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教學隨筆
高考語文考得好不好,關鍵是平時語文老師如何教?我們一同來看看準備高考了,語文老師是如何教的吧。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喜歡。
篇一
作者:劉樹雲
這是2014高三語文唐山一模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四川涼山某縣的理科狀元劉寧,考入國內某名牌大學。大家都覺得他會有一個美好的前途。劉寧大學畢業後,不斷應聘辭職,不是嫌累就是嫌待遇低,連續幾年都沒有找到理想的工作。他覺得像大多數人一樣,工作、結婚、生子、掙錢、養家,很無聊,很沒意思。他開始沉迷網路,四處流浪。父親不理解,兒子畢業於名牌大學,本身能力也不弱,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
對於劉寧的悲劇,你有什麼感想?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的內容及含義的範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唐山一模作文,按理說難度不大,寫起來也有話說,但還是有不少同學跑題了。扣題的同學議論文寫得也一般,倒是一位寫書信體的同學得分不錯。難得一見的書信體。原本常見的書信體,在作文中卻少見的很。現在的作文教學大多以議論文為主,那些《作文素材》、《作文大全》、《論據大全》之類的書,都是為議論文服務的。議論文教學模式死板到家:一個論點下設三個分論點,舉例論證最常用,這種格式姑且稱為三段式。任你怎樣寫,很難寫出你的個性來。目前的議論文教學好像已經走到了死衚衕裡,考場上的作文素材相差不多,格式相同,千人一面,面孔雷同,哪有什麼個性可言。對於基礎差的同學,寫800字的議論文是愁了又愁,在寫作時直咬筆頭,但咬斷筆頭也不能妙筆生花,想一句寫一句,比便祕還難受。這就是當前作文之怪現狀。
我想起了某年的高考滿分作文《給未來女兒的一封信》,單從題目看就吸引閱卷老師的眼球。於是我就這個材料設計瞭如下題目讓學生練習書信體:
一箇中學生給劉寧的一封信
一個大學生給劉寧的一封信
劉寧的同學給劉寧的一封信
劉寧的女友給劉寧的一封信
劉寧的班主任給劉寧的一封信
某公司領導給劉寧的一封信
一個村官大學生給劉寧的一封信
一個賣豬肉大學生給劉寧的一封信
一個博士城管給劉寧的一封信
劉寧給母校的一封信
大學生給教育部長的一封信
……
篇二
其次,課堂教學的問題應是高質量的。教學中,教師設計的問題,或者引導學生髮現、提出的問題,都應該是有層次的,呈現出步步深入的梯度。從文字解讀來說,有的是字音字形字義問題,有的是內容梳理和概括的問題,有的是寫作意圖的理解問題,有的是思想內涵的再發現問題,有的是寫作方法的領會和模仿問題。從區域性看,我們很難說哪一種問題更有價值,但總體上,課堂教學應避免在同一個層面上重複,如果學生解決了淺表層面的問題,應及時“向青草更青處漫溯”。語文課程標準要求,“促進他們探究能力的發展應成為高中語文課程的重要任務。應在繼續提高學生觀察、感受、分析、判斷能力的同時,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為了兌現這種要求,課堂教學中常常會有一個探究環節,但在不同教師哪裡,探究的問題卻有顯著的高下之分。
一位教師上《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在概括了文章內容層次後,投影瞭如下內容:
合作探究:
問題一:閱讀課文第二段,文章說:“一曰抱定宗旨”,那麼蔡元培要青年學生抱定什麼樣的宗旨?是針對什麼現狀提出來的?
問題二:閱讀課文第三段,蔡元培先生要青年學生“砥礪德行”,又是針對什麼現狀提出來的?蔡元培教導青年學生如何“砥礪德行”?
問題三:閱讀課文第四段,蔡元培先生要青年學生“敬愛師友”,他對青年學生提出什麼希望?
不難看出,這些探究的問題又回到文字內容的梳理上,而且,這些問題在閱讀中學生個人是完全可以一看就明白的,並無探究的必要。
再看全國一等獎課例,張全民老師執教的《裝在套子裡的人》探究的問題:
1.別里科夫形象的塑造方式有什麼特點?
2.“我們”是誰?“我們”在作品中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3.華連卡姐弟形象身上也有象徵意義嗎?
在學生分析了別里科夫的形象後,張老師讓學生探究的問題明顯再進了一步,從關注寫什麼到研究怎麼寫,從走近經典解讀中主要人物,到更傾向個性化解讀的次要人物理解,解決這些問題的活動,必然讓學生收穫更多。
二、活動的升級關鍵取決於功能的落實
班級授課模式下的課堂教學,基本上是一個教師帶領一大群學生進行的,這樣的課堂活動要取得高效,首先要保證教師的意圖能準確無誤地傳達給全體學生,其次要保證活動的核心應圍繞“語文”進行,第三還要保證學生活動參與的整體性。
很多時候,教師對要進行的課堂活動要求心知肚明,但在表述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學生是否全部領會,這種活動意圖的不對稱,很容易使得學生忙活半天卻達不到預期效果。所以,在開展活動前,教師的發動語言要清晰地說明:幹什麼?怎麼幹?怎樣檢查和呈現?如全國一等獎課例,汪少平老師上的《將進酒》片段:
師:下面就讓我們深入文字,精讀涵詠,看看讀《將進酒》,你讀到了一位怎樣的李白?大家可以參考這樣的句式來表述你的見解:
我讀到了一位的李白。
請找出具體詩句進行分析、概括。分析時,儘量從三個方面著手:內容、手法、情感。請同學們以前後桌為單位分組討論,一會兒我們共同交流。
***多媒體展示提示:請找出具體詩句進行分析、概括。分析時,儘量從三個方面著手:內容、手法、情感。***
***板書:李白***
篇三
問一問高三老師對高考試卷的感受,厭倦、乏味,這是很客氣的。要我說簡直就是厭惡,作嘔。這不僅是因為試卷本身的問題,更是長時間練習的反映。所以我又開始反思高考試卷問題,雖然這毫無用處。
我心目中的理想試卷是什麼樣的呢?我覺的這首先要解決一個問題,高中三年,我們的學習要達到一個什麼程度。有了這個前提,我們才能談要考什麼,怎樣考的問題。
高中生要學什麼,達到什麼程度,《新課標》中已經說的非常清楚了。我覺的自己也搞不過它。簡而言之,就是閱讀與寫作。
那麼,閱讀的標準我們的高考試卷考出來了嗎?比如“探究能力”“獨立思考”等,寫作能力我們高考考出來了嗎?閱讀不敢說,寫作肯定沒有考出來,高中生的寫作能力普遍較低,我相信高中老師會深有感觸。
我覺的高中生閱讀,一定要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所以高中生除了學習一定閱讀知識之外,重點要培養起欣賞能力。現在我們的課本滯後、僵化和單薄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閱讀胃口,所以才出現大量低劣的閱讀充斥他們可貴的閱讀空間。滯後,我們的課本遠遠滯後於他們的生活和期望,僵化,我們選文標準把大量的優秀作品拒之門外,思想狹隘,把大量經典作品束之高閣。單薄,我們的教材缺乏系統性,外延嚴重不足,將學生僅僅侷限於目下。
我們的高中生欣賞不了現代派作品,更欣賞不了當代作品,這就是我們的悲哀。文學是講究個性,而我們語文卻在固定、僵化中津津樂道。可悲,可憐。
寫作,最講究個性的展示,現實是作文是我們最無個性的表達。同質化,低劣化佔領我們寫作的絕大部分。高考顯然在這方面沒有起到多少作用,雖然一直在拼命改,可惜,主導改革的人見識太淺,視野太窄,膽子太小。更是因為我們頭上有個緊箍咒,讓我們難得的有識之士也不敢放開手去做。寫作的標準很簡單,明白,簡潔、清楚的表達;有思想或感情的表達;有個性,有感染力的表達。這三個層次就足夠了。
我這裡不像多談理論問題,我就想說說高考試卷的結構和內容。
高考是指揮棒,所以高考試題不能過於模式化,應當在明確考什麼的前提下,大膽的出新題型,從而徹底杜絕高中老師用大量的時間講技巧,作練習,讓學生從模式化的題海中解脫出來,增強語文學習的吸引力。
我個人認為高考試題中有一道題可以除去,就是小閱讀,他和語文沒有直接的關係。簡直就是一個挖坑練習,沒有什麼意義。
字音、字形的考察完全可以借鑑中考,放到文章裡去考察,包括成語,甚至語法,語言運用所有的專案。這幾項不一定年年考,可以根據選文特點選擇考察幾項,在文章中因地制宜的設題,突出實用性。
考卷分為閱讀和寫作兩大部分,選擇優秀的文學作品對閱讀進行考察,文體變換,難度相對平均,不要出現小說和傳記的失衡。詩歌必答,文言必答,其他問題可以二選一或三選二。寫作題要全面改革,以理性和現實性為導向,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寫作和思考。評卷時拉開得分檔次。
古典詩歌的考察應該說基本達到理想狀態了。文言文的考察應該更重視斷句。現代文的選文應當凸顯經典性、文學性和時代性,兼顧各種風格,近年來的現代文選文質量普遍較低,模式化嚴重。
閱讀注重大閱讀量,設題量可減少,閱讀選擇題可捨棄。
如果實在要設定選擇題,當注重語文常識和積累,但不做偏難怪題。北京卷是模範,甚至可借鑑自主招生考試部分優秀試題的探索,比如對聯知識等等。
總之,簡化題型,突出閱讀和寫作,重視思考和運用。高考試卷的導向是廣泛的閱讀,個性的書寫,***來源:竹溪逸民的blog***