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道教學設計

  生活在這個大自然中,你發現快樂哪些道理呢?《自然之道》這篇課文惠告訴你答案。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自然之道》優秀的教學設計以供大家學習參考。

  《自然之道》教案設計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以“大自然的啟示”為專題,而《自然之道》是本單元的第一篇主體課文。課文講述了作者一行人到加拉巴哥島旅遊,看到一隻幼龜把頭探出巢穴,被嘲鶇啄咬時,不顧嚮導勸阻,讓其把幼龜抱向大海。後來,成群的幼龜得到外面安全的錯誤資訊魚貫而出,結果成了食肉鳥的美餐,令作者非常後悔。文章通過以上事例告訴我們瞭解和尊重自然規律的重要性,知道如果違背自然規律,往往事與願違,好心反而容易幹壞事。也告訴我們要敬畏自然,感受自然的神奇,與自然和諧相處。

  學習本課,要以學定教,順學而導,以疑促讀,讀中感悟,在探究、體驗中受到啟迪。

  二、教學目標

  1.學生認識本課7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會寫課文中的詞語,指導不易寫好的字。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得到啟迪。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理解詞語、運用詞語的方法,體會詞語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能運用質疑探究、前後聯絡和情感體驗等多種方法理解內容。

  3.學習本課,能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從中受到做事要了解和遵循自然規律的教育;瞭解大自然的神奇,產生探究大自然的興趣。

  三、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及相關材料。

  四、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引發興趣。

  談話匯入:剛才我們一起遊覽了青島的海底世界,今天我們一起到南太平洋的一個龜島去看看,讓我們一起走進《自然之道》。學生齊讀課題。

  1.瞭解題目意思,初識“自然之道”。

  這裡的“道”是什麼意思?“自然之道”呢?學生理解,教師點撥。

  2. 檢查課前預習情況,依據學情重點指導。

  ***1***學生聽寫詞語,教師依據學情糾正出現的錯誤,著力指導難寫的字。

  ***2***學生能發現各組詞語的特點並分類;教師評價。

  ***二***整體感知,自主質疑。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學生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想一想,他們之間發生了什麼事?教師巡視指導。

  2.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學生自主概括——教師進行方法引導——學生學會概括***學會一種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

  3.自主質疑。學生結合預習和課文內容質疑,教師篩選出重點問題,深入探究。

  ***三***深入文字,體驗感悟。

  本部分緊緊圍繞有價值的問題,結合四年級學生實際,一步步進行深入探究。

  1.學習三、四自然段:研究“救”的原因,體會我們救幼龜的“一片好心”,感受自然的神奇等內容。

  ***1***抓住有關詞句,理解我們和嚮導救幼龜的原因。

  學生能抓住重點詞句,讀懂我們救幼龜的原因。

  ***2***抓住重點詞“探”和“若無其事”等理解詞義;結合詞語,讀懂嚮導口中“自然之道”的含義,進行有感情地朗讀,在讀中理解、感悟和體驗。

  有感情地朗讀第三、四自然段。

  ***3***教師小結:總結內容,歸納方法。

  2.學習五至八自然段:研究“害”的慘烈,突出對幼龜的“傷害”,體會愚不可及等。

  ***1***教師創設情境,默讀課文5-8自然段,畫出有關句子,體會幼龜受到的傷害及人們的愚不可及。

  ***2***結合有關重點句子理解體會、想象表達。教師指導配樂朗讀,讀中感悟。

  想象當時的情景,進行寫話練習,通過“語言表達”豐富原文畫面,以寫促悟。

  ***3***感情朗讀,觸動學生情弦。

  3.探究“救”了一隻,卻“害”了更多隻的多重原因,反覆揣摩,觸動學生“心靈”。

  為什麼這樣一片好心救了一隻幼龜,卻害了更多的幼龜呢?

  ***1***探究原因:引導學生關注全文,學生在文章關鍵處反覆揣摩,由淺入深地悟出“救一隻,害更多”的多重原因,體會出人們的愚不可及,領悟道理。

  ***2***引導學生抓住“悲嘆”等,角色體驗朗讀。到底是為何而悲、為何而嘆?體會愚蠢,得到啟迪。

  4.教師小結:正如大家所言,人類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所以要多瞭解自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才能不違背自然規律,否則,不瞭解、不尊重自然,堅持已見,違背自然規律,往往事與願違,“好心”也容易辦“壞事”。

  ***四***拓展延伸,佈置作業。

  1.推薦閱讀:剛才我們解決了大家的疑問,你還有哪些感興趣的內容?推薦閱讀內容。

  2.探究寫作:觀察生活中的動、植物等,看有什麼新發現?把新發現寫下來。

  《自然之道》原文閱讀

  我和七個同伴及一個生物學家嚮導,結隊來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島旅遊。在這個海島上,有許多太平洋綠龜在築巢孵化小龜。我們的目的,就是想實地觀察一下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

  太平洋綠龜長大後體重在一百五十公斤左右,幼龜體重不到它的百分之一。幼龜一般在四五月份離巢而出,爭先恐後爬向大海。從龜巢到大海需要經過一段不短的沙灘,稍不留心,幼龜便可能成為食肉鳥的美食。

  那天我們上島時,已近黃昏,很快就發現一隻大龜巢。突然,一隻幼龜把頭探出巢穴,卻欲出又止,似乎在偵察外面是否安全。正當幼龜躊躇不前時,一隻嘲鶇突然飛來,它用尖嘴啄幼龜的頭,企圖把它拉到沙灘上去。

  我和同伴緊張地看著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對嚮導說:“你得想想辦法啊!”嚮導卻若無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嚮導的冷淡,招來了同伴們一片“不能見死不救”的呼喊。嚮導極不情願地抱起那隻小龜,朝大海走去。那隻嘲鶇眼見到手的美食丟掉,只好頹喪地飛走了。

  然而,接著發生的事情讓大家極為震驚。嚮導抱走幼龜不久,成群的幼龜從巢口魚貫而出。我們很快明白:我們幹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那隻先出來的幼龜,原來是龜群的“偵察兵”,一旦遇到危險,便會返回龜巢。那隻幼龜被嚮導引向大海,巢中的幼龜得到錯誤資訊,以為外面很安全,於是爭先恐後地結伴而出。

  黃昏的海島,陽光仍很明媚。從龜巢到海邊的一大段沙灘,無遮無攔,成百上千的幼龜結隊而出,很快引來許多食肉鳥,它們可以飽餐一頓了。

  “天啊!”我聽見同伴說,“看我們做了些什麼!”這時,數十隻幼龜已成了嘲鶇,海鷗,鰹鳥的口中之食,我們的嚮導趕緊摘下棒球帽,迅速抓起十多隻幼龜,放進帽中,向海邊奔去。我們也學著他的樣子,氣喘吁吁地來回奔跑,算是對自己過錯的一種補救吧。

  不一會兒,數十隻食肉鳥吃得飽飽的,發出歡樂的叫聲,響徹雲霄。我和同伴們低著頭,在沙灘上慢慢地走。嚮導一邊走一邊發出悲嘆:“如果不是我們,這些海龜根本就不會受到危害。”

  《自然之道》教學反思

  《自然之道》通過一個真實的故事告訴我們應遵循自然規律,避免好心辦壞事。這是一個令孩子們感興趣的故事,因為小海龜離巢進入大海正是他們的學習和生活中缺少的知識。但是,透過故事的表面去挖掘、理解文章所揭示的自然之道,卻是孩子們難以理解的。“自然之道”、“自然規律”,這是一種以成人化的辯證思維來詮釋的自然道理,如何更好地使用文字、引導學生通過感性的思維、通過語文的方式、運用更適合兒童理解的語言呈現出來,是教學本課的一個難點。

  在課堂中,我引導孩子們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學生默讀全文,勾畫出能體現我和嚮導心情語句,並以批註的方式進行概括。在交流過程中,引導學生體會我們剛剛發現幼龜時的心情,抓住“突然”感受我們當時的驚喜之情,感受小幼龜的“欲出又止”,感受我們那種備感新奇的心理。接著引導學生髮現之後我們的情感變化,感受嘲鶇突然而至時我們內心的焦灼,與嚮導的若無其事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為嚮導的“極不情願”以及“自然之道”的揭示做下鋪墊。在我們的反覆催促下向導將一隻幼龜抱向大海,此時,學生情感再次沉浮,由救一隻幼龜後的平靜轉為害一群幼龜後的震驚和懊悔。在血色夕陽下,在幼龜被食肉鳥啄食的悲慘情景的想象中,學生的思考再次聚焦嚮導若無其事的那句話“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在情感的強烈變化中,在內心的強烈掙扎中,孩子們終於主動地去思考:幼龜離巢進入大海的自然之道是什麼?我們違反了自然之道結果是什麼?在疑問與思考中,在引導與點撥中,孩子們走進角色進行了真正的心靈體驗與行為的審視,而這種體驗與審視並不是教師強加於他的,而是發自內心的渴望,發自震撼後的思索。

  抓住詞句進行感悟是體會人物情感的主要方式,而這種情感通過加工轉換成朗讀予以昇華。在本課中,我抓住了這樣幾個朗讀訓練點:1、感受我和同伴們的緊張和嚮導的若無其事。我和同伴焦急地看著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的對嚮導說:“你得想想辦法啊!”嚮導卻若無其事的說:“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2、感受因我們的無知導致一群幼龜喪生時的震驚、後悔莫及。“天啊!”我聽見同伴說,看我們做了些什麼?在朗讀中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傾聽他們發自心得的呼喚與感慨,孩子們將自己化作了太平洋海島上的實地觀察者與事件的參與者,他們由對幼龜離巢的好奇轉為了對自然現象的探究與自然規律的深入思索,當他們將自己的感受用朗讀傳達出來時,他們真正做到了用心去真實的感受,那一聲聲抑揚頓挫,若急若輕的朗讀就是這一真實感受的見證。

  在以人物情感變化為線索的感悟中,在朗讀的指導昇華中,孩子們真切地感受到了我們好心辦壞事的整個過程,經歷了發現幼龜時的欣喜、幼龜面臨危險時的緊張、救下一隻幼龜時的喜悅和踏實、害了一群幼龜後震驚和懊悔。一堂課上,如風雲突變,孩子們的心隨幼龜的命運而起伏,繼而轉化成了層層深入的感悟和思索。雖然最後孩子們並不能用成人化的語言解釋“自然之道”這一思辨的難題,但在他們的意識中,已經清楚地知道了什麼是自然之道。“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順其自然”等這些俗語、成語運用,不正是他們對自然之道的最好詮釋嗎?

  一堂課下來,我深切的感受到,課堂的主人永遠是學生,他們是課堂實效性的主宰者,走進孩子們心靈,引導他們用心真實地去感受,是提高課堂實效性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