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光明隨筆

  光明,總會平衡黑暗,所以大家願意等待光明。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一起來看看。

  篇一

  黑雲籠罩著中土世界的帕蘭諾平原,由魔君索倫統率的20萬曽人大軍,將剛多王國的首都團團圍住,密密匝匝,水洩不通。王者之都的人們戰戰兢兢恐懼萬分。當龐大的巨形異象踩著撼天動地腳步聲衝過來的時候,當飛天靈曽展著巨翅利瓜俯衝下來的時候,王者之都的人們驚恐萬狀魂不附體!敵眾我寡,力量懸殊,眼看中土世界的人類將永遠被黑暗統治……

  這是《指環王之王者歸來》中帕蘭諾平原之戰的情景。人類站在黑暗與光明的邊緣,接受考驗!

  王者之都的人們沒有退卻,他們懷著希望,等待援軍到來!他們堅守崗位,毫不退縮。城門壞了,城牆塌了,他們浴血奮戰,以死相拼。他們相信,人類終將團結起來,並肩作戰,打敗魔軍。他們在黑暗中奮戰,等待著光明。

  終於,羅漢國國王帶著大隊人馬長途跋涉來了,阿拉貢與精靈萊格拉斯、矮人金利帶著用聖劍招來的亡靈來了,連伊奧雯公主和霍位元人梅利都加入的戰鬥。大家齊心協力,殺得20萬曽人大軍屍橫遍野四散而逃!

  人類心懷希望,終於等來了一場勝利,一聲正義戰勝邪惡的偉大勝利!但光明還沒有真正到來!

  的確,光明還遠遠沒有到來,因為護送魔戒的霍位元人弗羅多和山姆還在路上。只有銷燬了魔戒,才能徹底打敗魔君索倫,中土世界的人類才能真正走出黑暗,迎接光明。路途遙遠,危機四伏,兩個身材矮小霍位元人能夠到達黑暗之城嗎?他們勢單力薄,隨時都可能命喪黃泉,弗羅多和山姆能夠完成任務嗎?人類能最終等來光明嗎?

  沒有人知道答案,因為大家已和弗羅多他們失去了聯絡。但大家仍然心懷希望,在阿拉貢的帶領下來到黑暗之門前面,向魔軍挑戰,想借此吸引魔君索倫的注意力,好讓弗羅多和山姆進入黑暗之城。陣前,魔軍假報訊息,說他們已俘獲弗羅多。大家悲痛萬分,失去鬥志。阿拉貢不相信,鼓勵大家準備戰鬥!

  人類部隊被數倍於己的魔軍圍在垓心,懷著微茫的希望與敵人展開殊死搏鬥,哪怕是身負重傷精疲力竭也不放棄。他們等待著弗羅多將魔戒銷燬,等待著光明的到來!

  終於,黑暗之城的上空傳來了巨響,象徵著邪惡的巨眼開始變形、爆裂。岩漿噴發,城牆崩塌。魔軍瞬間瓦解,獸人四處逃竄……

  影片最後,陽光明媚,到處是茵茵綠草潺潺流水,到處洋溢著快樂和幸福。人類心懷希望,在黑暗中不懈奮鬥,終於等來了久違的光明!

  篇二

  提起“童年”一詞,映入我們腦海的是爸爸媽媽的寵愛、與小夥伴一同玩耍的快樂、可愛而幼稚的話語還有那數不勝數的玩具。童年,伴隨我們的是歡聲笑語;而當我翻開這本書,品讀高爾基爺爺的童年時,卻讓我感到震撼。我從不曾想到,一位如此偉大的文學家的童年,竟是這樣悲慘……

  苦難和奮鬥是很多現實主義文學創作的主題。高爾基爺爺的作品,無疑是這類文學的典型代表。所不同的是,《童年》絕不是一部普通的自傳體小說,高爾基通過童年阿廖莎為我們展現出19世紀末俄羅斯低層市民生活及思想的真實寫照:庸俗、自私、無聊、無奈、虔誠、懷疑、褻瀆和無盡的困難;以及這一切灰色當中不斷閃爍的愛的火花。小說以一個孩子的獨特視角來審視整個社會及人生。阿廖莎寄居的外祖父家,是一個充滿仇恨,籠罩著濃厚小市民習氣的家庭,這是一個令人窒息的家庭。此外,小說也展現了當時整個社會的腐敗、沒落而趨向滅亡的過程。小說通過“我”幼年時代痛苦生活的敘述,實際反映了作者童年時代的艱難生活以及對光明與真理的不懈追求,同時也展現了19世紀末俄國社會的廣闊畫卷。

  阿廖莎那虛偽無賴、殘暴好賭、生活奢侈的繼父;吝嗇、貪婪、蠻橫

  的外祖父;舉止粗野、自私自利的兩個舅舅對他產生惡劣的影響,生活環境十分黑暗。雖然如此,但阿廖莎的生活也不乏有光明與希望的存在,慈祥善良的外祖母、樂觀純樸的徒工小茨岡、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裡、獻身科學的知識分子“好事情”……是他們賦予阿廖沙力量與支援,使他明白了真理,並逐漸成長為一個堅強、勇敢、善良的人。

  讀完這本書,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合上書,一人靜靜的想:為什麼阿廖莎能在如此黑暗時的生活環境中堅強的生存呢?我想,一定是阿廖莎在逆境中生存,用堅強和勇敢的精神接受命運的考驗,正是在這艱辛的磨練中,他戰勝重重苦難,最終成為偉大的文學家--高爾基。

  說到這裡,我想起另一位讓我十分敬佩的音樂家--貝多芬。

  貝多芬一出生就開始了他與命運的抗爭。父親想開拓他的音樂天賦,總是把他當作神童一樣四處炫耀。四歲的時候,父親就讓他整天坐在洋琴前,或是把他和一把提琴一起關在屋子裡,用暴力迫使他學習。

  貝多芬生活道路非常坎坷,從1796年26歲時開始便已感到聽覺日漸衰弱,晚年失聰,直到1801年,當他確信自己的耳疾無法醫治時,才把這件事情告訴給他的朋友。但是,他對藝術的愛和對生活的愛戰勝了他個人的苦痛和絕望--苦難變成了他的創作力量的源泉。在這樣一個精神危機發展到頂峰的時候,貝多芬以堅強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難他開始創作他的樂觀主義的《英雄交響曲》。

  如果說這位超乎時空的最富有天才的作曲家飽嘗了失聰的辛酸,不如說那就是對命運的一種最無情的嘲弄;如果說貝多芬不顧失聰的痛苦,以一種超人的毅力繼續保證了作品的質量,那麼這就是一種鼓舞人心的、近乎令人難以置信的功績。但是事實比想象的還要出人意料:實際上貝多芬在完全失聰的歲月裡,譜寫出的樂章超出了他早期作品的水準。人們認為他在晚年的歲月裡創作的作品是他一生中最偉大的傑作。1827年,這位在逆境中敢於與命運鬥爭的英雄,在維也納去逝,終年57歲。

  阿廖莎與貝多芬是同我們一樣的普通人,但他們與我們不同的是有著敢於在逆境中接受磨練的堅強與勇氣,憑藉著對未來光明生活的嚮往,他們最終成為不同於他人的偉人!

  想想自己平時知難而退的表現,我不禁感到慚愧,常常以為自己付出了很多,戰勝了很多困難。但是,與高爾基相比,與貝多芬相比,我們每天做的事情又能算得了什麼呢?

  《童年》這本書讓我明白,風雨過後一定會有彩虹,只要堅持自己的夢想,擁有面對困難的堅強與勇氣,即使在黑暗中,我們也一樣可以尋找到光明!

  篇三

  幼時,總是很膽小,相信鬼神;不能離開父母,哪怕是分秒,咫尺。長大後,心中滿滿的親情給予我一片光明,使黑夜的精髓不再是鬼神來臨的時刻,而是光明來臨前夕的蕩心期。

  你要是問我為什麼,我要告訴你的,是因為我第一次等待光明前,母親用那濃濃的親情,為我逐散了那心頭的陰霾。

  那一夜,窗外雷雨交加,狂風大作,黑色的夜空不時地伴著轟鳴,裂開一道道明亮的口子,好似一個齜牙裂嘴的惡魔伴著速疾的風咆哮著發出“嗚嗚”的聲音,煞是怕人。

  我縮在媽媽的懷裡,不住地顫抖,一聲驚雷會更加加聚我不由自主地顫抖,我的一隻小手緊緊捏著媽媽皺巴巴的衣角,另一隻手則乖乖地放在媽媽溫馨的大手手心裡,此時的母親是那樣的偉大,那樣的慈愛。

  “叮鈴鈴,叮鈴鈴”的電話鈴聲在這風馳電掣的夜裡更增加了幾分詭異神祕。

  “喂,噢———噢,那———我馬上就過去。”我知道,又是哪個病人患了急症,媽媽必須去,因為在她心裡的那座天秤上,永遠都是往病人那邊傾斜的。

  “乖女兒,媽媽馬上出去一趟,一會兒就回來。”媽媽面帶愧疚和焦急。

  “不”,我閃著驚恐的眼神,“我不讓你去,我怕!”

  母親抿了抿嘴,對我說:“來,孩子,我問你太陽是什麼時候升起的呢?”

  “是黑夜以後。”雖然我不知道母親問這個是什麼意思,但我如實回答了。

  “對了,只有可怕的黑夜過去,才會有黎明的到來,沒有黑夜,就沒有黎明,它們是並存的,可你為什麼喜歡白天而不喜歡黑夜呢?你要永遠記住,只要把黑夜以及其它什麼不幸或痛苦建立在等待美好的事物的思想上,在期待中度過黑夜,你會突然發現———別有洞天。”

  我深深地點了點頭,再望向窗外時,雷雨依然,卻已是大自然的另一處美———狂野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