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美術課教案教學簡單的圖片
在美術教學中,美術課堂教學原則,相互聯絡,相互貫通。努力實現美術教育超越單純注重技法訓練的傳統模式,實現視覺文化精神的廣泛傳播,實現人的全面素質培養,有效實踐新的教學理念。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和中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原則。
中小學美術教學綜合性原則
感覺、體驗、知識的相互融通,可以深化對具體題目的理解和促進知識的內化;學科之間相互聯絡,理論與實踐相互轉化,可以促進知識的系統化和提升學問的再生活力。我們應樹立整體教育觀,將具體知識置於系統結構中學習,將知識學習和人格建構、人文精神培養結合起來。
視覺感知與其他感知形式的綜合運用原則。人們感知事物時,往往是多種感覺器官發生效用,由於感知物件和主體的差異,當然存在某種感覺器官的感知為主導的現實,但是,對同一事物,不同感覺器官的感知與反響具有融通的特性。騰守堯先生也談到“凡真正的藝術,必然是人性的絕妙體現。這種藝術和人性都是一個絕妙的綜合體。凡是人,都有人性,人性是其感覺、情感、思想、智慧、個性等組成的整體。人的聽、視、觸、動、言語等器官和感覺,總是互相制動、相互配合,形成一個統一的感受。”[2]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為深化學生對某一事物的視覺感知、理解、悟通,可以設法調動學生其他感覺器官,以多維方式認識事物,從而獲得豐厚整體的認知,孕育潛在的靈性。
美術史、美術批評、美術實踐、美學以及其他學科之間的綜合運用原則。美術現象的研究、視覺文化知識的傳播、技能的實踐,某種單一發展培養模式必然缺乏可持續性,相關學科的相互滲透與啟迪、融通,為具體知識能力的發展提供了土壤和生機;將知識點發展成線,擴充套件到面,進而立體化;將教師傳授的東西融到一個活的世界,開闊學生視野,提升學生理解能力,為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打下堅實的良好認知結構基礎。
中小學美術教學開放性原則
後現代教學觀認為教學活動的本質在於:它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相互交流的過程,知識具有發散性,目標具有瀰漫性;它是一種溝通,一種合作;對話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特徵。“在溝通過程中,教學文字得以產生。這一過程是創造的過程,也是奠定每一學生學力成長與人格成長的基礎過程。”[1]在倡導民主、人本思想的背景下,就視覺文化修養具有個體性和民族差異性的美術學科而言,講求課堂教學的開放性是必要的。
教學計劃的預設與課堂實際交流的應變相結合原則。美術現象的解讀具有多元性,藝術理論感悟具有朦朧性,形象感受與鑑賞具有個體性,這就增強了課堂美術教學過程中的偶然性因素。教師一方面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和豐富性,給予學生充分表達和交流的機會。另一方面應基於美術教學的本質要求,在交流的過程中,誘導消極因素,推動積極因素,同時面對交流過程中產生的新的思想火花,教師應抓住契機,調整預案,獲得教學過程的創新和生命的活力。
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塑造學生健全人格原則。在新的知識經濟時代,創新精神是社會成員重要的心理品質,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在整個教育體系中,美術學科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方面是最具有優勢的學科。一方面,美術創作活動本身就是藝術家在思想自由的狀態下,將主體充滿個性的新發現、新價值、新觀念,由無形的心靈視象物化為具有客觀性的現實載體,這一過程無論是思考孕育還是技術實踐,都具有強烈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