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自然之道教學反思
《自然之道》這篇課文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講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及同伴及一個生物學家嚮導,結隊來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島旅遊,觀察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望大家喜歡。
範文一
《自然之道》。這篇課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島上所聞、所見、所做、所想為線索,描寫了小海龜群離巢入海被食肉鳥啄食的驚心動魄的衝突場景。揭示了大自然萬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災難之本能的祕密。我在課前進行教學設計時,力求主線明確,目標定位準確,按照從整體一部分一整體的結構進行教學。課後,我和本教研組的老師一起認真進行了評課總結。靜心思考,在教學本課時,我讓學生通讀課文,然後找出這件愚不可及的事到底是什麼事,抓“愚不可及的蠢事”,以“蠢,蠢事,愚不可及的蠢事”為主線感悟情與理的衝突,以達到對自然之道不僅要認識,而且要遵循的這種想法。在教學過程中,我力圖讓學生通過自主讀文、感情朗讀、對比體驗換位思考等過程,理解文章內容。力求在課堂上給學生搭建了一個充分發表見解的平臺,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
一、成功之處
在這堂課的教學程序中,我曾多次讓學生走進文字,走進作者的內心,與“我”同憂、同喜、同悲、同樂。聽著學生們一句句如同真實般的描述,我知道孩子們讀懂了,悟中明白了,也證實了這種想象教學也是一種手段,而且收到了良好的實效。其次,多媒體課件的運用為學生提供一組組鮮活的可視可感的畫面,讓學生的視野不是一個孤立靜止的語言符號。當這些活動的畫面在學生腦海中跳躍時,學生對詞語的意思,對文章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其三,緊扣重點詞句、聯絡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義,去把握人物的感情變化,感悟自然之道。
二、改進之處
第一、教師在設計時,零碎的問題太多,不能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作用。應該緊扣中心設疑,引發學生思考、閱讀、探究、爭論。第二,朗讀顯得單薄。朗讀使課堂教學充滿情趣,是閱讀教學的一種重要表現手段,教師應運用情景渲染,示範朗讀和引導學生聯想、想象等手段,促使學生領悟課文情感,生成內在語,激發朗讀興趣,所謂讀文悟道披文入情,讀得不充分,不能透徹理解文字內容,使教學顯得不厚重。第三,教師把握課堂不夠靈活。剛上課不久,有一個學生提出質疑:嚮導明知把幼龜的偵察兵放入大海會使眾多幼龜受到傷害,為什麼不把它再放回龜巢呢?這個問題我只從表象向學生解答,因為剛剛學習文章,只待學習後學生有了較深的理解,再揭示其含義。因時間緊迫,學後忽略了這個問題,沒有向學生揭示深意,雖然這堂課的目標可能是完成了,大部分同學也對於最後感悟的結論自己可以體會到,但總覺得學生學習不夠深刻。
今作如上反思,意在改進教學,今後我會認真研讀文字,根據本班學生特點,合理設計教學過程,使教學日臻完善。
範文二
《自然之道》這篇課文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講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作者及同伴及一個生物學家嚮導,結隊來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島旅遊,觀察幼龜是怎樣離巢進入大海的。他們看到一隻探頭出穴的幼龜被朝鶇咬啄時,不顧嚮導勸阻,要嚮導把幼龜抱到大海。接著,成群的幼龜得到錯誤資訊,以為外面很安全,就從巢中魚貫而出,結果許多幼龜成為食肉鳥的口中之食。雖然我們拯救了一些幼龜,但仍然感到十分震驚和悔恨。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不按自然規律辦事,往往會產生與我們的願望相反的結果。
成功之處:
上課開始,我讓學生通讀課文,然後找出這件愚不可及的事到底是什麼事,抓“愚不可及的蠢事”為主線感悟情與理的衝突,小綠龜的命運牽動著“我和同伴”及“嚮導”的心,也清晰的展現出各自思想感情的變化。引導學生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時,我採取了聯絡上下文、換位思考和抓重點詞等多種方法,來引導學生理解感悟,體會人物的情感:“我和同伴”因好心而焦急進而發展到震驚與後悔;“嚮導”由心平氣和進而發展到發出十分難過的悲嘆。以達到對自然之道不僅要認識,而且要遵循的這種想法。
範文三
《自然之道》是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講的是“我”和幾個朋友來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島上,想實地觀察幼龜是怎樣離開巢穴進入大海的。出於好心幫助了一隻幼龜,結果卻給成千上萬只幼龜帶來了災難,使不少幼龜成了食肉鳥的口中之物。這件事告訴我們:愛護動物就要了解它們,瞭解自然法則,只有遵循自然界的規律,才能把事情辦好。
在教學過程中,我力圖讓學生通過自主讀文、感情朗讀、對比體驗等過程, 理解文章內容。我覺得本節課最大的亮點是學生的自由辯論:一部分學生以原告——綠色海龜家族身份控告旅行團,並說明控告的理由;另一部分學生以旅行團成員身份為自己申辯;一名學生以審判長身份結案。在課堂上,我給學生搭建了一個充分發表見解的平臺,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時間非常充分。學生們敢於大膽發言,課堂上出現了爭辯的場面,有的同學認為嚮導做的對,以此來讓這些旅行者不再犯同樣的錯誤,有的同學說嚮導做的不對,不能以犧牲幾十只幼龜的生命為代價來讓人們覺醒,還有的同學認為嚮導的做法既有對的地方,也有不對的地方,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僅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而且也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 在審判長定案的環節,我還為他捏了把汗:如果他判得不公平或有一方不服怎麼辦,但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審判長竟然當機立斷宣判:旅行團成員由於違背了自然規律使海龜家庭受到了嚴重的損失,但由於他們也是出於好心,所以旅行團成員要向海龜家族公開道歉。真是思維敏捷,表達清楚呀,看來我的擔心是多餘的。
但在教學實踐中也出現了許多遺憾之處,如:課文內涵突出不夠,挖掘不廣泛。對“自然之道”的理解強調不夠,沒有突出違反自然規律就會事與願違的理念,另外,由於教師本人理解的膚淺,再加上課堂機智欠缺,所以對“自然之道”的理解只停留在“好心辦壞事”的這個層面,對於在課堂上學生的回答中能夠引出的“弱肉強食、生態平衡、適者生存”等觀點沒能即使引導,實際上這些也是“自然之道”。
作為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意更新觀念,以學定教,不能以教定教;要拓展思維,備課時考慮既要周全又要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