導學生學習必要的語法知識,以及一些修辭手法,如果讓學生系統地、集中地去學習,會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那樣學生就會失去學習的興趣。如果是隨文學習,使語法修辭分散地融入到語文教學之中,能更好地理解語法修辭現象,品嚐到語法修辭學習在語文學習中的趣味。語文不同其他學科,美無處不在。哪些精美的字、詞、句、篇,往往就是語法修辭運用精妙之處。我們只有找到這些美點,才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在講短語的時候,如“飄動的雲”、“轟隆的雷聲”、“遼闊的草原”、“奔流不息的江河”等,我就與同學們說,這“什麼的”是定語,是修飾後面一個名詞的,正因為有他們存在,才寫得更生動,很美吧!我還在講句子時,講哪是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在講詞語的時候講講詞的分類。我不要求學生硬記,但一段時間後,他們會知道並且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就是要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教學環境中,在體驗美的過程中學習語法知識,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2.2 我認為語法知識應該隨文學習。語文課程改革強調:學習的過程應該是複合式的掌握知識,語言的積累,詞語的積累都應該是從讀中得到,靠的是語感。 例如:
2.2.1 漢字教學。應該是從根本上解決漢字的識記與書寫的問題,並且更應著力理清漢字與片語、漢字與語感、漢字與閱讀、漢字與文言文、漢字與文化的神祕聯絡。漢字教學應該貫穿語文教學的始終,連線語文教學的經脈,以之整合語文語文教學資源,提升語文教學的品位,從而體現漢語言文字璀璨的光輝。在語文教學擦掉漢字的灰塵,閃現漢字的靈魂。
比如在教學“好高騖遠”的“騖”和“趨之若鶩”的“鶩”時,我們應給學生分析:騖,指馬奔跑,引申為:志向、志氣等,所以應是“馬”;而“鶩”是指野鴨子,鴨子是聚集而居,成群覓食的,後來比喻盲目熱衷某一事物,所以應該是“鳥”。這樣的識字方法一定比死記硬背效果好得多。在教學中,利用生動有趣的方法,讓學生掌握漢字的結構和字義的流變,可以有一下的好處:***1***、區別多音字的現象;***2***、讓學生了解漢字的形近義殊的現象;***3***、有利於讓學生掌握一詞多義的現象;(4)、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語境。(5)、讓學生了解古文化的現象。故而漢字學習何不在教學中隨文學習呢?
2.2.2 詞語教學。詞語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家常便飯,的有的教師卻處理的簡單機械,缺乏活力,其實認字識詞,應該是隨文學習的,通過生動詞語學習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的有效性。本人在上《濟南的冬天》這篇課文中的“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的“臥”時,我沒從簡單的名詞動詞入手,而是從人和動物臥的姿態,動作行為去發現,結果學生的發言卻是妙語連珠,既學習了詞性,又讓教學更加有效。何樂而不為呢?
2.2.3 現在的教學大綱把語法知識分散在課本中,我認為這點好,讓學生循序漸進的去學習它,經過老師的指點,舉一反三,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於現在的初中生,讓他們系統學習語法,我覺得不太現實,就比如在考試時,概念是弄清楚了,但拿一個句子出來,好些學生都劃分不出它的成分。
其實,其他的語法學習也應該是隨文學習的,巢宗祺教授說“完全依賴語法特點來教好語文是不可能的,應該靠的是語感,加強整體能力的把握。”我覺得很有道理。
3.語法教學方式應該多元化
我更贊同這個觀點。初中學生要不要學習語法已成為初中語文教學改革爭論的焦點。然而,語法知識是當前新課改所倡導的“語文素養”的一部分。根據其定義及所包涵的內容,它不是一個孤立的單元體,而是與中學生,甚至每個人的學習、日常生活、口語交際、書面表達聯絡非常密切的知識。它對於學生的聽、說、讀、寫等方面能力的提高有著巨大的影響。掌握基本的語法知識能夠使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形成一種完整的語文體系,而不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基於此,我認為,兼顧二者,乃是錦上添花。
3.1 改變學生學習語法的態度
要改變學生對於語法學習甚至語文學習的態度,恐怕不是一兩天能辦到的。因為學生對於語法的看法一般是語法太難枯燥乏味,學起來沒啥意思。其實,語法知識本身就是一個博大精深的體系,偏、難、繁確實讓有些老師不知所措,更不用說學生了。但是,並不能因為這些就把語法全盤否定。教師要通過生動活潑的形式講語法。可結合生活中的常見例子,比如廣告:“出門在外老婆交代,不喝酒吃飯菜,要喝酒,喝品牌。”這是一句近些年酒店張貼的廣告牌,但是張貼多也不一定正確嗎?不是嗎。從語法的角度分析這句話,就不難發現,它其實是犯了前後矛盾的語病。既然前面說了“不喝酒”,為什麼後面又出現了“要喝酒,喝品牌”呢? 通過生活中實際例子,讓學生明白,學好語法,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
3.2 從課文講解中入手。
當前的語文課本是中學生手頭所擁有的最直接最直觀的教材,而其選的文章也大都能彰顯普通話的語法規範。這其中自然就有很多的內容需要講解。語法知識和課文,就像一個人的血與肉,語法知識只有隨文學習,才是一個完整的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這好比我們教課文的生字詞,如果我們說生字詞系統好,我們把所有的生字詞歸類,讓學生學完所有的生字詞再來學課文,我怕到頭來是生字詞學不好,課文更學不好。比如在七年級課本《看雲識天氣》這一課,這是一篇科普說明文,語言生動形象,應用各種修辭手法,把雲寫得生動形象,這一課的一個重難點就是要求我們結合課文,分析這些修辭手法的應用並說明其作用。交給學生一些系統的語法知識。有經驗的老師都知道,這一點怎能淡化?
3.3 從學生習作評講中拓展。
語法知識本來就枯燥無味,如果進行系統學習,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而且講解起來脫離了實際的應用,學生雖然記住了,但在實際的應用中卻不能靈活應用。雖然系統的語法知識也有例子,但畢竟例子不多,要讓學生記牢,必須舉一反三,在作文教學中,能更好的做到這一點。習作是學生對於漢語的實際應用。而正是在這個運用當中,會發現很多的語法問題。當然作文中出現的問題也不是出現一個就講,而應該有的放矢,有重點地講解。在講評作文中滲透語法知識也應該遵循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的原則。作文評改講語法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由於是自己或者同伴出現的問題,所以印象也就相對深刻,同時也可以消除語法學習的困窘。
3.4 從和諧寬鬆的氛圍中切入。
通過回顧歷史和結合實際教學我們發現,語法教學有形或無形貫穿於任何語文教學中,並且起到一種不可忽視的作用,它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保證語言的準確性。應當說,語法的地位不可削弱,不可撼動。但在最近幾年,語法教學地位越來越淡化,直至現在完全徹底退出初中語文教科書。可是,我們教師在一線教學中,又往往發現教學所遇到的需要語法的問題又越來越多。因此,我認為現在存在的問題並非是要不要教的話題,而是如何教,教多少。眾所周知,英語教材中幾乎在每一單元結束,都安排一些“Grammar”,說白了也就是語法知識。語文課程要樹立“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引導學生經歷語文探究的過程,是學生體驗的過程,是學生成長的過程。語法教學可以在語文活動中拓展。我們可以開展“收集對聯”、“為自己改作文”、“街頭巷尾找病句”、“分類摘抄報刊上的精彩短語”、“看電視廣告”等多種活動以及在開發語文課程資源中學語法、用語法。
綜上所述,我認為,語法教學還是多元化更妙。
【關鍵詞】語法教學;隨文而學;探討
回顧二十年來的語文教學,包括我還在讀書時,語文教學對語法的極端重視,致使語文課變成了語法課,結果導致學生因語法的枯燥乏味而對語文課生厭,喪失學習語文的興趣,最終形成了語文教學質量差的現象。日後,人們對語文人文性的逐步重視,初中語文語法教學已逐漸呈現出衰退的趨勢,語文教學更多的是倡導學生對文學作品主體的感悟,更多的是賞析文章主旨和品味文章語言。初中語文語法教學由多年前的輝煌跌入到低谷,幾乎所有的初中語文課都不再花一定的時間分析一些相關的語法知識。然而,語法教學畢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關於語法教學應該是單獨講解,還是隨文而教,一直都在爭論中。
新教材將語法知識分散於各冊語文書的課文中的現象,導致了在平常的教學中遇到相關的語法知識都是一語帶過,未作詳細的講解,使學生對語法知識的學習陷入了“山重水複”的境地,腦子一片茫然。而今的新課改,對語法知識重視不夠,如詞類、句子成分、短語型別、複句這些語法知識只是在課本後面附一表格,而學生只靠這一張表是很難真切掌握,老師靠這張表也很難給學生講明白。如果按照新課改要求,採用隨文學習,靠學生平時積累的語感這種方法來學習語法知識,學生掌握的和老師教給他們的語法知識會成為過眼雲煙。還有如果是農村的,特別是很多少數民族學生,民族語言的語法順序與漢語不完全一致,有時他們的語言用漢語說出成了“倒裝句”,這些大多是學生處於偏僻的山區,見的世面不多,語言表達力相對較差,語法知識的學習對他們尤為重要。另學生作文時容易出現錯字、病句,這些都跟語法知識的掌握有很大關係,所以語法知識應該系統的編入教材,讓學生能很好的掌握和運用,新課改也應該重視語法教學!因為:
1.2 語法知識被分散並多以附錄的形式出現於課文的最後,讓許多學生覺得這些語法知識是可學可不學習的內容;甚至有的老師也認為,這些語法知識可教可不教,從而導致了學生沒有自學,老師也沒有給予必要的輔導。最終,學生沒有學到系統的語法知識,就沒有能夠將語文學好。
1.3 由於沒有系統的語法學習,學生在學文言文時,感覺非常的吃力,也覺得枯燥乏味,有的學生甚至對文言文學習避而遠之,如一些詞類活用現象。《桃花源記》“復前行,欲窮其林”一句中就有詞類活用現象,“前”本身是名詞,在這裡卻是名詞作狀語,譯為“向前”,很多學生都把它譯為“前面”。
1.4 語法知識對語文教學的作用和影響也是不可低估的。現在的學生,有許多不學語法或者是純粹不懂語法,導致了初三畢業,還不懂何為何為象形字,形聲字,何為會意字,不知何謂“錯字”何謂“別字”。寫不出一篇好的文章,即使寫出來,也是錯別字連篇,病句連篇,沒有絲毫的文采可言。究其原因,都是語法惹的禍。
綜上所述,認為語法的隨文而學,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影響了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長此下去,語法將會被淡化,語法的前景也令人擔憂!
2.語法教學隨文而學利大於弊。認為語法教學應該隨文而學
2.1 義務教育語文新課標規定:“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可以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法和修辭知識,但不必進行系統集中的語法修辭知識教學”。這就是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基本的語法知識可隨文學習,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我很贊成這種觀點,因為在語文教學中,為了能夠更好地理解課文,完全可以隨時引導學生學習必要的語法知識,以及一些修辭手法,如果讓學生系統地、集中地去學習,會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那樣學生就會失去學習的興趣。如果是隨文學習,使語法修辭分散地融入到語文教學之中,能更好地理解語法修辭現象,品嚐到語法修辭學習在語文學習中的趣味。語文不同其他學科,美無處不在。哪些精美的字、詞、句、篇,往往就是語法修辭運用精妙之處。我們只有找到這些美點,才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在講短語的時候,如“飄動的雲”、“轟隆的雷聲”、“遼闊的草原”、“奔流不息的江河”等,我就與同學們說,這“什麼的”是定語,是修飾後面一個名詞的,正因為有他們存在,才寫得更生動,很美吧!我還在講句子時,講哪是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在講詞語的時候講講詞的分類。我不要求學生硬記,但一段時間後,他們會知道並且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就是要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教學環境中,在體驗美的過程中學習語法知識,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2.2 我認為語法知識應該隨文學習。語文課程改革強調:學習的過程應該是複合式的掌握知識,語言的積累,詞語的積累都應該是從讀中得到,靠的是語感。 例如:
2.2.1 漢字教學。應該是從根本上解決漢字的識記與書寫的問題,並且更應著力理清漢字與片語、漢字與語感、漢字與閱讀、漢字與文言文、漢字與文化的神祕聯絡。漢字教學應該貫穿語文教學的始終,連線語文教學的經脈,以之整合語文語文教學資源,提升語文教學的品位,從而體現漢語言文字璀璨的光輝。在語文教學擦掉漢字的灰塵,閃現漢字的靈魂。
比如在教學“好高騖遠”的“騖”和“趨之若鶩”的“鶩”時,我們應給學生分析:騖,指馬奔跑,引申為:志向、志氣等,所以應是“馬”;而“鶩”是指野鴨子,鴨子是聚集而居,成群覓食的,後來比喻盲目熱衷某一事物,所以應該是“鳥”。這樣的識字方法一定比死記硬背效果好得多。在教學中,利用生動有趣的方法,讓學生掌握漢字的結構和字義的流變,可以有一下的好處:***1***、區別多音字的現象;***2***、讓學生了解漢字的形近義殊的現象;***3***、有利於讓學生掌握一詞多義的現象;(4)、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語境。(5)、讓學生了解古文化的現象。故而漢字學習何不在教學中隨文學習呢?
2.2.2 詞語教學。詞語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家常便飯,的有的教師卻處理的簡單機械,缺乏活力,其實認字識詞,應該是隨文學習的,通過生動詞語學習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的有效性。本人在上《濟南的冬天》這篇課文中的“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的“臥”時,我沒從簡單的名詞動詞入手,而是從人和動物臥的姿態,動作行為去發現,結果學生的發言卻是妙語連珠,既學習了詞性,又讓教學更加有效。何樂而不為呢?
2.2.3 現在的教學大綱把語法知識分散在課本中,我認為這點好,讓學生循序漸進的去學習它,經過老師的指點,舉一反三,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於現在的初中生,讓他們系統學習語法,我覺得不太現實,就比如在考試時,概念是弄清楚了,但拿一個句子出來,好些學生都劃分不出它的成分。
其實,其他的語法學習也應該是隨文學習的,巢宗祺教授說“完全依賴語法特點來教好語文是不可能的,應該靠的是語感,加強整體能力的把握。”我覺得很有道理。
3.語法教學方式應該多元化
我更贊同這個觀點。初中學生要不要學習語法已成為初中語文教學改革爭論的焦點。然而,語法知識是當前新課改所倡導的“語文素養”的一部分。根據其定義及所包涵的內容,它不是一個孤立的單元體,而是與中學生,甚至每個人的學習、日常生活、口語交際、書面表達聯絡非常密切的知識。它對於學生的聽、說、讀、寫等方面能力的提高有著巨大的影響。掌握基本的語法知識能夠使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形成一種完整的語文體系,而不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基於此,我認為,兼顧二者,乃是錦上添花。
3.1 改變學生學習語法的態度
要改變學生對於語法學習甚至語文學習的態度,恐怕不是一兩天能辦到的。因為學生對於語法的看法一般是語法太難枯燥乏味,學起來沒啥意思。其實,語法知識本身就是一個博大精深的體系,偏、難、繁確實讓有些老師不知所措,更不用說學生了。但是,並不能因為這些就把語法全盤否定。教師要通過生動活潑的形式講語法。可結合生活中的常見例子,比如廣告:“出門在外老婆交代,不喝酒吃飯菜,要喝酒,喝品牌。”這是一句近些年酒店張貼的廣告牌,但是張貼多也不一定正確嗎?不是嗎。從語法的角度分析這句話,就不難發現,它其實是犯了前後矛盾的語病。既然前面說了“不喝酒”,為什麼後面又出現了“要喝酒,喝品牌”呢? 通過生活中實際例子,讓學生明白,學好語法,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
3.2 從課文講解中入手。
當前的語文課本是中學生手頭所擁有的最直接最直觀的教材,而其選的文章也大都能彰顯普通話的語法規範。這其中自然就有很多的內容需要講解。語法知識和課文,就像一個人的血與肉,語法知識只有隨文學習,才是一個完整的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這好比我們教課文的生字詞,如果我們說生字詞系統好,我們把所有的生字詞歸類,讓學生學完所有的生字詞再來學課文,我怕到頭來是生字詞學不好,課文更學不好。比如在七年級課本《看雲識天氣》這一課,這是一篇科普說明文,語言生動形象,應用各種修辭手法,把雲寫得生動形象,這一課的一個重難點就是要求我們結合課文,分析這些修辭手法的應用並說明其作用。交給學生一些系統的語法知識。有經驗的老師都知道,這一點怎能淡化?
3.3 從學生習作評講中拓展。
語法知識本來就枯燥無味,如果進行系統學習,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而且講解起來脫離了實際的應用,學生雖然記住了,但在實際的應用中卻不能靈活應用。雖然系統的語法知識也有例子,但畢竟例子不多,要讓學生記牢,必須舉一反三,在作文教學中,能更好的做到這一點。習作是學生對於漢語的實際應用。而正是在這個運用當中,會發現很多的語法問題。當然作文中出現的問題也不是出現一個就講,而應該有的放矢,有重點地講解。在講評作文中滲透語法知識也應該遵循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的原則。作文評改講語法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由於是自己或者同伴出現的問題,所以印象也就相對深刻,同時也可以消除語法學習的困窘。
3.4 從和諧寬鬆的氛圍中切入。
通過回顧歷史和結合實際教學我們發現,語法教學有形或無形貫穿於任何語文教學中,並且起到一種不可忽視的作用,它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保證語言的準確性。應當說,語法的地位不可削弱,不可撼動。但在最近幾年,語法教學地位越來越淡化,直至現在完全徹底退出初中語文教科書。可是,我們教師在一線教學中,又往往發現教學所遇到的需要語法的問題又越來越多。因此,我認為現在存在的問題並非是要不要教的話題,而是如何教,教多少。眾所周知,英語教材中幾乎在每一單元結束,都安排一些“Grammar”,說白了也就是語法知識。語文課程要樹立“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引導學生經歷語文探究的過程,是學生體驗的過程,是學生成長的過程。語法教學可以在語文活動中拓展。我們可以開展“收集對聯”、“為自己改作文”、“街頭巷尾找病句”、“分類摘抄報刊上的精彩短語”、“看電視廣告”等多種活動以及在開發語文課程資源中學語法、用語法。
綜上所述,我認為,語法教學還是多元化更妙。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